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户外安全常识] 高原反应的探讨

最近在磨坊上海板上作了一个户外医学的普及帖子,这次的内容是高原反应。 可能我的有些知识还是太书本化,为了防止探讨上出现偏差,请有经验的TX一起加入讨论,主要是最近的讨论内容已经开始超越教科书,涉及实际应用,而自己缺乏5千米以上高山经验,希望大家补充。谢谢! 原帖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272156,0,0,1.html 帖子摘要: 急性高山反應(總稱 AMS -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 譯自原文: "Non-Physician Altitude Tutorial" 由於拉達克是高山區,外國訪客必需注意適應高山氣候的需要。高山反應的程度會根據個人的健康狀況,平時喜愛吸煙和飲酒的訪客通常會比不吸煙和飲酒的人會有更嚴重的高山反應。所謂高山反應,如:沒有胃口進食、感到噁心或想嘔吐、覺得特別疲勞或虛弱、也會覺得頭暈以及無法入眠。有些人把高山反應形容成如過度飲酒後的宿醉感覺。但是,由於輕微的高山反應可能不會讓你感到太難受,要知道自己是否面對高山反應,就是如果在高山區你會感到有點不舒服,即是高山反應,除非你的身體明顯有點不適(如腹瀉等)。 應對高山反應最好的方法是休息、要喝很多水以及服用溫和的鎮痛藥如:乙酰脞胺(acetaminophen)、 必理痛 (paracetamol)、 阿斯匹靈或異丁苯丙酸(ibuprofen 抗炎、鎮痛藥)。這些藥物不會掩飾高山反應惡化的癥狀。如果能夠自然地適應高山氣候會更好,通常只要在你感到有高山反應的地方好好休息一到兩天就已經足夠,但是某些人仍然需要休息大約三到四天。如果真的無法適應,你可以下山到海拔比較低的地方,恢復的速度會相當快。 一個常提到的問題是:如何能夠知道你的頭痛是否因為高山反應所導致。答案是:通常與高山反應有關的頭痛,疼痛會來得比較頻密,而且時間會拖得比較長,頭痛的部位通常會出現在前額,彎腰時頭痛會加劇。然而,也可能是別的原因導致頭痛,你可以做一個試驗。一般上,在高山區如果身體缺少水分也會導致高山反應,如果你喝了一公升的流液,以及服用了乙酰脞胺或其它鎮痛藥後,頭痛很快消失(而且你沒有其他的高山反應),你的頭痛可能與高山反應無關。 如何應付高山反應 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 乙酰脞胺(亦稱:醋唑磺胺 Acetaminophen )(Diamox?,迪阿莫克斯)對應付高山反應非常有效。這種藥強迫腎排泄碳酸根(bicarbonate),二氧化碳的組成成分,這使血液重新酸化(也即血液酸度增加),平衡了在高海拔地區人體為得到更多氧氣而強力呼吸引起的影響。這种血液的重新酸化的作用就好像是呼吸刺激物,尤其是在夜裡,可以減輕或消除由高海拔所引起的間歇呼吸現象。它的實質作用是加快身體對緩解的適應。乙酰脞胺不具有魔力,不能立刻治愈高山病。它只是使身體需要24到48小時的適應過程縮短到12到24小時。通常它的副作用有麻木感,刺痛感,手、腳、唇的震顫,口中變味,耳鳴等。這些在停用藥物後會消失。因為乙酰脞胺會強迫排泄碳酸根,所有你在用藥期間將會尿頻。不經常發生的副作用有噁心,頭疼。一些登山者在只服用此藥一到兩片後視線變得非常模糊,幸運的是當他們停止服用幾天時間後,視線就恢復了。 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用量 對急性高山反應患者 每12小時125mg。這是標準的250mg的藥片的一半(半片藥)。已經證明這個用量足以於適應上升的海拔高度,而且副作用最小。 對間歇呼吸困難患者 睡前1小時服用125mg(半片)。應持續服藥直到下降到高山反應的癥狀不讓你辛苦。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氟美松,抗炎藥 Decadron?)是針對治療腦水腫的藥物。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對治高山反應(縮短身體適應高山的過程),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卻是用來改善高山反應的癥狀(因低氧而引起的不適)。雖然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能夠在幾個小時內將高山反應的癥狀完全驅除,然而卻無法幫助你適應高山氣候。如果你為了治療高山反應而服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必需隔日才繼續上升,這是為了確保藥物不掩飾了高山反應的癥狀,而延誤了治療。服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會有一點副作用,如可能會改變精神狀態,有時會令人容易感覺興奮和混亂,也會引起失眠以及促使糖尿病患者增加血糖水平。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用量 對急性高山反應患者 一天分兩次服用(隔6小時),每次4 mg,可以口服或者如果患者嘔吐,就可以通過注射。小孩使用效果没有数据,你可以尝试憑小孩的體重讓他(她)服用1mg/kg,最多一次服用4mg,第二次服用必需是在6個小時後。最後一次服用的12小時內不要上山,除非已經沒有高山反應的癥狀。 氧氣 只要通過適度地由鼻導管吸入氧氣(每分鐘2-4公升),高山反應會很快消失(在數分鐘內消失)。如果療法的時間不充分,可能會有反彈癥狀,所以需要多幾個消失的治療。 治療急性高山反應的方法──其利與弊 下降 利 身體迅速恢復,患者通常在下降後的幾個小時內恢復體力。 弊 無法完成旅程,在惡劣的天氣或晚間下降會很困難,需要找人陪伴患者下降。 在已登上的海拔高度休息 利 適應目前的海拔高度,逐漸能夠完成旅程。 弊 高山反應的癥狀可能需要24-48小時才會消失。 休息同時也服用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 利 在休息的同時,如果也服用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就能夠縮短身體適應高山的過程,可能在12-24小時內就可以適應。 弊 適應期可能需要12-24小時,可能會面對服用乙酰脞胺的副作用。 休息同時也服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 利 高山反應的癥狀會比服用乙酰脞胺來得快(通常只需要幾個小時即可),很輕微的副作用,而且價錢比較相宜。 弊 掩飾了高山反應的癥狀,讓期望繼續登山的患者以為身體已經適應高山了,無法縮短身體適應高山的過程。 休息同時也服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及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 利 高山反應的癥狀會通過服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很快地消失,而且通過服用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身體會很快適應。 弊 服用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會有副作用,如果打算繼續登山,請注意服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的危險。
隐形的翅膀

如何避免急性高山反應 避免急性高山反應的關鍵是合理的上升速度,這可以使你的身體有時間適應環境。 人们适应环境的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没有绝对的准则,但通常下列建议将使绝大多数人免得AMS。人們適應環境的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沒有絕對的準則,但通常下列建議將使絕大多數人免得急性高山反應: 如果情況許可,你應該在3000米以下的地點先過一晚。 在海拔高于3000米时,你的睡眠地点的高度每晚不应升高多于300至400米。 而且上升每1000米应多呆一晚以适应环境。 需要避免的事情 很多藥物可以導致呼吸減緩,這在高海拔地區可能造成問題。以下藥物可能導致上述副作用,患高山反應的人應該避免服用(可能對無癥狀的人是安全的,雖然這還是有爭議): 酒類 安眠药(高海拔地區可以選擇服用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作為安眠藥) 過量服用麻醉類的止痛藥 預防高山反應 在某種情況,可能需要以藥物來預防高山反應,例如: 短時間內必需登上高海拔地區的人(例如從德里直接乘塔飛機飛往列城);過去曾經患過多次急性高山反應的人 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 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多不被用为一种预防药物,除了上列有限的几种特殊情况例外。大多数有合理计划登上高海拔地區的人都不需要它,而且除了一些小但令人讨厌的副作用外,它还可能具有磺胺类药物的严重副作用。為了預防高山反應,可以在登上高海拔地區24小時前,每天服用兩次的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每次125-250mg的服量,然後在抵達最高海拔地區後的第二或第三晚停止服用(如果在之前已經下到低海拔地區,那麼下山後才停止服用)。如果服用500mg的藥片,每天服用一次即可,但是副作用會比較明顯。 預防急性高山反應 服用乙酰脞胺(Acetazolamide 也通稱 Diamox?) 在登上高海拔地區24小時前,每天服用兩次,每次125-250mg(根據身體的重量而定,超過100kg的人必需服用更大的用量)。然後在抵達最高海拔地區後的第二或第三晚停止服用(如果在之前已經下到低海拔地區,那麼下山後才停止服用)。小孩使用效果没有数据,你可以尝试憑小孩的體重讓他(她)服用2.5mg/kg,一天两次。 黃金法則 一 高海拔地區的任何病在確認是其它病之前都是高山反應。 黃金法則二 如果有高山反應,就別再繼續上山了。 黃金法則三 如果你感覺不好,立刻下山。 [转帖]各种高山症的简介,症状,以及应对措施 国际上通行的海拔划分如下: 1500—3500米 为 高海拔( High Altitude ); 3500—5500米 为 非常高海拔 ( Very High Altitude ); 5500米 以上为 极高海拔 ( Extreme High Altitude )。 通常大部分人到达2400米 的高度都没有问题,超过海拔2400米以上就有可能患上高山病( Altitude illness )! |*所以多数人在除西部外的国内的名山大川都没有什么问题,还有一个错误理解需要纠正,即关于尼泊尔海拔高度的问题。其实尼泊尔除了登山大本营外,海拔比较低,加都才一千多米,博卡拉更低,即使在poonhill看日出海拔也只有3210,基本上是不会有高原反应的,所以可以既满足了看雪山的愿望也不用忍受高原反应,老人也能前行。*| 高山国际上通行的海拔划分如下:病的主要原因是 攀升得太高及太快 ;倘若给予足够的时间,身体还是可以适应高海拔处气压的。当然这种“适应”也是有限度的:超过5500米后,无论花多少时间都无法适应;在这个高度停留得越久,身体只会越差,最后引致高山衰竭( High Altitude Deterioration )。事实是:地球上人长期居留的地方都在5500米以下。 高海拔适应( High Altitude Acclimatization ) 因为高海拔处氧气浓度降低,身体为获得足够的氧气将会发生以下生理转变: ·呼吸加速及加深 ·肺动脉血压升高,迫使血液流过平时在低处用不到的肺泡 · 制造更多的红血球 ·制造更多可使血红素释放氧的酵素(简称 2,3-DPG) ·骨骼肌肉的微血管增多 ·血浆容量减少 ·增加腺粒体数目及体积 ·增加氧化酵素数目 高山适应攻略 ·尽量不要乘车或飞机到高海拔,最好由3000米 以下开始攀登(相信去过西藏或登山的朋友应该有深刻的体会) ·如迫不得已乘车或飞机,在到达高处后的24小时内不要过分劳累(例如西藏的贡嘎机场海拔就在3500米 左右,这时就要特别注意,别一下飞机就兴奋地大跳大叫——否则用不了多久可就连哭都哭不出来啦!嘿嘿) ·在海拔3000米 以上,睡眠之海拔每天升高量不应超过300米 ;同时每连续升高2-3天 (600-900米),应多留一晚在同一高度休息 ·[往高处攀登,回低处睡觉],一天之内可以攀升超过300米 ,但一定要回到睡觉 ·假如出现高山病症状,切勿继续上升,直到症状消失 ·假如恶化,应立即下降高度 ·补充水分,每天至少喝4-5升 水,直至尿液清澈或至少浅黄 ·大多去过西藏的“骡子”们都说去到拉萨的第一天最好就是睡大觉以适应高海拔;其实在白天,轻松的活动比睡眠好,因为睡觉时呼吸功能会减慢,从而加剧高山反应症状 ·食物应以高碳水化合物为主,此时超过70%的热量应该由碳水化合物得来,如米饭,面,饼干等。 ·避免吸烟,喝酒及服食其它对神经系统有压抑作用的药物,如镇静剂,安眠药,巴比特酸盐等 急性高山症(Acute Mountain Sickness) 超过海拔3000米,75%的人都会有轻微的急性高山症(简称AMS)症状:头痛(Headache),胃口欠佳(Anorexia),恶心(Nausea),呕吐(Vomiting),疲倦(Fatigue),虚弱(Weakness),眩晕(Dizziness),脚步轻浮(Lightheadness)及睡眠困难(Difficult Sleeping)。很可能会被误认为是感冒或水土不服。 症状的出现主要取决于上升速度,高度及个人体质。 患上高山症觉不应该继续升高,如果应对不当或者轻视高山症而勉强上升,极可能引发更严重甚至致命的高山症,如:高山脑水肿,高山肺水肿等。 急性高山症(AMS)应对攻略 ·留在原地休息 好处 :可适应当前高度而无需浪费上升进度 缺点 :可能需要24-48 小时才能好转,还有恶化 的可能 ·立即下降高度 好处 :迅速复原(通常在几小时内即可复原) 缺点 :浪费上升进度而在夜晚或恶劣天气条件下撤 退会有困难 高山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 高山脑水肿(简称 HACE )是最严重的高山症,通常发生在海拔 4300 米以上:脑部以为得不到足够的氧而受损,继而在颅腔内膨胀,脑组织受坚硬的颅盖骨挤压,最终导致死亡。其症状为:运动失调 及 精神状态改变。但是要注意的是:高山脑水肿患者可能完全没有急性高山症症状,亦未必一定会头痛。这就需要通过注意观察同行者是否有以下异常行为来作出判断:如步伐不稳,频繁犯错等。 ·运动失调 (Ataxia):因脑部不能正常工作而影响到四肢的协调。为了测试是否运动失调,以一足跟紧贴另一脚尖,一下一下“丈量”地上的直线(交警检查是否酒后驾驶亦用此法,呵呵);另一方法是卧在地上用脚跟沿另一小腿滑动,正常情况下,动作应该很顺畅。严重的话,患者连系鞋带等小动作甚至拿水杯都有困难。假如出现运动失调,便应假定患上高山脑水肿。 ·精神状态改变 (Change in Mental Status):如失 忆,幻觉甚至半昏迷,木僵。可通过重复一段话,作一些简单运算来测试。 切记(Warning)!!! 高山脑水肿(HACE) 可当作[末期]或[严重的急性高山症]。当刚上到高处后,发现:在患有AMS 的人身上出现运动失调,及/或精神状态改变;或者在非急性高山症患者身上发现有精神状态改变及运动失调,应立即下撤至安全高度:600-1200米。 高山脑水肿(HACE)应对攻略 立即下撤至低处,愈快愈低愈好!千万别拖延,更不要花时间等候救援——除非环境实在太恶劣或者身边队友亦无法行动——要把握机会在患者还有活动能力时尽快下撤。记住 延迟一秒,患者的生存机会边小一分! 高山肺水肿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 高山肺水肿(简称HAPE)是因为水分积聚在肺泡里而阻碍气体交换,就如溺水一样。通常是由于未作高山适应就急速上升,到达高地后又立刻作剧烈运动——看过《垂直极限》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影片里的那三位登山者就是得了HAPE 。要知道HAPE患者未必就同时出现AMS(急性高山症)症状。当情况恶化,血液含氧浓度严重下降而引发发绀(表现为嘴唇青紫),影响脑功能而最终导致死亡。 切记: 当刚刚上到高地后,发现至少两个以下病症: ·休息时呼吸困难(dyspnea at rest ),咳嗽及可能咳出泡沫性或粉红色的痰(cough , possibly ,production of frothy or pink sputum ) ·虚弱或运动表现下降(weakness or decreased exercise performance ) ·胸口有压迫感或感觉有液体充满( chest tightness or congestion ) 以及至少两个以下病状: ·至少一边的肺有爆裂声或喘鸣(crackles or wheezing in at least one lung field ) ·中枢发绀(central cyanosis ),例如嘴唇 ·呼吸急促(tachypnea ) ·心跳加速(tachycardia ) 即可判断为高山肺水肿,应对措施: 和高山脑水肿(HACE )一样:立即下山(600-1200米) 高山视网膜出血(High Altitude Retinal Hemorrhage) 通常发生在海拔4300米以上,到了5300米大约30%的人会患上。通常这种出血并不会影响视力,同时亦无痛楚。然而在少数情况下,出血严重并影响到视网膜上视觉集中点时,便会令患者不能看清某一视野或事业象被云雾笼罩一样。假如影响视力,应立即下山;继续上升只会情况恶化。通常视力会在4至6个星期内回复正常,只在罕有的情况下才会永久影响视力。 血管栓塞(Thrombosis) 中风(Cerebral Vascular Accident) 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 在高山上,除了血液粘度增高,低氧,脱水,坏天气减少运动,红血球数目增多都会促成血凝块(血栓)的形成。因冻伤而静止不动亦会引致血栓形成。 血栓通常发生在小腿血管,通常发生在长期缺少活动后,如被大风雪困在营地内。患者会觉得大腿内侧,膝部后面疼痛,小腿静脉肿胀(静脉炎Thrombophlebitis )及触痛。上述疼痛会随步行加剧,吧脚部向上扳也通常会产生疼痛。假如小腿血栓脱落而随血液流至脑部,便会栓住脑血管饿引致中风 ( Central Vascular Accident : CVA ),症状为一侧身体乏力或失去活动能力,说话口齿不清,视觉模糊甚至昏迷死亡。而当血栓流到肺动脉便会引致肺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 轻微肺栓塞症状: ·胸口觉得涨闷 ·惊怕或感到快将丧命 ·气喘 严重肺栓塞症状: ·突然感觉胸口疼,加上咳嗽,气喘,心跳快速 ·深呼吸会加剧肺部疼痛 ·初时咳出白色有泡液体,数小时后转为血红色 ·如血栓塞住大血管就会立刻死亡 预防: 预防是非常重要,如等到发病时才处理便会困难得多。 ·被困在营地内时要保持活动双腿(每小时数分钟) ·避免穿紧身衣服 |*防止血液回流首先*|·喝足够的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更不要因为怕内急麻烦而不喝水(否则可能你就永远不用上厕所啦,嘿嘿) ·患有静脉曲张的人士不适合攀登高山 处理 : ·如血栓和静脉炎已经形成,患者要避免运动(以防止血栓脱落)并稍微抬高双脚,松开过紧的衣服,以舒适的姿势躺下,和足够的水分 ·可服食阿司匹林(Aspirin),直至症状消失(通常需4至5天) ·如非不得已要活动时,可用弹性绷带包扎患腿,尽量由别人背 负下山。假如有中风或肺栓塞症状,是极严重的事件,应立即下撤及召援。 高山全身性水肿(High Altitude Systemic Edema) 主要由于钠及水分积存在体内无法由肾脏排除出而引起。这种水肿可以独立出现,并不一定伴有急性高山症(简称AMS)症状。其中又以女性较容易受影响。虽然这种情况会令人很困扰,但它并不会致命,当回到低处时便会自然消失。 症状: ·手脚浮肿,早上会面部及口唇肿胀 ·排尿量少,喝多水后也一样;数日内体重会增加4公斤左右 处理: 避免进食高盐量食物,遵照熟知高山症的医疗人员指示,服用利尿剂(Furosemide)。 再罗嗦几句: 希望各位探险之余不要忽略安全及应有的知识,特别是爱爬高(可能是想变成藏野驴吧)的“骡子”们! 很多因高山病丧命的人,往往是忽略一些最显而易见的早期症状。特别是不要为面子问题而隐瞒症状,要知道你有责任向队友述说自己的不适——否则最后将会拖累别人一起丧命!尤其要注意一些平时很激进,好胜,雄心万丈,爱面子,自视甚高而体力好的家伙! 切忌匹夫之勇!!
隐形的翅膀

TOP

对于任何的高原反应
   适应(心理和身体上)和下撤到低海拔是最常用的方法。
   从某种角度来说,强烈的高原反应是生命对于身体的警告,防止身体在不能承受的时候进入一个危险的高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味的压制高原反应的症状是不正确的甚至危险的,这种危险不在于动作本身而是在于可能带来忽视说引起的后果。重要的是让身体适应高原,同时伴随的问题是身体的极限能否适应高原的要求。
    顺带说一下,突然死亡。以夏子事件为例,有些先天的病变或许平时是不会影响生活和工作,但是在户外甚至是健身过程或是在高原活动中便可能是致命的,因为在那个时候身体已经失代偿了,通俗的说这时候身体已经崩溃了走向死亡的正反馈上。常见的先天病变有:心脏的卵圆孔闭合不完全和先天脑血管畸形。而后者更具有隐秘性,死亡也会更突然,有时还会有间歇性癫痫症状这就更难诊断发现了。另一个后天的突然死亡原因就更有戏剧性,有些经常锻炼的人群迷走神经较常人发达心跳也较常人慢,在遇见大负荷运动时,身体会出现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引起心脏停搏而死亡。至于这方面如何抢救,在下一次的内容中继续讨论。
  
回到急性高原反应的抢救这个问题:
    我们着重讨论肺水肿和脑水肿的现场处理。因为之后的多器官衰竭以及脑疝休克酸碱平衡异常,基本上都是这两种症状未及时治疗的发展或者并发症。
    这里,下撤作为最好的方法就不再讨论了,但是如果是脑水肿最好小心搬动,注意做些保护措施,防止致命的脑疝产生。
    在这里,复杂的需要特殊器械的方法也不做讨论,因为在野外是没有意义的。
    此外在这里讨论的的肺水肿和脑水肿是指可以基本确诊的情况,以免错误治疗。(不好意思,不要嫌我啰嗦,现在免责的东西写的太多了。)
    首先说说肺水肿。肺水肿的紧急程度没有人们想象的厉害。因为人的肺功能比人想象的要强大的多,只要四分之一的肺还工作就可以为此日常的需要,而通常情况下的肺水肿有效肺利用大于二分之一。这个时候安抚病人心态,原因有二:一,是避免病人过度通气,详见高原反应中呼吸性碱中毒;二是,心理本身会加重疾病本身,有兴趣可以google一下心理学中有名的“滴水杀人”实验。之后,是纠正病人姿势,不要平卧要端坐,这样可以是膈肌下降,给水肿的肺更多的空间;再次是指导呼吸,不要深呼吸减慢呼吸频率,甚至可以头上套个纸袋,增加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原理具体见高原反应中的呼吸性碱中毒。此时要注意对病人水的摄入,能量补充和维生素电解质的补充还是要跟上。简易药物处理:包括利尿剂的使用:如速尿,螺内酯(在上海是处方药,在成都可以随便买),但是要同时纠正电解质如钾的补充(可以使用补达秀)对普通人和野外环境较为困难,可以小剂量尝试使用。使用糖皮质激素也可以起到效果。
  
再来说说脑水肿。脑水肿是高原反应中最致命的疾病,即使在医疗条件发达的上海,重症的脑水肿的死亡率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对于脑水肿来说,重要的是及早发现脑水肿并且避免水肿的加重,因为水肿本身并不会对大脑有什么伤害或者影响智力,问题是颅腔的空间是有限的,露骨对于水肿大脑的压迫才是真正灾难性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老人的脑水肿要症状轻一些,因为他们的大脑已经开始萎缩,颅腔有更多的空间;而年轻人的大脑体积本来就正值生命中的最大值。颅骨对大脑的压迫会引起许多症状,一旦压迫视神经便会引起失明;压迫额叶引起记忆和性格的改变(隐性症状出现常识性判断失误,这个在登山中非常致命甚至会使得整队人丧生);压迫大脑的其他区域会引起听力读写言语等功能性障碍;而最致命的是压迫延髓,由于生命的心跳呼吸等低级反射的中枢都在延髓,一旦发生枕骨大孔疝几乎就是必死了,由于排便反射也在这个区域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现象。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减缓这个过程,将脑水肿停止在早期。那么如何去做呢?
    野外,最能做到的就是降低身体的代谢,特别是脑的代谢。在高原地区多有冰雪,使用头巾或者帽子包入冰雪,制成简易冰帽,降低脑部的温度亦如冬眠,则脑细胞的代谢会降低,水肿的速度也会降低。
    二是小心搬运病人,变动时注意同时抬头抬脚切忌拖动。如果条件允许,重症脑水肿应请求直升机援助。
    三是药物使用。脑水肿的脱水药物的选择一般选择甘露醇,急性中可使用静脉推注甘露醇,但是此项技术需要一定专业要求,对普通人有一定难度(主要是找静脉的难度)。另一种是使用糖皮质激素皮下注射,对普通人来说简单易行,问题是如何弄到糖皮质激素注射针剂(处方药,且开方需要明确指征。
  
在回帖中提到的营养问题是高原反应相关问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由于高原地带能量消耗大,此外氧气的缺乏又导致能量的利用不充分(糖原没有氧化燃烧而是无氧酵解)。直接就导致两个问题,一方面体内的乳酸堆积加重疲劳,另一方面机体的能量储备的耗竭(肝糖原)。肝糖原耗竭后,则机体会进行脂肪动员代偿性的补充机体能量。但是大量的脂肪动员,因为脂肪氧化不完全,会产生一定数量的酮体,它过分聚积使血液中酸度偏高碱度偏低(类似于糖尿病人的症状)。这样本来乳酸堆积和酮体聚集会和前面提到的呼吸性碱中毒联合,造成复杂的电解质紊乱从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直接导致生命的危险,估计夏子除了低温冻伤外,这也是可能死因之一。
    重要的是补充能量,特别是能够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类的食品,比如巧克力甚至是热的红糖水或者是奶茶都是不错的选择。从而避免进一步的脂肪动员对身体造成的可能伤害。
    而藏族人民吃如此多的牛羊肉和糌粑都是有道理的,可以充分的补充身体的能量丢失,而此类饮食在平原地区便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隐形的翅膀

TOP

是否会对氧气、激素等治疗方法出现依赖 至于依赖性,你可能有些误解。 我们可以先看看成瘾(即依赖)的行程机制,我们以毒品为例: 60年代,我国药理学家张昌绍等首先发现,将微量吗啡注入家兔的第三脑垂及导水管周围的灰质内,可消除疼痛反应。若先注射微量吗啡对抗剂烯丙吗啡,则可对抗吗啡的镇痛作用。由此他们推测脑内存在着吗啡受体,即首先与药物结合,并能传递信息,引起效应的细胞成分,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胞装内的大分子蛋白质。      由于海洛因能使人产生欣快感,但这种欣快感又是不能维持长久的。于是,为了持续不断地追求这种快感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吸毒。    而且,由于人体内原有的平衡机制已被打乱,一旦停用毒品,就会在8-14小时后出现焦虑、恐慌、畏惧和再吸毒品的渴望;36-38小时后各种症状就会达到高潮,犹如万蚁啮骨、万针刺心、万嘴吮血、万虫断筋、万刃裂肤,难以忍受,痛不欲生,于是便导致再吸毒品渴望;36-38小时后各种症状就会达到高潮导致精神与行为失控,个别的还会自残自杀。为了摆脱这种痛苦,吸毒者自然就会不顾一切地去寻找毒品,有的吸毒者所以会说出"只要再让我吸一口,马上枪毙也无所谓"的话,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因为毒品所具有的耐受性,渐渐地,原先吸入的量已不能获得所谓"飘飘然的快感",自然就要加大剂量,从而从烫吸发展到静脉注射,因为静脉注射可以立即获得快感;于是也就出现了毒瘾发作时,为了尽快注射,什么阴沟水、洗脚水,只要能渗入白粉,全然不顾;什么坐在出租车上、飞机上,也照样注射。一个吸毒者曾坦言,毒瘾发作时,如果我身上只有500元钱,哪怕花400元的车费,用剩余的100元买白粉吸了然后再走回来也在所不惜。      近年来,外国研究人员发现,人类酗酒、吸烟、吸毒所以会上瘾,是与大脑中的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有关。有关研究表明:多巴胺就像血清一样,是一种神经传递素,将神经元的信息从大脑中的一个部分传递到另一个部分。血清素与情绪的悲伤和低沉有关,而多马胺则与兴奋和欢快有密切联系。有时一个拥抱、一个接吻、一句赞扬的话甚至赢了一副扑克牌都会引起多巴胺的升高,那种强烈的兴奋情绪就像毒品的作用一样。 |*心瘾产生的理论基础,不过多巴胺也是老年痴呆症治疗的最有效药物之一*| 研究人员甚至相信,多巴胺不仅是传递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而且是导致上瘾的"罪魁祸首"。 |*这里存在作者不了解机制而引起的误读,容易给读者错误的影响——认为多巴胺是有害健康。其实,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人是不能缺乏。这样就是网上人云亦云的原因,其实转载的人根本不懂文章的实质,不懂得分析性批判性的引用文章。*|  红字部分表明了成瘾的机制的关键步骤,我们逐一来看 1.消除疼痛反应 ——一般成瘾性的物质,都可以达到缓解不适症状的目的。 这点上,氧气和糖皮质激素都具有这个特点。 2.一旦停用人体内原有的平衡机制已被打乱,造成不适。 ——这就是所谓戒断症状的原因。 对于,在高原使用氧气和糖皮质激素,过快的撤药可能会造成不适,但是身体在高原适应的过程,这种不适也在不断减退(同样前文中也提到超过5500的高度将不能适应,这还会继续有不适感受,这就解释了登山队员的感受)。另一方面,吸入氧气会降低高原反应对于身体的刺激作用,所以可能这个适应期会被延长(但是这个缺乏数据证明)。所以在这一点上氧气和糖皮质激素基本可以排除成瘾的可能性(不过这也间接解释了醉氧发生的原因——在高原达到的平衡在回到平原地带有被打破,从而造成不适。) 3.毒品所具有的耐受性 ——由于药物的作用与药品的血药浓度和受体的数目有关。而个体的基因背景决定了药物的吸收和药物的体内分部,所以基本上来说同样的使用计量在成瘾早期或晚期血药浓度其实是恒定的。但是长时间的暴露在高血药浓度下,机体从自我保护的角度会下调受体的数目,从而降低药物的作用,换言之同样计量的药物带来欣快感或者缓解症状的能力下降。所以病人会自己加大用药计量,可是增大用药计量除了可以带来与之前同样感受,同时会增大血药浓度,这样可能带来副作用也大大提高,这也就是吸毒过量或者镇痛药过量使用的机制。此外,成瘾的快慢也是与这个有关,如果这种药物受体的下调速率慢则耐受的症状会越慢出现,反之越快(这个与带来多少欣快感可能没有直接的联系,比如苯丙胺类的毒品就不吗啡和海洛因的成瘾性的更强。)避免药物成瘾并不在于使用或者不使用药物,而是避免在受体下调后继续使用药物,这才是成瘾的真正原因之一。比如止痛药的使用,一般连续使用不超过一周就是这个原因。而且这种受体下调是可逆的,在停用该种药物后,或长或短的时间受体又会上调,而成瘾性的受体的恢复可能比较慢。 在这一点上,氧气是肯定不会有受体的问题,因为作为小分子可以直接渗透进入细胞,所以就不存在受体dependent的成瘾问题,或许可能存在下游信号通路抵抗的效用下降,不过这个因素可以忽略不计。而对于糖皮质激素来说,已知的研究表明,他的受体表达比较稳定,至少在两至三周内,不会明显的下调受体,从而引起成瘾。所以在这点上可以排除氧气和糖皮质激素成瘾的问题,也是他们与成瘾性药物的主要区别。 4.与大脑中的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有关 有人可能会反驳我,可能还是会存在成瘾的问题,他见过有人不停的吸氧不能对于氧气的依赖。这个其实是心瘾的问题,从机制上是来说与多巴胺的反应性相关。这有回到前面药物耐受性的问题,只不过主题从外源性的毒品换成了内源性的多巴胺吧(除了多巴胺外,脑内的内啡肽和强啡肽也可能参与了这个过程)。如果这样就怪罪氧气和糖皮质激素就太无辜了,毕竟如表扬、赌博、SM甚至洗手都会引起心瘾性的行为成瘾。重要的是心理上开导,从机制上了解问题的实质与机制,这就是培训过的登山队员就没有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也是这个帖子的意义所在。 最后的结论便是: 吸氧和使用糖皮质激素(甚至按照规定使用止痛药)本身并不会引起成瘾,如果有成瘾性的行为可能是心瘾,重要的是心理开导并认识问题的实质和相关机制。 p.s.其实,其他药物的成瘾性问题,也可以用这种逻辑进行推理论证。 aigzi wrote: 我高反很严重,严重到自己认为自己要把命丢在山上的地步。但记忆是很残酷的东西,我现在只能回忆一点点碎片。 问: 因为那一次的高反太厉害了,导致我至今再也不敢上高山了。能不能以你的医学知识针对我的情况帮我分析一下?多谢! zhujie1225: 有的人容易出现高原反应是因为个人的颈动脉窦化学和压力感受器的阈值决定的,简单说先天决定了。 但并不是说从此不能上高海拔了。 设计良好的行程适应会改变很多。 ....而脑水肿的特点,而且来势可能和快,是意识模糊、喷射样呕吐、视乳头水肿(眼睛发胀)。 上班后,进一步介绍如何急性处理。 zhujie1225: 一位没有临床经验的登山者在缺氧、寒冷、狂风的高海拔山区,根据书上看到的临床上常见脑水肿症状,来判断周围的登山者有没有高海拔脑水肿并不现实。 其实有更简单的诊断方法: 近期有海拔爬升,且有下列二者之一的情况: • 具AMS症状,同时,步态不稳or意识改变, or • 步态不稳tandem gait+意识变化,不管有无AMS症状。 检测运动失调的简易方法。 为了测试是否运动失调,以一足跟紧贴另一脚尖,一下一下“丈量”地上的直线(交警检查是否酒后驾驶亦用此法,呵呵);另一方法是卧在地上用脚跟沿另一小腿滑动,正常情况下,动作应该很顺畅。严重的话,患者连系鞋带等小动作甚至拿水杯都有困难。假如出现运动失调,便应假定患上高山脑水肿。 AMS中文就是急性高山症 AMS是由一组主观症状构成的诊断名称,诊断标准: 近期有海拔爬升,必须有「头痛」加上下列症状至少其中之一: • 肠胃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 疲惫衰弱 • 头晕头昏 • 入睡困难 高山病的发生率与下列因素有关: 1.海拔高度增加。 2.上升速度太快。 3.负重劳累、寒冷。 4.个人遗传素质。但只要高度够高,上升速度太快,没有人能幸免。 在山下的体力好坏,与是否容易患高山病无关。
zhujie1225 wrote: 有的人容易出现高原反应是因为个人的颈动脉窦化学和压力感受器的阈值决定的,简单说先天决定了。 但并不是说从此不能上高海拔了。 设计良好的行程适应会改变很多。
有道理, 高原反应的症状的确与颈动脉窦化学和压力感受器有一定的相关性。该感受器是身体的警告系统,预防身体的异常情况发生。在高原适应过程中,该感受器的阈值应该也在不断调高。而个人的阈值有差异性。 该感受器的启动直接引起迷走神经的兴奋。 而迷走神经能使气管、支气管的平滑肌痉挛,并使支气管黏膜分泌物增多,堵塞支气管,造成缺氧及哮喘发作。 |*造成呼吸困难的原因之一*|迷走神经兴奋还可使营养心脏的冠状动脉收缩,造成供血不足,而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轻度的可能引起胸闷或者心前区不适*|同时使血液流动减慢,使脑血管形成血栓。 |*轻度引起眩晕,或者记忆力减退*|迷走神经会使胃的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胆囊收缩,胆汁、胰液分泌增加,使肠绞痛,胃溃疡、胆胰疾患容易发作。|*轻度引起呕吐或者胃炎或溃疡发作*|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也是引起咳嗽反射的主要原因。|*加重呼吸困难的症状*|此外由于迷走神经兴奋,可能会加重胰岛素的分泌,会进一步引起低血糖,而加重高原反应引起的能量和营养问题。 的确与高原反应有一定的一致性。 至于“低原反应”或者是“醉氧”是客观存在的。 我从珠峰下来,次日抵达加德满都,同样有这样的感受。 从现在的得到的资料看,大概是这样的,另附实例一个。 世居高原者或移居高原者,由高原下到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疲乏无力、困倦、嗜睡、食欲亢进、体重增加、下肢浮肿等,在医学上称之为“低原反应”“低原综合症”或“脱适应”。原有高原病者,在到达平原地区的3-4个月之内可使症状和体征部分或全部消失,但在四个月之后,部分病人已经消失的症状和体征又重新出现,体力也不如以前;高原高血压者的血压在降至正常范围后,又有上升或时高时低。其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如何克服这种“脱适应”?请注意以下各项要点: (1)要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2)根据现有条件、身体状况和个人的爱好,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进行满长跑、游泳、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机体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可避免因多食、嗜睡、少动而引起的体重过度增加。 (3)饮食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饮食为宜,多食新鲜的瓜果蔬菜,避免高盐、高脂肪饮食。对原有慢性高原性心脏病者或有浮肿者应限制盐的摄入。高原世居居民到平原后更要注意节制饮食,尽量少饮啤酒,以免因脂肪在体内过分堆积而引起肥胖。 (4)在初到平原地区时应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 (5)若在炎热的夏季进入平原,要特别注意防止中暑。 还在继续讨论中……
隐形的翅膀

TOP

个人体会:慢慢登高适应,上到高点回低点睡觉那是相当的舒服啊
冬眠不觉醒,锻炼成泡影!快乐锻炼多半年,一季腐败到前年!D:\\相片册\\理光\\20060217\\RIMGxiugai.JPG

TOP

学习了啊。

TOP

简单看了一下第一,第二个帖子,发现很多错误,或者至少与自己的经验不符的地方.切勿完全拿来做经验使用.
要做到徒步爱好者里网球最好,         网球爱好者里游泳最好,         游泳爱好者里排球最好,         排球爱好者里羽毛球最好,         羽毛球爱好者里足球最好,         足球爱好者里乒乓球最好,什么?你都厉害?!我倒,来咱俩弹玻璃球。嘻嘻

TOP

以下是引用bear在2009-7-30 13:35:52的发言: 简单看了一下第一,第二个帖子,发现很多错误,或者至少与自己的经验不符的地方.切勿完全拿来做经验使用.

能否把你认为的错误之处总结一下,多谢

此外,我的经验是

1.慢动,不要太兴奋

2.保暖,不要着凉,多喝水,尤其是开水

3.晚睡觉,睡前心情要平静

4.多吃当地的食物

隐形的翅膀

TOP

可能是遗传吧?

我爸没有高原反应

我也没有.

最高去过4506米(缆车上去的)

看别人又吸氧又租大衣的

俺随便跑着玩,没感觉~

Lazy cat,enjoy life~~~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