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s Archiver

啉哒 发表于 2005-2-6 10:47

[节选转贴]远山苍茫——行走秦岭七年间

<P>大约10来天前,梭斐鱼在MSN上发给我一个网址链接,打开一看是色影无忌论坛上的一个帖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幽蓝苍茫的连绵山景图片,不用问就知道一定是秦岭,我曾坐在太白南坡的石海上,面对着那层峦叠嶂一望无际的山岭深深地感慨过……</P>
<P>题头:远山苍茫——行走秦岭七年间
楼主:GRAYKNIGHT</P>
<P>[quote]分八章,两个附录,给个人这几年的拍照和户外背包行做个总结,托无忌的福,每天发一章,大约200多张图,请各位砸砖。</P>
<P>[attach]629[/attach]
[/quote]</P>
<P>一幅幅照片翻看过去,接受的是强大的视觉冲击波;一行行文字读下去,感受到的是无比的震撼和共鸣。</P>
<P>不忍就这样看看了事,花了整整一下午和一晚上的时间把全部图片和文字copy到了电脑里,又耐心地调整那随文所附的266张精美图片的大小到方便阅读但不影响效果的规格,终于为自己制作出一个电子珍藏版的word文档,共计184页、39.1M。</P>
<P>但是,整理归整理好了,一直没有从头仔细读过。这两天,临近春节大假,老板们和外地的陆续都回家了,留在公司里的人个个没有心思上班,不过是在靠时间而已,于是乎我也有了整块儿的时间细细品味那里的一字一图,越读越感觉深陷其中,越读越觉得应该拿出来给大家分享。</P>
<P>如果没有去年十一走太白的经历,也许不会对这部洋洋洒洒的巨作产生那么多的感情,正因为走过、经历过,尽管只是作者经历过的几十分之一的片断,可是一样有那么亲切的感觉,恨不能追随作者的足迹再上秦岭。</P>
<P>文件太大了,没办法上传到这里,最后一张有作者总结出的一些穿越经验,我只把文字部分转贴到这里吧,想要全部文档的tx可以找机会copy给大家,不过肯定不可能通过信箱传寄的。</P>

啉哒 发表于 2005-2-6 10:51

<P>原文:<a href="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264405" target="_blank"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264405</A></P><P>第七章 逆风行

每次去山里,我都想尽可能早点出门,最好还是天完全黑,免得被熟人撞见我背着大包的摸样抓住我质问一番:“又去哪搞野外生存?”——常常前几年一说到户外旅行就老是和“野外生存”扯到一起,也许是电视上什么“生存大挑战”之类的节目放多了,书店里“野外生存“之类的书也卖的贼火的缘故。说实话“野外生存”这个词可真是给抄滥了,在我看来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不过是想避开人海徒步旅行而已,对吃野果盖树叶的玩命没太多兴趣,不过俗话说夜路走多撞见鬼,一不小心被老天爷捉弄一下也会吃不了兜着走,稍微了解一些应急技能,也许以后哪天的确有可能用上。 </P><P>1、迷路
“天啊,我该往哪走!”
如果只是想体验一下山野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也许会有向导给你开路,砍开路边的荆棘,给你前方的信心和保证,告诉你该走岔路的左边还是右边,总之只要能看到他的脚后跟,你就可以高枕无忧,可也许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不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喜欢随心所欲的随意和从容,不喜欢这个世界早已安排好的宿途,喜欢前方路途的未知数,那么,迷路就会成为你脑子里一个夹杂着恐惧、刺激、绝望、勇气、的特殊词语。从秦岭地区历次山难事故来看,由于迷路所直接导致的户外悲剧要占70%强,近年发生的就有:1991年5月,咸阳彩管厂一行6人自太白南坡下山时迷路,死亡3人;1996年7月,西安两人在南坡凉水井附近迷路,摔死一人;2001年10月,7名南开大学学生于南坡迷路,1人坠崖身亡;2002年5月,上海青年华峥嵘于南坡迷路,冻饿而死………………..等等,可见秦岭的特殊地貌及茫茫林海并非浪得虚名,稍有不慎便后悔晚矣。也许你会想到指北针,不过站在实地你就会明白,相对于沙漠/平原/海洋来说,如果没有大比例地形图的配合,那么它在山林中的实用性极其有限,而国内出于保密原因,大比例地形图一般人难以获得,即使是拥有了等高线图,也不是两点连一线那么简单,必须拥有扎实熟练的地形学功底,有基本的读图识图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不是纸上谈兵或一朝一夕能轻易获得的。也许你会想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但如果你对其稍加了解便会发现,如果没有相关电子地图或大比例地图的配合,没有前人的GPS数据参考,那么,它所能起的最大作用只是完整记录所走过的线路轨迹,以保证你能安全返回。既然迷路是如此可怕和危险,那么最好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关于秦岭的荒山野路我想前面已经描述的够详细了,当你的知识和判断力随着经验逐渐增长时,做为赌徒的你胜算也会越来越大。但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在一条很熟悉的路线上,我还是险些迷了路,起因是大雪将草甸整个覆盖,而这时不知从哪里又冒出一串脚印,下意识的跟着脚印走,很久才感觉路线有误,幸好天气不错,对地形也有大概了解,第二天又摸回到了正路。所谓大雪封山,自然的威胁就在于此,如果雪不算深,一般来说能看出在路基上形成的凹槽,但如果积雪没膝,那么所有路的痕迹几乎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只能通过林中树木间的空隙或折断的树枝来判断哪里可能是人经常通过。如果刚好是在草甸或石海上,那么指北针就可以适当的发挥作用,根据周围的山势,判断大致的路线。如果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那么最好停下或者下撤,在回头的过程中,记得不要和上来时的脚印相重复,复杂的情况下重叠的脚印会搞晕自己所走的方向。我遇到的最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大雾中在积雪盈尺的跑马梁上穿行,雪地和雾色浑然一体,草甸平坦没有起伏,所有路的痕迹都无影无踪,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的概念统统消失,只有借助挂在脖子上的RECTA指北针,按照即定的方向盲走,间或透过雾开的瞬间修正一下方位,好在那一带地形并不复杂,就这么跌跌撞撞走完全程。运气好的时候是这样,但是如果运气不好,最有经验的山民也会迷失方向,赌徒也会有输光的那天,那么,当迷路已经发生时,该学会拯救自己了。 <BR line-break"><BR line-break">第一阶段:假设你突然发现不知该往哪走。
从几起迷路事件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当事人都是在试图寻找可能存在的小路或误判地形时发生惨剧,客观环境背景都是在黑夜或坏天气里,我们现在无从知晓为何当他们发现自己置身于险境时没有选择后退或就地宿营等待,也许是侥幸心理或者盲目的乐观和自信占了上风,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没法找到来时走过的路。由于没有带向导的习惯,所以迷路在我个人也是家常便饭。2003年在大峪,尽管我和几位朋友并没有走过某段路线,但由于急着赶时间回去消假,出于轻视和盲目乐观,仍然选择了摸黑赶路。很快就发现在黑夜中辨识这条丛林中逆流而下需要反复过河的小路变的异常困难,幸运的是我的强光手电足够威力,幸运的是我带够了电池,幸运的是当晚天气不错,幸运的是同行的朋友相互帮助配合的很好,否则,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酿成悲剧。总之,我得出的教训是,为了合理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在没有十足把握的路线上,必须尽最大可能避免在坏天气和夜晚行走,并随时做好撤退或就地扎营等待时机的准备,在坏天气或夜晚探路,所消耗的体力和所完成的路程将完全不成正比,在心理上,有必要在出发前就建立思想准备,把侥幸心理和自傲心理压制到最低点,以把危险概率降到最小。当然,纸面上的东西说起来轻松做到难,怎样安全返回或就地扎营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你可以用红毛线或自喷漆做路标,红毛线很方便醒目,但在草甸或石海地带无树可挂会完全失去作用,自喷漆可能会有碍观瞻,我个人并不支持这样做,那么,在特定的岔路口或特定的地形,摆放一些特定形状的石头也不失为权宜之计,但最主要的,有必要提醒自己养成在路上不断观察周围的地貌特征的习惯。长期安逸的城市生活也许已将我们的洞察力削弱和麻痹,那么,我要提醒你,行走的过程中,请注意特殊的地貌,合适宿营的空地,特定的水源,河流的宽度和走向,植被的分布等等,注意经常回头,刻意把背后的环境和风景经过大脑加深印象,这样,当你一旦需要掉头回撤时,大脑中储存的记忆断面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你就不会面对完全陌生的世界。当然,线路的记录现在可以交给GPS便能轻松可靠的搞定,但是,在任何环境下,我都坚信,养成仔细观察和警觉的习惯,不光可以帮助记录线路和应急,更重要的,它有助于培养你对山野的内在直觉,锻炼你适应环境的能力,最大程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任何装备和书本知识所无法带给你的。2004年7月的一天,当与同伴走散的我孤身一人置身于一片陌生的石海中时,突然间天色大变,乌云擦着我的脑袋滚滚而来,狂风夹杂着雨点横扫山谷,尽管路线很明确,尽管我知道所余的食品已不多,但我毫不犹豫的停下来,因为我清晰的记得身后的一处倾斜的岩壁下有可以容身躲避风雨的凹缝,那一夜,温暖而平静。 </P><P>第二阶段:假设你已找不到回头的路。
尽管你已尽力,可倒霉的你就是没法找到来时的足迹,左边,似乎正确,右边,似乎也正确,你已陷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地,雨雪雾导致了能见度的急剧降低,黑夜让你彻底丧失空间感,周围的环境看起来都差不多。尽管你此时可能时间不多急着下山消假,思念太长急着见到最爱的亲人,粮食不够急着等待补给,筋疲力尽急着找到预计的营地。但是,一错到底的后果将是担负不起的,也许你有好运气成功回到路上,但如果不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原地等待天气好转。2001年10月,一南京男子在太白南坡迷路后,就地宿营,天亮后安全找到正确路径脱险。总之,只要基本装备带在身边,充分利用地形地物防风保暖,保持体能,避免失温,必要时扎营等待,在黑夜过去或天气好转之后。你就有了希望,找到附近制高点或空地仔细观察分析,你可能会找到归路,当然这个过程中可别把自己再转糊涂。但如果你倒霉到家晕头转向还是找不到,那么,哪也别去,乖乖呆在原地别动等待救援。还有一个选择——逆流而下,理论上只要下到山谷,必有河流或小溪,顺河岸而下,几乎一定会遇见山中农户,且不用担心水源,如果所处海拔位置不高,水流落差不大,可以考虑这样做。但如果在高海拔这么干,逆溪而下的过程将异常遥远和艰巨,另外,雨季的涨水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P><P>第三阶段:假设你已找不到回头的路,装备也已丢了。
这是最悲惨的局面,身体素质和个人能力固然重要,可人不是猴子,装备对我们还是不可或缺的,2002年5月遇难的华峥嵘如果当时没有丢弃背包去找路,那么他生存的可能性要大的多,有食品保持热量,有睡袋和帐篷皮抵挡风寒,最多只会冻伤而已,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所以,时刻把重要的基本装备带在身边,这是登山的基本原则。 </P>

啉哒 发表于 2005-2-6 10:53

<P>2、野兽
尽管对于人吃老虎而不是老虎吃人的今天来说,在山野中遭受野兽伤害的几率已经非常小了,但每年也确实时有耳闻这些山大王干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受害者几乎都是正在劳作或采药的山民,关于秦岭里野猪,狗熊和羚牛这些猛兽的一些习性,前面我已把我所了解到的简单说了一下,应付办法大体是切莫惊慌乱跑,稳步缓退,正面躲避几乎是唯一的途径。如果想提早预防,那么边走边吆喝是提醒动物及时走开的一个办法,没有动物是想故意惹麻烦的,尤其是在冬季的雪后以及秋收的季节,动物下山觅食频繁,山道上迎面撞见的几率相当大,让它们及早听到人的动静,大家相互理解,井水不犯河水皆大欢喜,夜间行动也是如此。
经常看到很多人宿营后对帐篷内的安危揪心不已,实际上,从已知的国内外资料看,鲜有动物主动攻击帐篷的先例,如果有,那一定是两条腿直立行走的动物,记忆中的骚扰只有一次,巴戈的帐篷曾被路过的羚牛大PP无意蹭了一下,大吼两声之后便仓皇逃离。对于动物来说,宿营地周围聚集的食物气味实在是难以低档的诱惑,它们可能会围着帐篷打转,试图寻找些残羹冷饭,但帐篷在它们眼里是新鲜的怪物,轻易不敢冒险触动的,当然,山鼠这种无耻的小偷是个例外。这些靠山吃山的家伙嗅觉远比人类灵敏的多,不要指望附近几个山头的“居民们”不知道你的所在,因此如果不想半夜被帐外的碎步惊醒,还是把食物和垃圾都密封好为上策。那种时刻准备着,在脑袋边放把刀枕戈待旦的主意很多时候实在不怎么好,也许可以壮胆,但2001年8月,新疆夏特古道事件中的一名伤者就是被半夜错把风声当成野兽声的同伴紧张过度给扎伤的,可见,人是最凶猛的! </P><P>3、失温
有这样一种东西,它始终潜伏于你身边,一年四季任何地点都有可能遇到,杀人于无形之中,它就是失温。死于失温说的通俗点就是冻死,具体点就是由于体温过低造成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导致个体死亡。理论上来说只要吃的饱穿的暖就可以避免,但具体到山野环境中确实危险至极。
导致失温的具体因素一般有下面几个:外界的恶劣天气、缺乏适当的保暖措施以及体能的严重衰竭。如果碰上三要素中的1条,那么你要谨慎行事,碰上2条,你得准备应急措施,如果3条都碰上了,就考虑后事吧。
天气,秋冬季登山遇风雪的几率很大,夺走你体温的不光是外界的低温,大风也会加速体温的流失,因此通常有环境温度和体感温度两个概念,后者表示在风力、日照、湿度等多重作用下的的体表感受温度,简单表示为体感温度= 气温- 4 * (每秒风速(m/sec))^1/2 ).我曾经有在雪地中热的穿衬衣的经历,也有过在同样地点夏季穿上所有衣服仍然寒冷的感觉,这些都可以用体感温度来解释。因此,户外服装通常需要强调良好的防风性。如果由于风雪的缘故被困,寻找适当的地形地物阻挡风雪或者搭建帐篷是首要考虑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地形可以避风或搭建帐篷,比如是在倾斜的山坡上,那么可以就地使用包括帐篷外帐、雨披、防潮垫、睡袋、背包、塑料布等等手头一切可供利用的东西构建临时的掩蔽空间,哪怕是一古脑的包在身上,也可以最大可能减缓热量的散失,当年如果华峥嵘没有丢掉他的装备去找路,那么也是很有可能利用它们逃脱厄运的,不至于风雪中失温而死。 </P><P>保暖,对山野来说保暖绝不是多穿几件衣服这么简单,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在高山上由于失温而冻伤甚至死亡的事例也屡见不鲜。首先必须避免“湿身”,穿着透湿的衣服,在一定风力的作用下,体感温度甚至可以低到0度以下,1997年4月一对情侣遇雨后躲于太白北坡的文公庙,夜间男友被冻死,就是因为当时条件所限无法生火取暖,也没有干衣服可换酿成悲剧。类似的情况我也碰到过很多次,如果买不起昂贵的正品冲锋衣,那么各种雨衣、雨披甚至塑料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代替,但代价是行走时的不舒适和憋闷,内部会凝水甚至结冰。内衣最好是排汗的功能性材料,否则里面汗湿的感觉和外面淋湿一样不好受。但如果是在过河或溯溪等原因中还是湿了身,那么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不停的行走或运动,大量进食以补充热量,进入营地后迅速换上干衣服或钻进睡袋,个人最惨的一次是晚秋上山误判天气,没带雨具导致全身湿透,只能靠着口袋里的大白兔和牛肉干的热量,几乎连续不停顿的行走九小时,坚持到了雪地中的营地,如果中途坐下太久,那有可能再也起不来。如果遇到最不幸的情况,连干衣服或睡袋也没有,那么脱掉湿衣服,抱紧你的同伴相互用体温取暖也没什么可害羞的,在红水河那次我和王炼就是这样度过难关,尽管回头想想心理上的确难以接受。既然说到保暖就不能不说说“火”,野外的夜晚没有什么比围着火堆喝杯热茶更让人振奋的了,对于几乎没有什么装备的山民来说,生火几乎是野外最重要的技能之一,非常强调经验和技巧性,反正直到今天我也没能学会如何象他们那样用几根火柴就点着一堆湿木头,如果有带气炉或喷枪,那么还比较好办,如果没有的话,林间的松果和桦树皮等都是富含油脂的易燃品,也可以带一点固体酒精,报纸,蜡烛,或浸透煤油的木屑等方便引火,好带也好用。引火的工具最好的还是火柴和一次性打火机,当然要千万注意多带一两个备用并做好防潮措施,至于ZIPPO这样的玩意,还是免了吧。点着以后,注意柴火的架放方式,如果需要长时间无人看守的“过夜火”,办法是将大木头整齐排列码放在火堆正上方只留很小的空隙,这样通常第二天早上还能看见一点微弱的炭火。采药的山民没有帐篷和睡袋,基本上都是这样蜷缩在“过夜火”边睡觉的。不提倡出于娱乐目的的篝火,另外注意千万让篝火远离易燃的帐篷和秋冬季的森林。 </P><P>4、洪水
个人每逢夏季出行,做计划时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山洪或涨水,欺山莫欺水,山洪的摧毁力是极其惊人的,冲毁公路,引发泥石流冲毁村庄的场面屡见不鲜,2002年、2003年夏季秦岭的两场大雨引发山洪均造成上百人死亡,甚至冲垮了陇海线上的灞河铁路桥,灾后场面触目惊心。即使雨后没有形成山洪,河谷中涨水带来的后果也常常难以收拾,进去容易出来难,被水断了退路堵在中间的滋味可不好受。
对于夏季山区旅行来说,在制定计划时,首先尽量注意天气情况,在已经或即将有雨的情况下进行溯溪是非常不明智的,另外尽量缩短在山谷中停留的时间,一旦有雨,涨水的速度可是非常之快的。夏季扎营不要太靠近河边这该是常识,但在选择高处扎营的同时注意考虑好退路也是必要的,免得出现水围城的场面。通常越是宽阔平静的河谷越是蕴藏危险,上游来水时,水流汇聚的速度极快,但河谷越往上,河道越窄,涨水的速度和可能性反倒越小,也就不用太过担心。 </P><P>天气预报是个好参考,但是山区天气变化莫测,根据线路情况,只要有溯溪或过河的路程,做好万不得已时强渡或留守的思想准备是必须的。首先谈谈过河,如果河并不太宽,如果带有砍刀,临时砍倒小树横过河面是个解决办法(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这样干),倒不是让你从上面走过去,而是让你过河时能有有力的“栏杆”可供着力,但通常阻挡你的河流都比较宽,架桥就不太现实,那么你就得先选好合适的“渡口”,通常水较混处流速高,水较清处流速缓,适宜渡河,另外注意渡口到河对岸间最好河床比较突起,一方面方便脚反水方向抵住站稳,另一方面,半道上也好“摸着石头过河”。过河是至少两人一组,一人结绳保护,三人组最为稳妥,两人在岸边和渡河者成三角形站立,这样通过一跟绳子,渡河者可以灵活掌握两个方向的拉力以和水流冲力平衡,一旦失足也更加安全。渡河者无论如何必须有登山仗或树枝以探查河底情况并做支撑,注意和水流方向斜向迎面切行。注意不要赤脚过河,鞋湿了可以弄干,脚底板划伤影响走路那可就是大麻烦了。背包里的东西做好防水准备,解开腰带,以免落水后被自己的背包纠缠。总之过河是件比较考验小脑平衡性的活,具体情况必须根据情况因地制宜。以上只是比较理想情况,如果情况恶化到石头都在水里打转,或者河面过宽,流水没腰以上,莽撞过河无异自杀,那么最好还是老老实实呆在营地等水退吧,通常雨停后水势回落的过程不会超过两三天。沿河边强行下行也是个办法,但必须付出极大的体力和风险代价,通常会有无数的断崖等着你绕行或迂回。
最后还有一点,山区溪水温度较低,即使夏天在水中徘徊久了都容易失温,过河前后注意补充热量。 </P><P>5、食物和水
出门按计划食物要带够,并且要留有应急的口粮,这是没说的,不要幻想能和野人一样到处找野果,秦岭不是热带雨林,一般夏季6-7月份海拔2000M以下某些地区可以找到食用的野草莓、野葡萄等各种浆果,9-10月份某些低海拔地区有猕猴桃和柿子,当然还有大片大片的核桃和板栗树,其他季节还真没发现什么可供食用的果类,野菜一般也只能见到很少几种,而且很少,至于某些树皮草根可不可以吃,我没研究过。红腹锦鸡和雪鸡在海拔3000M以下都有分布,经常可以见到,带把弹弓还是不难打到的,不过不到万不得已,不建议伤害它们。某些河段可以见到小鱼,不过通常有鱼的河段已经很下游了,通常也就可以找到村子了。注意观察河边的动物足迹,某些地方是它们夜间下山喝水的地方,特别是冬天,小溪封冻,只有很个别的地方有流水,这周围通常散布各种动物脚印甚至动物尸体,理论上可以挖个陷阱或下套以设伏,不过这需要充足的等待时间,偶然见过山民准备的陷阱,通常直径1M左右,深2M,内壁围一圈光滑的石头,动物几乎无可能爬上来,不过光挖这个陷阱就能累死你,捕兽夹没有一定经验和能力是搞不好的,有的专业的“千斤砸”甚至曾砸死过巡山的保护区人员。做绳套的设置地点也很讲究,还有,豺和豹子也特别喜欢在这样的地方伏击。总之,野外找食物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难的多,不然满山都是逃犯了,而且,不到极端情况还是不要伤害这些动物吧。 </P><P>春夏秋冬,不管秦岭南坡北坡,由于秦岭丰沛的降水量和良好的植被环境,绝大部分地区都不难找到可食用的水源,一般低海拔地区方便在溪流补给,中海拔的岩壁下面时常有滴水,海拔3000M以上的石海上找到石缝中的泉水不是很容易,但石头上或石缝下注意观察时常能找到雨雪后积下的水,在山坡的阴面比较往下的地方,地气聚拢的位置,可以尝试挖小坑,水很可能汇流在此,在内壁垫几块石头,方便水和泥沙分离。在一般寺庙或房屋遗址附近容易找到水坑。关于水质,由于秦岭中基本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鲜有有毒物质分布,水质一般没有问题,不需要净化即可直接饮用,这么多年来我几乎从没因为喝水影响过健康,只有一处例外,那就是游客云集的大爷海上,所以有条件的话还是尽可能煮沸后饮用,尤其是积存在水坑里的死水,积满落叶的小溪源头,还有游客众多的高山湖。如果感觉水质比较浑浊,那么需要过滤一下。过滤一般用纱布叠多层,有净水片最好,效果不错,没有的话也可以加点明矾沉淀,去除沉淀后烧开,不过烧开后水的味道实在不大好。
尽管我说大部分情况下水的问题不难解决,但还是建议你随身时刻携带不少于500ml的水,尤其是夏季,因为两个水源点间的路程经常会超出你的预料。 </P><P>6.心理
如果在灾难降临的一瞬间你还没有挂掉的话,剩下的问题基本是心理生存的问题了,人的肉体不会那么容易死掉,但很容易被相对脆弱的心理问题击垮。很多情况下,当突然发现自己处在很不利的环境下时,要保持镇定和清醒,远比平时想象的要困难的多。比如,计划了大半年的一次登山,突然被暴风雪或洪水所阻挡,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自然不自然就会想到“人定胜天”。从而容易造成悲剧。再有,如果一个人突然发现自己找不到了团队,迷路了,突然的瞬间他会陷入极度的恐惧中,自己能不能走出去,能不能活下来,下一步该怎么办,不同的人会做出迥然不同的行动,心理崩溃造成悲剧,在山野生活中还是很容易发生的。所以,为了防止“心理死亡”或“心理疯狂”这两种极端,必须在制定出行计划的时候,详细考虑好可能会发生的意外和相应的对策,每个细节都必须完善的考虑,及早打上心理预防针,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另外,还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团队问题,一般来说户外运动不可能只有一个人,一伙人组成一个团队是必然的,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也许不会有什么不愉快,可是一旦遇到突发意外或身处困境时,到底是“人多力量大”还是“你死我活”,就很难说了。所以,一支团队必须有一个非常坚强的领导核心,出现意外时队员必须无条件服从,自行其事只会带来更大的混乱,独裁,在这个时候一般是有好处的。所以,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有合格的山野素质。团队的团结和统一无比重要。
写了这么多,只是一些很有限的个人经验和看法,具体操作起来,可能不象所说的那么简单,而且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教条主义要不得,当然用不上是最好了。千万不要以为看了一些纸面上的东西加上先进的装备和青春的热情就可以征服自然,人还是太脆弱了。对于自大,盲目,冲动,个人英雄主义和藐视自然所造成的悲剧,我个人不会表示任何同情。 </P>

啉哒 发表于 2005-2-6 10:56

<P>下面这一段对色驴很有参考价值:</P><P>附录一 风云影

夏天烈日的午后突然下起倾盆大雨,你匆忙把挂在脖子上晃来晃去坠着难受的相机塞进大背包中的摄影包里,崎岖的山道上一步一滑,筋疲力尽的你感觉背上的背包越来越重,你开始后悔起为什么背上了那么重的一台铁疙瘩,身旁的石缝中盛开着一束小花,可你累的实在没有力气卸下背包取出相机再背上,或者说你担心一不小心就会将背包或自己摔下山崖。正在这时天又晴了,万道光芒钻出云层,就在你终于决定不顾死活的冲到一个略为平坦的地方,放下背包,打开摄影包,取出它,手忙脚乱拆下刚装上的长焦,换上广角镜头,取下镜头盖,打开电源,并满怀激动的举起它时,可取景器里你沮丧的发现太阳又钻进云层了。
相信很多爱好旅行的人都试图用相机捕捉他所看到的每一个美丽瞬间,与家人和朋友分享,让自己的美好回忆在那一刻定格,然而在户外背包徒步旅行中,你会发现,摄影或者说拍照的过程和结果,也许会和你计划中设想的不太一样,有些事情会变的很复杂,并不只是随手抓起一台或一堆相机这么简单。
在这里我很乐意交流一下我的一些很有限的户外背包拍照经验。
“为了一个1995年关于恐龙的报道,路易·皮奥斯(Louie Psihoys)和他的助手(负责灯光,旅行安排以及搬运设备),携带了42件托运箱子和6件随身行李,行程250000英里。包括9个机身,15只镜头,25,000瓦特的闪光灯,一匹作为拍摄博物馆藏品幕影的有橄榄球场一般长的天鹅绒,起用的行李费用达到了6位数。
也许有很多人梦想如这位国家地理摄影师一样携带和使用大量器材,各种性能的机身,焦距范围从15毫米到1000毫米的镜头,形形色色的附件,似乎世间万物尽可囊入眼中。
可人类只有一颗镜头,眼睛。
曾经带着多个机身和镜头,抱着这该是最理想的搭配的想法上路,可真正面对风景时,我发现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想着该用哪个机身更好,换上另一个镜头效果会怎么样,是不是该几个焦段都拍下来,结果在选景、用光和构图上却考虑的很少,或者说我大部分的精力都耗费在了被动的适应器材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选择在器材和焦段的选择上想的少一点,强迫自己适应一到两个焦段范围,练成必杀技也挺好。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世间没有完美,再广的广角也装不下天地,再长的长焦也拍不尽远方。拍不到的焦段,不拍也罢,没什么可遗憾,要知道在你来之前你更是什么都看不见拍不了。
眼到,手到,心到,再次面对风景,不用急着取机也不用拿手比方框,能不能拍怎么拍,眼睛就是取景器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了。
其实不光是操作繁多器材时的人脑“内存”问题,关键是携带和使用这些器材在户外的复杂环境下是最大的问题。
某些国家地理的摄影师可以在山区野外那么干是因为他可以雇上一个排的背夫或骡马,而且在于他那是工作。徒步旅行的你没必要过分牺牲出游的心情把自己也当成牲口,还累的不想用它。你不可能把那么多机身镜头都一古脑挂脖子上,背着背包的同时你没法挎上大摄影包,只能把它们大都塞背包里,相信有过户外经验的朋友都体会过长途跋涉中精神和肉体的极度疲惫,累的气喘如牛的时候别说放下背包取出相机镜头再背上,甚至你都懒得举起相机,不信你可以跑完3000米后试一试这个看着很简单的动作。
什么都带=什么都没带。
当然雇着背夫旅行的朋友可以不用考虑这些。
即使有了很轻便精干的器材组合,你会发现如何携带还是个大问题,在城市里你早已习惯把器材放进单肩挎的摄影包或者简单挂在肩上或脖子上,可现在肩膀的位置已经被大背包所占用,挂在脖子上吗?你不停的俯身爬山的动作会使胸口的相机如钟摆般来回震荡,即使你的脖子吃的消,你仍然担心这个娇贵的钟摆下一次会撞在树上或石头上。摆在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腰包或者斜挎胸口的小挎包。
腰包取用方便,但容量或载重过大会使你走路极不舒服,适合放口袋机,挎包的容积相对宽松,空间适合放下单反或小个头的120机器,但也只适合一机一镜,最多一机两镜。
那顺便也就说说包,市场上充斥着形形色色让你心动的摄影包,但你必须选择的是能让你的相机经受野外恶虐环境考验的安全小窝。尽管几乎所有的摄影包都声称自己绝对防水,但打开后不难发现几乎没有一个摄影包如户外服装般在接缝处有压胶或提供防水拉练,所以在长时间大雨的侵袭下,它们不可避免的会从接缝或拉练处进水,我的一台Leica Minilux就是这样进水留下后遗症,一年后病入膏肓。所以你最好多准备几个塑料袋包住你的器材,或者选择象乐摄宝那样自带小雨披的包,这样的设计确实很可靠实用。别选择帆布制的摄影包,它淋湿后吸水的特性会使你平添不小的负担,别轻信商家做的防水演示,水珠如滴在荷叶上般四处滚动,这点用防水喷剂可以轻易做到。
水确实是相机的天敌,它要比意外碰撞来的可怕的多。对防水问题的关注使我连续经手过好几台三防相机,它们大都是JIS7或JIS4标准,骨架异常结实,但我发现也许是那片保护玻璃的缘故,它们的画质无法苛刻要求,所以只是偶尔在漂流或溯溪时带上拍些记录照,那些情况下不防水的主力机都乖乖躺在防水袋或防水盒里。现在有很多小DC都可以附加潜水罩,但加了罩之后体积会猛增一大半,没法称袖珍机了。有防水滴设计的单反机和镜头也很多,但它们基本上只在笨重的专业款机型上出现,还有种说法是可以用套套包住镜头来防水,还不影响拍摄,我不用单反很多年,没法验证。
雨中野外通常能见度比较低,拍摄机会并不多,但实在有拍摄需要的话,市场上有种将相机整个包起来的防水套,但在野外环境下用起来太麻烦也占地方,我的权宜之计是戴长帽檐的帽子,借帽檐的掩护快取快拍快放,下山后放进干燥仓彻底干燥。
不要以为全机械相机不怕水,就放心的在雨中施虐,理论上只要没有密封O圈保护缝隙的相机都会进水,机械机进水后它们不会停止工作,但内部机件锈蚀可能会使寿命大打折扣,镜头也可能钻入水气,最关键的是,一旦水滴进入没有用橡胶圈密封的胶卷仓,你记录的影象就会前功尽弃,有两次我是被迫用剪刀把粘连在一起的胶卷取出来的,所以今天我习惯用百利能的袖珍防水箱携带胶卷,丢进水里也不用操心。
另一个十分折磨人的问题是脚架,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一两公斤吗,当然要带,这是严肃摄影人的标志。如果携带120单反或使用长焦头,不用三脚架那几乎等于白带,但我只有短焦头或旁轴时呢?抛开重量的问题不谈,要知道很多户外装备的重量是按克计的。我整理自己的照片时发现需要三脚架的机会不超过10%,为了这10%的几率多赔上10%的体力,有段时间我曾认为不值得,但最近又改变了想法,所以选择超轻小脚架曼幅图714SHB和超轻型户外装备以获得整体的平衡,在保证性能的同时代价是多掏了大把银子。
有些手杖具备独脚架功能,对于携带长头的用家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人会失温,机器也会失温,冬季上山目睹同伴的机器被冻晕过去的场面见过很多,甚至见过手动镜头被冻住没法调焦的,原因似乎也不只关乎电池,和电路和机械设计也该有关。很多单反机可以外连电池盒,电池在怀里自然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但拖出来的线有时比较碍事。相对来说小巧的口袋机可以始终放在怀里保温是个大优势。
全机械机相对电子机是要可靠一些,只是重量通常比较可观。
手套建议两双,外层防风雪,内层带橡胶颗粒方便指头灵活操作相机,也避免皮肤直接贴在金属外壳上冻粘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罗嗦了那么多,还是要转回相机,我相信除了4X5、8X10这样的座机和一些过笨重的120机器外,其他大部分机器背包族都可以用,只是方便程度区别而已,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口味和习惯,所谓兵无定势,水无常形,只要扬长避短能用好就都是好机器。
Leica Minilux、Minilux Zoom、CM,对于我,它们是好机器
Minilux是口袋机里的大个子,大也有大的好处,除了那个E02,它一直表现的很可靠,钛壳很结实耐操,慢门的握持感极好,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固执的不带三脚架。对于拍风光,它的性能已足够用,测光和对焦极准,几乎99%的照片不存在硬件上的失误,只是操作上还不是很完美,不过最要命的是那颗镜头,它充分展现了Leica的光学实力,无论什么样的环境和光线,它从没让我失望过,如果不是它因水殉职,我想我会一成不变的用下去。Minilux Zoom是Minilux的姐妹机,在继承了Minilux优点的同时改进了操作程序,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只是逆光时眩光略大了些。今天,更完美的CM摆在我的面前,更小,更快,更方便,更可靠,采用了Minilux同款镜头,却有更完美的逆光表现和略高的反差,完成个人设定后,几乎所有基本操作都可以戴着手套只用一只手搞定,具备程序偏移能力的P档,全面的闪光补光模式,以及机械联动的可靠镜头盖,使我时常怀疑他的设计师也是户外运动爱好者,有比它更完美的适合登山的口袋机吗?也许有,但肯定还未出世。 </P><P>最后,关于传统和数码的选择,好比评判两个美女谁更漂亮,各花入各眼,我喜欢胶片的色彩和质感,以及在幻灯机上与朋友家人分享身临其境的快乐,所以我的主力机还是选择胶片,比如我个人极喜欢的KODAK E100VS,但这也并不妨碍我随身带上一台防水的奥林巴斯U410小DC,随手拍拍记录照,以便及时与网友分享路上的故事。总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我不是器材狂,也不是唯装备论者,写些关于户外摄影器材的选择只是提供一个简单的参考,只因为器材是实在的东西,而具体的取景用光构图都是虚无缥缈看各自的修行,所谓功夫在摄外。在秦岭拍照片的几年对我个人的摄影观影响至深,当我认真整理起照片的时候发现了太多缺憾和不足,拍摄和记录眼中的世界,我的路还很长 。</P>

布丁 发表于 2005-2-7 11:02

<P>打了好几遍字,都删了,不知道该怎么回复,只是想把它们都看完。</P>

啉哒 发表于 2005-8-29 22:56

<P>把这么老的旧帖子翻出来,是因为刚刚得知了相关的消息!</P><P>作者出书了!!</P><P><a href="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304575" target="_blank"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304575</A></P><P>上海这边有组织集体邮购的,不知大连有没有组织的啊?尤其是去过太白、想去太白的同学们,相信会有很多共鸣的。</P>

高三师 发表于 2005-8-30 08:45

<P>哦</P><P>看样子这个人是很出名了</P><P>在磨房还见过这个人呢</P>

啉哒 发表于 2005-8-31 08:43

<P>岂止是看样子啊,色影无忌和磨房上都很出名的。</P><P>在装备方面的知识尤其令人景仰。</P>

高三师 发表于 2005-8-31 09:23

<P>是啊</P><P>这个人买装备阿,都是好东西呢</P>

自游人 发表于 2005-9-5 12:22

书已经到手,印刷用摄影画册的标准要求只能说一般.文字里的切身经验很好.值得看.

飞狐 发表于 2005-9-5 13:07

有没有想买的,可以考虑大家一起团购。

高三师 发表于 2005-9-5 15:48

<P>今天偶然翻翻以前的 户外探险</P><P>我靠,这个grayknight竟然在上面的装备版是特邀撰稿人</P><P>pf</P>

啉哒 发表于 2005-9-5 15:48

<P>小狐狸你在这里喊有什么用啊?没看现在有几个人进主题版哪?</P><P>建议你在人气顶顶旺的聊吧发个小字报,让大家到这里来看看,你的召集才会起点作用的吧。[em07]</P><P>偶已经参加上海的团购了,定了两本,一本自己看,一本留着拍卖。[em08]</P>

啉哒 发表于 2005-9-5 15:5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bluepink</I>在2005-9-5 15:48:06的发言:</B>

<P>今天偶然翻翻以前的 户外探险</P>
<P>我靠,这个grayknight竟然在上面的装备版是特邀撰稿人</P>
<P>pf</P></DIV>

听说他也在网上卖装备的好像。[em08]

nicole 发表于 2005-9-5 15:5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啉哒</I>在2005-9-5 15:48:15的发言:</B>
<P>偶已经参加上海的团购了,定了两本,一本自己看,一本留着拍卖。[em08]</P></DIV>
<P>LINDA姐,这里我天天来啊
看在我都打了1000页的份上送给俺吧[em05]

你不能重弟弟轻妹妹阿[em04]</P>

自游人 发表于 2005-9-5 19:00

有想要的吗?我邮购了5本.

啉哒 发表于 2005-9-5 19:21

你送给楼上的mm一本啊,省得她净跟我捣乱[em03]

nicole 发表于 2005-9-5 21:03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啉哒</I>在2005-9-5 19:21:16的发言:</B>
你送给楼上的mm一本啊,省得她净跟我捣乱[em03]</DIV>
<P>看样子是预定给xxx了
我杀[em03][em03]</P>

alian 发表于 2005-9-6 08:26

<P>Nicole,我有grayknight的联系方式,你要不?</P>

飞狐 发表于 2005-9-6 11:44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自游人</I>在2005-9-5 19:00:42的发言:</B>
有想要的吗?我邮购了5本.</DIV>
<P>
<P>我预定一本,不知道您怎么联系。谢谢</P>
<P>我的电话13840953976</P>

nicole 发表于 2005-9-6 17:27

alian,既然小狐狸买了我们就不用买了
借来看看就好[em05]

alian 发表于 2005-9-6 23:11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nicole</I>在2005-9-6 17:27:19的发言:</B>
alian,既然小狐狸买了我们就不用买了
借来看看就好[em05]</DIV>
<P>当心小狐狸不借哦[em01],不过其实你那里有那么便捷的条件不如去网上找了打印出来呢[em07]</P>

啉哒 发表于 2005-9-6 23:3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alian</I>在2005-9-6 23:11:13的发言:</B>


<P>当心小狐狸不借哦[em01],不过其实你那里有那么便捷的条件不如去网上找了打印出来呢[em07]</P></DIV>

不用担心,小狐狸人好着呢,心软着呢,是吧Nicole?

nicole 发表于 2005-9-6 23:47

<P>to alian
网上有么?有我就打印,给你也捎一份好了。</P><P>to linda
小狐狸人是很好,那你把你那本送给他吧
反正都是你弟弟[em05]</P>

alian 发表于 2005-9-7 00:05

<P><a href="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264405" target="_blank"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264405</A></P><P>我这样算不算砸人家的生意。。。从最后一页往前翻哦[em04]</P>

nicole 发表于 2005-9-7 00:10

<P>不过打印有一点遗憾
就是照片不能清楚的打印了
而且我们公司打印机都是黑白的!!![em03][em03]</P>
<P>ps,我和奔跑借了个光学照相机带到四姑娘,到时候你也可以给我做模特了[em05][em05]</P>

啉哒 发表于 2005-9-14 12:45

<P>今天收到书了!</P><P>的确如自游人所说,照片的印刷质量不太好,不过书还是真的不错的。</P>[em07]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