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转帖]看电影 [打印本页]

作者: 涅槃    时间: 2008-9-25 15:51     标题: [转帖]看电影

中文名:斯坦利.库布里克 英文名:Stanley Kubrick 出生日期:1928年7月26日 逝世日期:1999年3月7日 出生地: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 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他在完成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大开眼界》(Eyes Wide Shut,由汤姆·克鲁斯(Tom Cruise)和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主演)四天后去世。著名作品《奇爱博士》(Dr.Strangelove)、《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ssey)、《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闪灵》(Shining)等都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他同时也是一位多面手,除导演外,他还常常担任电影的剪接、摄影、音效等工作。

斯坦利·库布里克是过去40年间始终最吸引人的电影制作人,他的作品受到的赞扬几乎和招致的咒骂一样多。影片中不可思议的视觉风格为他赢得如潮好评,而他非传统的叙述感又常常会引来轻蔑的挑剔。尽管如此,他在重复和模仿主导的传媒圈仍旧是一位独一无二的艺术家。

《杀手之吻》Killer’s Kiss(1955)担任导演、编剧、制片、剪接、摄影   《谋杀》The Killing(1956)担任导演、编剧   《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1957)担任导演、编剧 《洛丽塔》Lolita(1960)担任导演   《奇爱博士》Dr.Strangelove(1962)担任导演、编剧   《斯巴达克思》Spartacus(1964)担任导演、编剧、制片   《2001》2001:Space Odyssey(1968)担任导演、编剧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担任导演、编剧、制片   《巴里·林顿》Barry Lyndon(1975)担任导演、编剧、制片 《闪灵》The Shinning(1980)担任导演、编剧、制片   《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1987)担任导演

《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1999)担任导演、编剧、制片

  《洛丽塔》(Lolita,1962)   又译:一树梨花压海棠   演员:詹姆士·梅森、雪莉·温尼特、秀·里昂   影片根据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改编,库布里克利用他独有的黑色幽默和对小说的深刻理解,试图探讨一个关于性欲的混乱与迷惑的主题。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亨勃特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奸情。电影通过亨勃特的自述观点,去理解这段不伦之恋如何由开始的挑情,慢慢步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沉溺。库布里克在不违反审查委员会标准的原则下,尽可能地忠于原著。而其中对审查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妥协就是电影中的洛丽塔的年龄要比小说的12岁大。此片在当时社会及道德界引起很大的反应,因为内容涉及后父与继女的恋情以及诱拐未成年少女,这对20世纪60年代的观众来说很难接受。虽然片中的直接性爱镜头没有,但挑逗镜头却更使人想象丰富,例如洛丽塔喜欢坐在亨勃特膝上谈话,朱唇在波板糖上吸啜舔食等(在新版中也再次出现)。

《奇爱博士》(Dr.StrangeloveOr:HowILearnedToStopWorryingAndLoveTheBomb,1963)又译:密码114   演员:彼得·塞勒斯、乔治·C·斯科特、斯特林·黑登   这部黑白片全名为《奇爱博士或我是怎样学会不再担心并爱上炸弹的》,是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的第一部(其后两部为《2001漫游太空》和《发条橘子》)。该片根据彼得·乔治的小说《紧急警报》改编。影片背景为冷战时期,描写了一场由于人类社会根本缺陷而引起的毁灭性灾难,对人类制造核恐怖的技术力量和可能性进行了无情嘲讽。这是一部揭露人类对核武器的无用耗费,却导致自己无法收拾残局的经典黑色喜剧。库布里克为了阐述“真实,也是人类避免不了”的反战争理念,与编剧泰瑞在影片中虚构了“核战争狂博士”这个人物作为主角,并请来了曾在首部007电影《NO博士》中有过出色表现的肯·亚当来完成电影中所需的机械设定。肯·亚当仅凭着相关照片、文章和科学杂志,就成功地再现了B52炸弹的内部构造。影片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同时被“纽约影评人协会”选为1964年十大佳片之一,纽约评论界也因为这部影片而称库布里克为最优秀的导演。 2001太空漫游》(2001:SpaceOdyssey,1968)   演员:基尔·杜利尔、加里·洛克伍得、维廉·西尔威斯特   影片根据阿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说《哨兵》改编,被称为“神话记录片”。与苏联伟大导演塔尔科夫斯基在同一时期拍摄的《飞向太空》合称为科幻电影的“双瑰”。这部史诗般的巨作耗资1050万美金,用了整整三年半时间筹制,所有205场特效场景皆由库布里克设计、监制完成。影片在音乐和动作上结合完美,场景充满想象力及未来感,即使在电脑特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它的前瞻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也令人叹为观止,许多镜头和情节一直被好莱坞导演们抄袭至今。库布里克在片中并没有拍摄外星人入侵地球等烂俗故事,而是时而回顾人类的过去,时而展望人类的未来,并且成功地表现了人类与机器之间永恒的依赖和争斗。《2001太空漫游》反映了库布里克对科技文化危机的触觉,并引发对“生命价值”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 《发条橙》(AClockworkOrange,1971)   又译:发条橘子   演员:梅尔康·麦德威、柏翠·梅吉、麦克尔·贝茨、华伦·克拉克   根据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电影透过一个无恶不作的青年在接受了一种行为心理医学治疗后,从此让他不“能”再犯罪的经历,来探讨道德和行为的关系,教育和禁制的矛盾,人性善恶和社会法治等复杂问题。这部看似渲染暴力和色情的电影,其实是库布里克对社会、道德和人性的质疑,他在接受访问时说:“本片是探讨一个自由意志(FreeWill)的问题。”而影片音乐和影像的“声画对位”更成为经典,很少有导演能在配乐上有如此的“神来之笔”。影片的反建制、反人性主题,以及露骨的情色和暴力描绘,加上对当时社会的嘲讽,使影片一经推出就掀起轩然大波,然而也正是此片奠定了库布里克讽刺电影大师的地位。此片得到1971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而库布里克本人则赢得最佳导演奖。1972 年 《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根据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是科幻电影史上第一部关于人类精神领域的科幻片,通过主人公从一个无恶不作的暴徒变成白痴而成为社会道德的牺牲品的遭遇,对社会道德进行了猛烈抨击和无情嘲弄,形象化地预演了暴力肆虐、毒品横行、以崩克文化为标志的世纪末人类社会景象,此片引起了广泛争议。获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剪辑4项提名,获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英国北极星影片公司出品,彩色,136分钟,编剧:斯坦利.库布里克,主演:马尔科姆.麦克道尔饰阿历克斯,帕特里克.马吉饰亚历山大) 1980 年 《闪灵》(Shinning,又译《幻觉》或《幽光》)的拍摄历时三年、耗资两千万元,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恐怖片,改编自美国恐怖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描写了一位作家因不堪忍受长期与外界隔绝之苦而导致精神错乱,疯狂追杀妻子和儿子,最后冻死在旅馆里。影评家认为这部影片在恐怖片中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作品","超越了鬼怪片的格局,进而探索到人的灵魂深处以及人性和家庭的危机"。库布里克以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给影片制造了阴森可怖的气氛,充分表现了"物道人狂"、"魔由心生"的恐怖主题。由于库布里克与评论界交恶,此片在评论界没有引起应有的反响。(英国蒙克影片公司出品,编剧:斯坦利.库布里克,主演:杰克.尼克尔森饰杰克.托兰斯,丹尼. 洛伊德饰丹尼.托兰斯,斯坎特曼饰迪.克哈罗恩)

  1987 年 《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港译《烈血焚城》)系根据古斯塔夫 .哈斯福特小说《短期服役》改编,华纳公司专门为他组织了一个专门小组,负责世界各地的宣传事宜。影片采用全纪实手法,描写了新兵入伍受训到上越南战场的过程,这是库布里克继拍摄《光荣之路》之后拍摄的又一反战片,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佳的越战电影 "。影片公映后引起观众强烈反响,评论界对此反应冷淡。本片在1989年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中被评为十大外语片之一,在1988年的奥斯卡奖评选中除获得最佳原著改编一项提名外未获任何奖。(美国华纳影片公司出品,编剧:斯坦利.库布里克,主演:马修.莫丁饰"白搭",文森特.多诺弗里奥饰"傻子派尔",阿利斯.霍华德饰"牛仔",李.恩米饰哈特曼) 1997 年 《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的拍摄工作开始于1997年秋天。汤姆·克鲁斯和妮科尔·基德曼这对影坛的黄金伴侣在本片中延续了他们生活里的角色,饰演的同样也是一对夫妻。 丈夫威廉姆是一名内科医生,妻子爱丽丝则是一家画廊的经理,他们凭借着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富裕活跃在上流社会的社交圈里。然而,颓废、平静的精神生活令他们厌倦;于是,他们渴望寻找一份刺激。在一次聚会中,威廉姆偶然救了一个吸毒过量的女子,并因此陷入了性的诱惑。与此同时,爱丽丝也被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所俘获。两人在冲动与逃避里失去了面对他们人生的勇气。当一切游戏结束时,他们才认识到什么是最值得珍惜的。《紧闭双目》本来定在1998年圣诞节发行,后又推迟到1999年初。(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彩色,编剧:斯坦利.库布里 克等,主演:汤姆.克鲁斯,尼克尔.基德曼,基尼弗.杰森.莱伊,西德尼.葆拉克) 遗憾的是,库布里克没能亲眼目睹这部电影的面世。1999年3月7日,一代伟大的电影艺术家库布里克在英国英格兰赫特福德郡与世长辞。

《闪灵》中的杰克尼克尔森

《发条橙》中马尔科姆.麦克道尔饰阿历克斯

《发条橙》

《全金属外壳》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39年4月7日—)是美国的电影导演,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教父》(The Godfather)三部曲、《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和《吸血惊情四百年》(Dracula)。  生于底特律,祖籍意大利,曾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影剧系,获电影硕士学位。从1963年起开始独立拍片,1970年他与诺思合写的《巴顿将军》剧本获美国奥斯卡最佳编剧奖;1972年他导演的《教父》获最佳影片奖,《教父》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使科波拉成为最受注目的年轻导演之一。1974年,科波拉的《对话》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获金棕榈奖;同年,《教父2》在美国获得7项奥斯卡金像奖。70年代后半期是他事业的顶峰时期。八十年代他的事业惨败,这迫使他在1990年拍了《教父3》,这部片子挽救了他的事业。

《巴顿将军》(Patton,1970年,改编剧本)

  《教父》(The Godfather,第一部1972年,第二部1974年,第三部1990年,导演、制片、改编剧本)

  《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1970年,又译《美国往事》,制片)

  《对话》(The Conversation,1974年,导演、编剧)

  《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年,导演、改编剧本)

  《斗鱼》(Rumble Fish,1983年,导演、制片)

  《伊奥船长》(Captain EO,1986年,导演、改编剧本)

  《吸血惊情四百年》(Dracula,1992年,导演,制片)

  《天生爱情狂》(Don Juan,1995年,导演)

  《造雨人》(The Rainmaker,1997年,导演、改编剧本)

  《处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1999年,又译《折翼天使》,制片)

  《没有青春的青春》(Youth Without Youth,2007年,导演)

 《教父》-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的作品,内容提要:美国纽约五大黑势力集团之一的维托•考利昂一家采用多种极端手段,实现了在整个美国黑势力团体中的独尊地位。在这场斗争中有黑团伙之间的火拼;有走私贩毒的嚣浪;有赌场的烟云;有红灯区的人欲横流。本书被认为是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黑社会现象的最具权威的作品

《教父》-中马龙白兰度扮演的维托·唐·柯里昂

阿尔·帕西诺

教父 II 中的罗伯特·德尼罗 《现代启示录》(1979)

《现代启示录》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9年拍摄的经典名作。它描述的是越战,对于20世纪的60年代,这场战争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转折,它所带来的意义超过了战争本身。他激起了整个美国关于战争的全面反思。其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越战片,《现代启示录》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电影描写的是:越战期间,美军情报官员威尔德上尉奉命“毫不留情”地除掉库尔兹上校,一个叛逃的美国军人。接到命令后,威尔德率领小分队,乘小艇逆河而上,冒险深入柬埔寨。在一处偏僻的热带丛林内,精神失常的库尔兹上校以其嗜血成性的残暴统治着当地土著居民,成为他们盲目崇拜、迷信的图腾。随着小艇驶入柬埔寨,威尔德一行人似乎卷入一个超乎现实、彻底疯狂的世界,淹没在人类灵魂最黑暗、卑劣的阴影里。电影描写的越南有着导演自以为是的认识,但是对于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性的扭曲科波拉有着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可以这样说,这是一部关于越南火焰与地狱的电影。

《现代启示录》

《吸血惊情四百年》

公元1462年,君土坦丁堡受到土耳其人的袭击,德考拉伯爵受命征讨土耳其军。谁知就在他获胜之时,谣言四起,传言他已被打败杀死。他的妻子莉莎悲痛欲绝,投河自杀,班师回国的德考拉只看到了妻子的尸体。他愤怒地责问上帝,为什么他一生都为主而战,最终却遭到这种结局。他用长矛刺穿了十字架上的耶酥,鲜血四流。德考拉从此投向了魔鬼,以鲜血作为生命,成了一个不死的吸血僵尸。四百年后,1897年的伦敦。年轻律师约拿受命到罗马尼亚特兰斯瓦尼亚属地的德考拉家族城堡去办理这位贵族后裔在伦敦的地产手续。为此,他将与未婚妻--美丽的美娜分…… 这是一部阴森诡异的吸血鬼传说,同时也是一个凄美感伤的爱情故事。吸引打动我们的,也许正是两者新鲜奇妙的组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6 19:58:29编辑过]


作者: 卡拉扬    时间: 2008-9-25 20:53

库布里克,西区柯克 喜欢大师级的导演。

http://www.goldenholiday.com/yahoo/map/rock/03%20Bon%20Jovi%20-%20Always.mp3

http://www.goldenholiday.com/yahoo/map/rock/03%20Bon%20Jovi%20-%20Always.mp3

呵呵,这个主唱再一部电影中也饰过角色。


作者: 涅槃    时间: 2008-9-27 22:41

伍迪·艾伦

生日:1935-12-01 英文名:Woody Allen 伍迪·艾伦这个名字,只要是稍稍熟悉美国电影的影迷,多少都会听说过这个传奇人物。而市场上能见到的伍迪作品也不在少数,甚至多达十余种,尤其他最近的一些作品,更是一部不拉。说起这位鼎鼎大名的导演,影迷们大多只是用“天才”、“牛”,甚至“大师”来表达他们的尊敬,然后多半就缄口不言。对于一位美国犹太知识分子,我们显然还很难彻底了解他的思想脉络和文化背景,从而他的作品显露出的特质和优异之处,我们很多时候也只是感觉到,而恐怕也不能象艾伦在美国犹太知识分子圈内的那些忠实观众一样能够会心一笑。

 从很早以来,伍迪的作品就已经基本成型了,大惊大喜没有,小幽小默不断,他的作品早已培养出一批独特的观众群,他和这些老观众交流,就像是和邻里邻居楼上楼下的老朋友们聊聊天、打打牌、逗逗嘴,在日趋平静的生活中找点乐子。说平静,生活还挺平静,可人人都觉得自己活着够累:没老婆的要找老婆,有了老婆又不安生;没有孩子想要孩子,要了孩子也不踏实;没有名的想出名,还没出名就觉得累;没有钱想要钱,有了钱又不习惯;看着电影里面什么都好,可自己遇到的都是倒霉事,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时时幕起、时时幕落、杂乱喧闹、无奈又无聊的喜剧大杂烩。伍迪只不过是把你自己上演的喜剧,再演给你看、逗你玩的一个聪明狡猾的美国小老头。看看他的电影吧,也许这个片子不是你,也许这个片子就是你,谁知道呢?

《拿了钱就跑》《Take the Money and Run》1969

  《安妮·霍尔》《Annie Hall》1977

  《泽里格》《Aelig》1982

  《开罗的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1985

  《汉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

  《九月》《September》1987

  《雾中幽灵》《Shadows and Fog》1992

  《曼哈顿谋杀案》《Manhattan Munder Mystery》1993

  《子弹横飞百老汇》《Bullets Over Broadway》1994

  《无敌爱美神》《Mighty Aphrodite》1995

 1977年的《安妮·霍尔》,是伍迪个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影片,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4项金像奖,以及美国影评人协会、纽约影评人协会、金球奖、英国影视艺术学院等多项奖励,可谓风光无限。影片没有大场面或是滑稽的搞笑场面,人物也不多,片中散布着琐碎的生活片断、个人回忆、偶发感触、闲散戏谑。这样一部散漫的影片,最突出的是其中浓郁的生活味道,既有人生艺术的感悟,又有深奥的哲理,同时还充斥着温馨伤感的情调,伍迪能从早期滑稽喜剧脱身到这部影片的更高境界而还能保持自己作品的特征,实在是难能可贵。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伯格曼对人生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费里尼梦想与现实交织的痕迹。

  1978年的《内心深处》,几乎让所有影评人和观众大吃一惊,他们在《安妮·霍尔》之后把伍迪称作“卓别林之后最杰出的喜剧天才”,但他们这次看到的竟然是一部悲剧作品,纯粹的悲剧作品,伯格曼式的悲剧作品。一个刻板的妻子是不是一个好妻子?一个严肃的母亲是不是一个好母亲?而一个刻板严肃的妻子母亲死去后在亲人心中留下了什么呢?影片获得奥斯卡7项提名和多个最佳女主角的荣誉。

  《内心深处》短暂的“脱轨”之后,1979年伍迪又回到自己熟悉的喜剧风格上来,黑白片《曼哈顿》延续着《安妮·霍尔》以来的发展路线。伍迪早期影片中大量,甚至毫无节制的噱头和俏皮话,在这部影片中退居其次,成了影片中活跃气氛的调剂品。影片中的主角,还是有很浓重的个人色彩,电视喜剧作家和伍迪的电影导演(演员)的身份几乎可以重叠,而其中男主角和一个少妇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是否也来自伍迪的生活,就不能那么肯定了。影片的黑白摄影和格什温的音乐营造了一个朴素柔和的怀旧氛围,令人感叹人生的岁月流转。影片获得法国凯撒奖最佳外语片大奖。

  紧接着就是伍迪著名作品《星尘往事》,这又是一部黑白片。在这部自传性质更强的影片中,伍迪把现代电影的技法发挥到了自己的极致,其题材和手法与费里尼的影史名作《8 1/2》(八部半)极其相似,以至于一些著名的影评家在搞不懂影片究竟在说什么的同时,一致把这部影片称为伍迪的“九部半”,而伍迪却认为这是自己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王小波 最喜爱的 导演 伍迪·艾伦

马丁·斯科西斯

1942年11月17日,马丁·斯科西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一个熨衣工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徒。斯科西斯一家所处的皇后区是纽约著名的“小意大利”区,这里居住着大量意大利移民的后裔,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宗教文化和生活理念。多年以后,这种“小意大利”式的生活背景赋予斯科西斯以无数灵感,他的作品始终带有美籍意大利裔文化的烙印,其中《谁在敲我的门》、《穷街陋巷》和《愤怒的公牛》等影片就完全以这片街区为根基创作的。 马丁·斯科西斯的多部电影作品反映了美国社会问题而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他具有杰出的导演才能,至今仍没有得到过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其代表作《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曾经获得1976年嘎那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另外他的《愤怒的公牛》(Ranging Bull),《盗亦有道》(Good Fellas),《恐怖角》以及(Cape Fear)等作品都是好评如潮;不过其晚年导演的一些作品在很多方面都不及当年。

 2007年在获得第五次提名之后,马丁·斯科塞斯终于靠《无间道风云》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功德圆满。

无间行者 The Departed (2006) 飞行者/神鬼玩家 The Aviator (2004) 电影之光:卓别林的艺界人生 Charlie: The Life and Art of Charles Chaplin (2003) 纽约黑帮/纽约风云 Gangs of New York (2002) 狂野的青春 Deuces Wild (2002) 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人生 Stanley Kubrick: A Life in Pictures (2001) 美国影史百部佳片 AFI's 100 Years, 100 Thrills: America's Most Heart-Pounding Movies (2001) 意大利电影课 Mio viaggio in Italia, Il (1999) 一百年一百部 AFI's 100 Years... 100 Movies (1998) 达赖的一生 Kundun (1997) 一个导演的故事 Typewriter, the Rifle & the Movie Camera, The (1996) 赌城风云 Casino (1995) 纯真年代 Age of Innocence, The (1993) 好家伙/盗亦有盗 Goodfellas (1990) 大都会传奇 New York Stories (1989) 基督最后的诱惑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The (1988) 金钱本色 Color of Money, The (1986) 愤怒的公牛/蛮牛/狂牛 Raging Bull (1980) 最后华尔兹 Last Waltz, The (1978) 纽约,纽约 New York, New York (1977) 出租车汽车司机/计程车司机/的士司机 Taxi Driver (1976) 穷街陋巷 Mean Streets (1973)

《出租汽车司机》

 主 演: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哈威·凯尔 Harvey Keitel 马丁·斯科西斯 Martin Scorsese 艾伯特·布鲁克斯 Albert Brooks 沙比尔·沙博德 Cybill Shepherd 彼得·伯耶尔 Peter Boyle 戴比·摩根马 Debbi Morgan 患有严重失眠症的越战退伍军人崔维斯,在纽约市以开夜班计程车维生,夜夜目睹大都会的腐败与黑暗。崔维斯是一个对社会适应不良的男子,平时喜欢看色情电影,却又对城市中的堕落与罪恶深恶痛绝。他试图追求总统候选人参议员哈瑞斯的助选人员贝茜,却在第一次约会时带她去看色情电影,贝茜从此不肯再理他。同时,崔维斯结识了雏妓艾瑞丝,想要帮助她脱离皮条客和情人的掌控,劝她回家继续学业,但却徒劳无功。深感无力与挫折的崔维斯,买了四把手枪,自命为扫除人渣的复仇天使,展开一连串疯狂的暴力行为。他先是跑到参议员的竞选集会上,试图刺杀哈瑞斯未果;后来又独闯妓女户,血拼皮条客,杀死控制艾瑞丝的一帮恶徒。在这个疯狂的城市中,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崔维斯能够找到最终的救赎吗……。   想回首天王巨星劳勃狄尼洛年轻时代就锋芒毕现的实力派演技,这是一部千万不可错过的影史钜作。 《出租汽车司机》是著名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的代表作,在1976年引起巨大轰动,其艺术成就在欧美各国受到了一致的肯定,称得上是当年世界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影片之一。《出租汽车司机》的故事发生在越战结束后的纽约,这是美国上下颇为尴尬迷茫的时期,越战的失利使得很多普通人开始对国家政治和“美国精神”产生怀疑。人们无法彼此信任,社会的隔膜逐渐明显。而在纽约这座以繁华著称的大都市里,孤独和空虚更显著地笼罩每一个个体。

罗伯特·德尼罗和朱迪·福斯特

愤怒的公牛

影片根据前世界中量级拳王杰克拉莫塔的真实经历改编。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意大利裔拳击手杰克拉莫塔身体结实、出手敏捷,在拳坛被称作“愤怒的公牛”。由于不愿向黑手党低头,他始终无法获得拳王挑战的资格。经历了数次挫折之后,他终于同意黑手党的安排,故意输掉一场比赛,以换取挑战拳王的资格。在取得拳王称号后,拉莫塔开始怀疑自己的妻子和弟弟,认定他们背叛了自己,于是对他们大打出手。在看透拳击场上的名利追逐后,拉莫塔故意输掉拳王的宝座,退出了拳击界。退役后的拉莫塔开了一家夜总会,不久因为经营色情服务而入狱,他的妻子儿女也因此离开了他。经历了众多悲欢的拉莫塔最后在一家夜总会里担任司仪,并准备以此度过余生。 本片中的拳击场面充满幽闭、粗犷和恐怖的色彩,被誉为电影史上最经典拳击场景。影片的摄影技巧高超,特别是拳击场面,把人物的勇敢姿态和狂牛般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在运用音乐衬托画面和画面剪辑方面也非常出色,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弦。该片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拳击手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丰富微妙的情感世界。

大卫·里恩

生 日: 1908-03-25 出生地: 英国 大卫·里恩(1908年3月25日-1991年4月16日)英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制片人和剪辑师,在BFI于2002年评选的“世界顶级导演”中位列第九位。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儿 Ryan's Daughter (1970)

  万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医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艳阳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飞冲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与祖国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阿拉伯的劳伦斯

  本片是一部根据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拍摄的场面宏伟的史诗片。这个剧本是事实和艺术的巧妙结合,它忠于真实而又超出真实,它虚构出各种形象和情绪,这种情绪比劳伦斯本人所体验到的更为强烈和富于刺激性。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惊险片。影片的导演手法及摄影极为出色,既展现宏伟壮观的战斗场面,又剖析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出身卑微、高深莫测、胆略过人、又受虚荣和情欲支配的冒险狂。本片荣获第3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7项大奖。

《桂河大桥》

堪称史上最出色的战争片之一的《桂河大桥》,大卫·里恩执导的反战电影经典作让那座二战中的桂河大桥闻名。 在曼谷西北122公里的北碧府(Kan-chanaburi),这座横跨桂河的大桥———桂河大桥,折射了二战期间的一段历史:当年日军占领泰境期间,强迫盟军战俘建造铁路连接缅甸及暹罗,这条铁路在牺牲了无数宝贵性命后才得以完成,故有“死亡铁路”之称。桂河大桥就是其中的一段,被称为“死亡铁路”的咽喉。大桥的一边地势较为平缓,但一过河便是险峻的群峰,有的路段甚至就开凿在悬崖绝壁之上。当年,很多劳工都是在修建桂河大桥时,变成孤魂野鬼的

在1945年间,桂河大桥是盟军经常空袭的目标,时至今日,该桥不但幸存且仍在使用中,每年12月的桂河桥周,均有灯光及音响表演配合重演区内有关的事迹,以志纪念。 桥的南段有日本战争纪念碑,在三公里外,接近火车站的地方就是北碧府战士墓地,此为盟军殉难战士的最大墓地,埋葬了近7千名军士的骸骨。

著名导演大卫•里恩1955年拍摄的《桂河大桥》无疑是该类型中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本片根据彼埃尔•布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被称为50年代最雄伟的战争片,并凭借近乎完美的制作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导演、编剧、剪辑、配乐等七项大奖。其中,英军上校尼尔森的扮演者,英国明星亚历克•吉尼斯则因其在该片中的出色表演荣登当年奥斯卡影帝宝座。

日瓦戈医生

 描写理想主义者的医生日瓦戈和热情奔放的护士娜拉之间的爱情故事。剧情曲折,壮丽的北国风光和动荡的革命背景亦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奥玛·沙里夫饰汪日瓦戈,他从小被唐雅的父母收养长大后就娶了唐雅为妻。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瓦戈认识了裁缝漂亮的女儿娜拉,两人坠入爱河时却碰上十月革命发生而被逼分离。日瓦戈回到旧地与妻子团聚时,却意外与娜拉重逢,压抑多时的热情遂一发不可收拾。当日瓦戈被红军俘虏押往前线,他为了见娜拉而冒险逃出,但结果还是不免分手的命运。

 有人批评《日瓦戈医生》对帕斯捷尔纳克的原著和俄国革命进行了曲解,影片刻意将原本的政治意识浪漫化,将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平面化和图解化,最终仅仅讲述了一段苍白的罗曼史,使本片较像一部以大时代为背景的爱情片。无论如何,当我们看到排成长队的苏联工人在一颗巨大的红星下鱼贯而行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小日瓦戈手捧一束白花看着一袭白衣的美丽母亲被钉入棺材的时候,当影片结尾水库上方出现一道彩虹的时候,我们的确感受到了影片中博大而深沉的对人、对最渺小个体、对生活的关爱和热情。

  波兰作家贡布罗维奇说:“我觉得任何一个尊重自己的艺术家都应当是,而且在每一种意义上都必然是名副其实的流亡者”。《日瓦戈医生》讲述了一个流亡的故事,一个关于流亡的理想和流亡的爱情的故事,当广袤的俄罗斯平原的冰雪融化后,它们最终汇成一曲奔涌的壮丽史诗,这是属于大卫·里恩的史诗。

影片改编自俄国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凭借这部作品,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在1958年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为当代抒情诗歌和俄罗斯散文作家的文学传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但作家在自己的祖国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并被迫放弃了这个奖项。

费里尼

费德里科·费里尼 ((1920-1993年),FedericoFellini,意大利)

  1920年1月20日生于意大利里米尼小镇。早年1936—1943年为漫画家、演员与当国新闻记者、编辑,喜文擅画。曾为很多电影编剧(如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游击队》)。从影后拍摄多部20实际的伟大电影,如《大路》、《卡比莉亚之夜》、《甜蜜生活》、《八部半》、《罗马风情画》、《阿玛珂德》等。他的电影多次获得各种电影节大奖,并获得5次奥斯卡金奖。 费里尼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塔尔柯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是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费利尼更以他强烈的个人标记——“费利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

1989 《月吟》(The Voice of the Moon)

  1987 《访谈录》(Intervista)

  1986 《金格和弗莱德》(Ginger and Fred)

  1983 《大海航行》(And the Ship Sails On)

  1980 《女人城》(City of Women)

  1978 《乐队排演》(Orchestra Rehearsal)

  1976 《卡萨诺瓦》(Fellini's Casanova)

  1973 《阿玛柯德》(Amarcord)

  1972 《罗马》(Fellini's Roma)

  1970 《小丑》(The Clowns )

  1969 《爱情神话》(Fellini Satyricon)

  1968 《死亡精灵》(Spirits of the Dead )中的一段

  《该死的托比》(Toby Dammit )

  1965 《朱丽叶与魔鬼》Juliet of the Spirits

  1963 《八又二分之一》(Otto e Mezzo)

  1960 《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

  1957 《卡比比里亚之夜》Nights of Cabiria

  1955 《骗子》Il Bidone

  1954 《大路》La Strada

  1953 《浪荡儿》I Vitelloni

  1951 《白酋长》The White Sheik

  1950 《杂技之光》Variety Lights 1950 年处女作:《小丑》(又叫杂技之光)I CLOWNS 1950 年与阿尔贝尔托·拉图阿达合导

  1952 白酋长(Lo sceicco bianco/The white sheik )85min1953

  浪荡儿(流浪汉)(I vitelloni /I Vitelloini )费里尼旁白 103min

  获威尼斯影展银狮奖(金狮奖从缺)。

  1953城市里的爱情(L ‘amore in citta/Love in city )费里尼执导第四段32min

  1954年《道路》(La strada )115min 获威尼斯影展银狮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1955 骗子(Il bidone /The swindle)104min

  1957年《卡比利亚之夜》(她在黑暗中)(Le notti di Cabiria/The nights of Cabiria )110min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60年《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178min获戛纳影展金棕榈奖、费比西奖、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1961 三艳嬉春(Boccaccio ‘70《薄迦丘70》第二段《安东尼博士的诱惑》Le tentazioni de Dottor Antonio/The temptation ofDr.Antonio)60min

  1963年《八又二分之一》(otto e meazzo/8 1/2)135min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服装,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莫斯科影展大奖,柏林影展评审团特别奖

  1965年《朱丽叶和精灵》(JULIETE OF THE SPIRITS)148min获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1968 勾魂摄魄(Tre passi nel delirio/Spiriits of the dead)第三段《该死的托比》 Toby dammit )37min

  1969 导演笔记(Block-notes di un regista/Fellini :A director's notebook)电视记录片 60min

  1969年《萨蒂里康》(爱情神话)(Fellini satyricon )138min

  1970年《群丑》(Luci del varieta/Variety lights )100min

  1971年《罗马风情画》(Fellini Roma)128min费里尼旁白并扮演自己

  1974 阿玛珂德(我回忆)(Amarcord)127min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1976年《卡萨诺瓦》(Fellini ‘s Casanova)170min获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

  1979 乐队演出(Prova d ‘chestra/Orchestra rehearsal )彩色72min 费里尼旁白

  1980 女人城(La citta delle donne/City of women )145min

  1983 扬帆(船行)(E la nave va/And the ship saila on)132min 费里尼扮演自己

  1984 Bitter Campari 电视广告 60min

  1985 舞国(Ginger e fred/Ginger ang Fred )126min

  1986 Alta Societa Rigatoni Barilla 电视广告 60min

  1987 访问(Intervista)113min 费里尼扮演自己

  1990 月吟(LA voce della luna/Voices of the moon )118min

  1992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大路

弱智姑娘杰尔索米娜被母亲卖给了流浪艺人藏巴诺,开始了卖艺生涯。生性粗暴的藏巴诺缺乏常人的理智与情感,对杰尔索米娜也十分粗暴,两人一路卖艺,厌倦了这种生活的杰尔索米娜一天乘藏巴诺找女人过夜的机会逃走,在路上遇到表演走钢丝的流浪艺人“傻瓜”,这时藏巴诺追至,将杰尔索米娜抓回。杂技团老板看中藏巴诺和“傻瓜”,让他们参加自己的剧团同台演出。表演结束后,“傻瓜”拉起了琴,吸引了杰尔索米娜的注意,她沉浸在琴声中,“傻瓜”却不想惹事,与杰尔索米娜总是保持距离。一日,“傻瓜”想让杰尔索米娜和他合作演出,引来藏巴诺与他斗殴,结果藏巴诺被关进监狱,“傻瓜”也被辞退,杰尔索米娜想和“傻瓜”一起走,“傻瓜”却让她留下等藏巴诺出狱,但走出监狱大门的藏巴诺看到杰尔索米娜后,却没有任何表情。两人继续流浪演出,杰尔索米达对藏巴诺日久生情,一日,她主动藏巴诺可不可以娶她,藏巴诺却毫不理会。在公路上,藏巴诺偶遇“傻瓜”,两人又打在一起,“傻瓜”被打死,杰尔索米娜再也承受不了打击,她不吃不喝,藏巴诺也不想再带着她上路了,杰尔索米娜主动拿下自己平时睡觉的破布,藏巴诺则将她的旧衣服打成包放在她身边,开车离开。多年后,藏巴诺随着马戏团到了一个小镇,偶然听到杰尔索米娜曾唱过的歌,循声而去,发现是个年轻女人在唱,她告诉藏巴诺,杰尔索米娜到了这个小镇后不久就过世了。夜色中,藏巴诺来到无人的海滩,像一头受伤的野兽一般嚎叫、痛哭……

  意大利名导演费里尼首部扬威国际影坛的代表作,也是他从新现实主义开始蜕变为新现代主义派的转型作,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全片写情真挚细腻,道尽弱女子的痴情辛酸,演员十分出色。看费里尼晚期电影而觉得他难以亲近的观众,不妨看看他这部早期杰作。 现实主义精品~强烈推荐~!来自意大利的艺术~!

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1918~2007 )

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路德教徒,Bergman的童年并不自由,充斥了残酷和压抑,父亲对他严厉的态度让他在之后的创作之路上一直渗透淡淡的苦难。

1937年,伯格曼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作家的作品给了他最初的灵感和启示,1944年,年仅26岁的他写出人生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剧本以校园生活为题材,纠缠了专制和压迫,1945年执导第一部影片《危机》。后50年代初,他的作品已经丰盛,《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一系列经典让他迅速跻身世界名导行列。 50~60年代,他的艺术风格日臻成熟并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导演。他导演的影片绝大多数是自己编剧,因此影片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的影片的主题大多是在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的痛苦、死的恐惧、社会与人的矛盾、人与人的隔阂等。将电影艺术带进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丰富的视觉意象、闪回和极端特写等手法,展现心灵深处的憧憧幽影,以及人和上帝或人和死亡的关系。从50年代开始,作品接二连三荣获国际大奖。 伯格曼喜欢在电影中讨论生活于灵魂,他开创了很多艺术表现手法,比如运用复杂的电影语言手段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伯格曼喜欢在电影中讨论生活于灵魂,他开创了很多艺术表现手法,比如运用复杂的电影语言手段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虽然伯格曼的电影总是相关苦难,而在他的电影最后,往往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81年,他拍摄了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这部阵容超级强大,记录了他以往电影所有元素的电影,成为他电影人生的结尾,也为他的艺术传记画上完美句号。

1 萨拉邦德 Saraband (2003)

  2 比尔德马卡纳 Bildmakarna (2000)

  3 面对小丑 Larmar och gör sig till (1997)

  4 Sista skriket (1995)

  5 贝卡恩特纳 Backanterna (1993)

  6 萨德夫人 Markisinnan de Sade (1992)

  7 芬妮与亚历山大纪录片 Dokument Fanny och Alexander (1986)

  8 受祝福的人 Två saliga, De (1986)

  9 卡琳的面孔 Karins ansikte (1984)

  10 排练之后 Efter repetitionen (1984)

  11 Hustruskolan (1983)

  12 芬妮与亚力山大 Fanny och Alexander (1982)

  13 傀儡生命 Aus dem Leben der Marionetten (1980)

  14 法罗文献 1979 Fårö-dokument 1979 (1979)

  15 秋天奏鸣曲 Höstsonaten (1978)

  16 噩兆 The Serpent's Egg (1977)

  17 面对面 Ansikte mot ansikte (1976)

  18 魔笛 Trollflöjten (1975)

  19 Misantropen (1974)

  20 婚姻场景 Scener ur ett äktenskap (1973)

  21 哭泣与耳语 Viskningar och rop (1972)

  22 接触 Beröringen (1971)

  23 仪式 Riten (1969)

  24 安娜的情欲 Passion, En (1969)

  25 法罗文献 Fårödokument 1969 (1969)

  26 狼之时刻 Vargtimmen (1968)

  27 羞耻 Skammen (1968)

  28 刺激 Stimulantia (1967)

  29 假面 Persona (1966)

  30 唐璜 "Don Juan" (1965)

  31 所有的这些女人 För att inte tala om alla dessa kvinnor (1964)

  32 Drömspel, Ett (1963)

  33 冬日之光 Nattvardsgästerna (1963)

  34 沉默 Tystnaden (1963)

  35 穿过黑暗的玻璃 Såsom i en spegel (1961)

  36 魔鬼的眼睛 Djävulens öga (1960)

  37 处女泉 Jungfrukällan (1960)

  38 Oväder (1960)

  39 Venetianskan (1958)

  40 生命的门槛 Nära livet (1958)

  41 狂犬病 Rabies (1958)

  42 魔术师 Ansiktet (1958) .

  43 Bakomfilm smultronstället (1957)

  44 Herr Sleeman kommer (1957)

  45 野草莓 Smultronstället (1957)

  46 第七封印 Sjunde inseglet, Det (1957)

  47 夏夜的微笑 Sommarnattens leende (1955)

  48 秋日之旅 Kvinnodröm (1955)

  49 爱的一课 Lektion i kärlek, En (1954)

  50 裸夜 Gycklarnas afton (1953)

  51 莫妮卡在夏天 Sommaren med Monika (1953)

  52 女人们的期待 Kvinnors väntan (1952)

  53 夏日插曲 Sommarlek (1951)

  54 喜悦 Till glädje (1950)

  55 不能在此发生 Sånt händer inte här (1950)

  56 三个陌生的情人 Törst (1949)

  57 监狱 Fängelse (1949)

  58 爱欲之港 Hamnstad (1948)

  59 黑暗中的音乐 Musik i mörker (1948)

  60 开往印度的船 Skepp till India land (1947)

  61 雨中情 Det regnar på vår kärlek (1946)

  62 危机 Kris (1945)

绝对的大师每部作品都能震撼灵魂~!让人深思~!来自北欧的风情~!

野草莓

七十九岁的医生伊萨克.伯雷在献身医学界几十年之久后终于获得人们所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于是开车前往多伦多。随行的还有他的家人。途中,当伊萨克从媳妇口中得知儿子竟恨自己自私的时候,他有所振动,坐在路边草坪上开始忘我地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同时也想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堂妹莎拉。由幻想清醒过来的伊萨克,望着站立在他面前的与莎拉长得十分相像的少女与两名青年,他们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伊萨克感悟并埋怨自己为了学问,将爱情等闲视之,时光水逝,美丽的青春和爱情一去不返…… 他们抵达伦多城后,尽管颁奖的场面隆重无比,但伊萨克的脚步却十分沉重。当天晚上,他做了一场童年时的梦。那仍然年轻而感情弥笃的父母,那美丽平和的大自然,使得睡梦中的老人脸上浮出一丝笑容。透过回忆、幻觉或梦境,将不断出现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脑海里的孤独,描写得非常冷酷而又彻底。 相关影评:整部《野草莓》是一次灵魂之旅,是一次重生之旅。这次旅程在不同的梦幻不断出现中表现出是“缺陷,贫乏,空虚,不获宽恕。”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觉醒,找回真实自我的过程。伯格曼说:“我一直不知道整部影片,其实我一直在向双亲哀求:看看我。了解我。有可能的话,原谅我吧!” 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的《野草莓》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伯格曼一直是一位痛苦忧伤的导演,充满了知识分子气质和宗教情怀。倔强顽固又自私的医学老教授依萨克在现实的荣耀和梦境幻觉以及对童年回忆的折磨中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伯格曼以一种宗教死亡审判的方式让老教授在生命的末尾惊醒,他抚摩着自己走过的岁月,唏嘘不已,面对现世的荣耀,已然不再有任何的激动。

伯格曼最终以一种救赎的方式让老教授感知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虽然在过去的岁月里,他的顽固和自私伤害了许多人的感情,但在影片的末了,老依萨克似乎渐渐回归了属于人性中最本真的自己。看完《野草莓》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希腊大师安哲洛普洛斯,在《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和《永恒的一天》中,主人公都穿越了历史,感受着时间的重量,大师都是领悟时间的智者,而生命的重量也正是因时间而来。 或许我们度过的每一天仅仅是一张薄纸,轻如鸿毛地飘落你的肩头,可当你在岁月中不经意的一瞥,却看到自己的背上已经驮上了沉沉的案卷,而生命的末尾却只是要从纷繁的案卷中找出我们最初写下的那个字母。

不良少女莫妮卡

在蔬菜店工作的女孩不堪忍受酒鬼父亲和年幼弟弟们的喧嚣,收拾行装去找男孩。男孩父亲自他母亲十几年前去世后就一蹶不振,正在住院。男孩将她安顿到父亲的小艇上。因为男孩睡过头,被工厂辞退。两人决定驾舟出行,四处游荡。着实在海上海边有过一段快乐日子,不过终于弹尽精绝,衣食无着,女孩还在酝酿着新生命。两人决定回去结婚。男孩开始边学习他喜欢的机械边工作养家,女孩生了个女孩,却视她为累赘,觉自己这样年轻貌美不能就此虚度,要跳舞玩耍,又对物质艰苦多有抱怨,真男孩出差,与旧情人有染,用付房租的钱给自己买了新套裙。任有过多少海誓山盟,家庭解体,女孩自由,男孩抱着小女孩在姑妈协助下卖掉旧家具,不知何去何从……

影片富有柔情,但不多愁善感,有伯格曼的典型主题意识:无论什么人,都终将直面惨淡的人生。从男女主角的相恋到分手,观众仿佛上了一堂当头捧喝的爱情课。女主角安德森浑身散发的青春气息,在伯格曼刻意求工的影像调度下,显得性感、迷人。1953年,黑白片。美国人称“伯格曼最自然主义的电影"有几分道理。有些情节类似戈达尔《狂人彼埃罗》,即一对情人逃离现实社会去流浪,不论人物极尽欢愉还是绝望无助,影片始终弥漫着种虚无气氛。比较灰暗,对生活的残酷多有参悟。

无论什么人,都终将直面惨淡的人生

《处女泉》 英格玛·伯格曼执导,讲述十六世纪,瑞典一处偏僻的乡下的一个春天的早晨,富农特利的独生女卡琳,由她们家的养女英格利陪同一起去教堂作礼拜。在路上遇到三个牧羊人,开始他们谈得很开心,后来他们强奸了卡琳,并打死了她,而躲在暗处的英格利吓得说不出话来。当天黄昏,三个牧羊人来到卡琳的家,吃饭时拿出卡琳的血衣外套要卖。英格利也刚好返家,一问之下真相大白,特利怒而杀死三个牧羊人。第二天早上,特利夫妇找到女儿的尸体并发挚要在这里盖一座寺庙,就在他们抱起卡琳时,从卡琳头下的地上冒出一眼泉水来。 特利夫妇以为是上帝的施恩。本片是一部宗教色彩的电影,含着神示的意义。含蓄的体裁,感人的故事,严谨的演出,以及黑白片巧妙的音像效果,使本片成为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 一个简单的关于施暴与报复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轮廓在三流电视剧里出现过无数次,但经伯格曼的打磨,却泛出神的光泽。又是一个关于神的故事。三个贫困的牧羊人在接受可爱至极的富家小姐凯林的食物恩赐后,不满足的将其强暴并杀死,随行的女仆英格林因憎恨凯林而眼睁睁的目睹了全过程,尽管她曾想过要救她。牧羊人意外地逃到凯林的家,被好心的凯林的父亲收留,并给予食宿和关照。结果,父亲从后悔不已的英格林口中得知女儿失踪的真相后,报复地杀死了三个凶手。后来,在凯林的身体下流出了一股清泉。英格林用泉水洗涤着自己的罪恶的灵魂…… 简单的故事,丰满的人物形象,却如此生动,这就是伯格曼早期的电影代表作。并没有《野草莓》中那样明显的大段隐喻性的画面和象征性的情节,只是有如蟾蜍、火、泉水这些似乎蕴涵一些东西的事物……显得浅显易懂,一点都不晦涩,但已经能看出伯格曼对电影载道的嗜好,片中充满了神的怀疑,对人的灵魂的关怀。人在他的电影中似乎都是透明的,透明的能看见心在跳,灵魂也在摇摆。

《处女泉》贯穿始终的是伯格曼对人性的关怀,是他对人性的永远的希望。

第七封印

如果一个男人在告别人世之前看一部电影的话,那么最好选择<第七封印>.它向世人明示了人生的最后哲思:一个男人怎样做到虽死犹生.

影片透过理想主义骑士布罗克以及他的同伴在蔓延瘟疫的欧洲大陆上的漂泊生涯,向观众展示了不同的人在面对死亡时不同的表现方式,同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对信仰的根源以及上帝的存在性提出了针锋相对的疑问,同时又通过演员约瑟夫一家的生活来肯定信仰本身的力量。影片本身充满了晦涩的隐喻和象征主义的构图,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伯格曼风格的一部影片。 说心里话,个人并不是很喜欢伯格曼的影片。他的影片是杰作不错,是深刻不错,揭示人性是不错;很多片子可以一看再看而再看;只是它不是我的那杯茶。人生的重大问题,比如生死,比如生之意义,其实并非一定需要诉诸于形而上的语言和意向才能用电影表达出来,反而总是诉诸于一些形而上的语言,和意向,比如宗教,比如上帝,比如圣经,反而会影响电影是否最终能够为观众理解。若能无需直白的“拷问”“追寻”,充满哲学思索的语言,不是更见冲淡平和的功力?当然,这是我,作为一个在中国文化熏陶下长大的人而产生的非常个人的审美诉求。

age=12" target="_blank"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8 10:44:08编辑过]


作者: 秀阳    时间: 2008-10-17 17:51

好贴,看电影去喽!
作者: 康夫    时间: 2008-10-17 22:51

惊情四百年 挺吓人 有点儿经典 推荐


作者: 涅槃    时间: 2008-10-22 22:07

  朱塞佩·多纳托雷

意大利导演。早年从事摄影工作,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比赛得奖,曾任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1982年在意大利萨莱诺影展中曾以长篇纪录片得奖。1985年编导首部剧情片《教授》,此后电影作品几乎都由自己编剧。1988年的《天堂电影院》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浪漫气息。

朱塞佩·多纳托雷是意大利写实电影流派的新贵导演,1956年出生于西西里岛靠近巴勒莫的巴格里亚镇。朱塞佩·多纳托雷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工作,最初的职业是当摄影师,他拍的照片被刊登在不同的摄影杂志上。16岁时他参与了皮兰德娄和菲利波的两出戏剧,这以后他开始涉足电影,初期主要是拍一些纪录片,应该说这段工作经历对他以后的电影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喜欢欧洲电影或是意大利电影的驴友一定不要错过他的影片。

 《天堂电影院》

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成长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詹卡多村庄中小孩子的故事。主人翁多多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孩子,而艾费多则是“天堂乐园戏院”的放映师,因为电影的穿针引线,使得他们建立起来亦师亦友的感情。放映师所扮演的是个引领者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带领着多多成长。在他死后,他留给多多一盒胶卷,重新串连起多多遗失了三十年的回忆与情感。在意大利南部小镇姜卡尔多,童年的小多多不仅喜欢看电影,还喜欢看放映师艾弗达“剪”电影:在40年代的意大利小镇上,电影在放映之前都要经由牧师检查,把认为观众不宜的镜头(比如接吻戏)严格地剪掉之后,才可以放映。所以,观众每当发现接吻镜头又被删去了的时候,就会全场起哄、甚至吐口水;而放到煽情的段落,观众们又会集体嚎啕大哭,总之电影院里总是热闹非凡。

天伦之旅

本片讲述西西里岛一个丧妻多年的退休工人到意大利大城市去看望五个各有自己事业的儿子,这次旅行描绘了当时意大利社会风情与家庭亲情。主人翁斯库罗退休后决定去探望他多年未见的孩子们,共聚天伦。但这次旅行让他百感交集:他寄予厚望的五个孩子均一事无成,更让人伤心的是,其中一个更在不久前意外身亡。孩子们用大大小小的谎言试图安慰父亲,而父亲则在妻子的坟前诉说着“大家一切都好”。

幽国车站

吉赛贝-托纳多雷导演,名导罗曼·波兰斯基和大鼻子迪帕迪约主演,太相当当的3个名字,1994年的片子,黄金组合。这是一个充满了惊喜和惊叹的一夜,影片几乎是双人话剧,波兰斯基扮演的警官非常精明,德帕迪约似乎相形见绌。影片的构思表明上单薄处理冗长而阴暗,但是它所展示的主题是生命境遇和自我审视之间的迷失,是自我和他我残酷角逐,这个过程里心智和意志会改变某种见识,它的连锁反应性谁也无法预知,有的时候,生命企图逃脱现世的设定(传记和他人的描绘)成为本我的时候发生不会是直线的,这样的扭曲导致了精神的雨夜。中国观众应该注意到西方的幽国不是东方的地狱,导演带给我们的无关肉体的朽灭而是精神的发现和认知,这是西方精神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究,这是这部电影给我们启示。

罗曼·波兰斯基和迪帕迪约太完美了!!!!!

海上钢琴师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整部片子随着Max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Max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而当Max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Virginian号即将被拆解时,故事也达到了最高潮。

蒂姆罗斯 忧郁的掉渣~!太深邃了~!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天才的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从刚拍电影的时候就开始怀旧了,拍《天堂电影院》时候,他刚刚32岁,他怀念的是自己的童年时代,自己的成长岁月。这部《玛莱娜》又是一部自传体的成长故事,而且影片中不乏从侧面描写的对于那个时代电影的热爱,以我们的年纪和阅历,几乎无法分辨出在少年里纳特脑海中的影片究竟是哪一部,但我们分明地感觉到了里纳特对电影的热爱。而在片中对于黄金一般品质的少年时代的描写,也与《天堂电影院》有同功之妙。。“西西里美丽的传说”,这个中文片名起得虽然俗艳,倒也贴切。这个传说是否美丽并不重要,因为它更是一个关于“美丽”的传说。影片中,女主角的美丽是十分惊人的,导演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描述小镇上的男人见到玛莱娜的失态,这一次次地重复,形成优美的旋律,凝结成“西西里美丽的传说”。而这个传说也和大部分民间传说一样,都是悲剧性的,这是一个关于“美丽”“死去”的传说。影片真正的意义,也就在于描述了这样一种美的消逝,美的悲剧,美的怀想,美的破碎。

莫妮卡·贝鲁奇扮相撼动了全球少年的芳心。

李安

近年斐声国际影坛,在太平洋两岸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迄今已经两次获得奥斯卡奖, 两个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和两个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毫不夸张地说,他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桥梁。作为一个自小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大的人,他除了拍出了《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及最近正大红大紫的《卧虎藏龙》等华语片以外,也拍出《理智与情感》等英语片,同时也拍摄了一些纯粹的商业片诸如《冰风暴》、《与魔鬼共骑》。  

“父亲三部曲”

《推手》

移民美国的北京太极拳师朱师傅在儿子优裕的家庭生活,却有寂寞之感。原因是美国的儿媳妇玛莎接受不了这个异国的公公。加上语言的不通,两代人的鸿沟产生了。老人在寂寞中有一次出外散步时,迷失了。回到家的儿子,见父亲不在,出门寻找,几次失望而回,与妻子产生冲突。老父在餐馆里与流氓大打出手后由警察送回家。本来是幸福的家庭生活,由于老父的到来,面临崩溃的边缘。儿子在无可选择下,于是生出驱逐老父的念头…… 朱老先生最后离开了儿子,自己去唐人街的餐馆洗碗打工,惟一能给他一点安慰的是一位从台湾来的陈老太。李安通过这两位老人对故土的怀恋,表达了所有海外移民一种无法遏止的乡愁。《推手》围绕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老年人是坟墓,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儿女的温情却不像中国人,美国人很难接受,上一代人与自己同住。在美国的法律中,儿女是自系亲属,生儿育女的父母却不列为自系亲属。这对传统的孝子贤孙报亲恩的中国老人来说,简直是可怕的。

喜宴

本片是李安首次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影片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最繁华最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古典和现代在这里交汇,新旧观念在这里冲突后又包容。李安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

这部关于同性恋的影片的基本素材来自李安身边的一个真实故事,李安并没有本着猎奇的态度拍摄这样一个当时还很敏感的题材,而是强调一个家庭——一个“正常”的家庭面对这个问题的多角度反应。在这里,同性恋固然是一个特殊的题材领域,但李安成功地把它拉回到普通生活之中,放到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位中加以考验,得出最为现实也最有人情味的试验结果。父亲形象又一次出现在这部影片之中,作为家庭最权威的代表,成了李安影片的一个标志。影片上映后获得更为盛大的成功,曾成为 93年全球回报率最高电影,在欧美大受欢迎。不仅获得第三十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导演、编剧奖以及观众投票最优秀作品奖,而且还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第十六届亚洲人、美洲人国际电影节最佳编辑奖,李安也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导演。

饮食男女

1994年,李安执导了《饮食男女》,把中国烹调艺术带入家庭和情感的戏剧之中,不仅增加了可视性,而且展现了东方文化迷人的魅力。李安表现中国家庭伦理、东西方文化冲突、新旧观念冲突的一系列影片,在这个特殊的形式中达到顶峰,李安也成功地完成了他的“父亲三部曲”或者说“家庭三部曲”。影片获得了第七届台北电影奖优秀作品奖,第三十九届亚太电影展最佳作品、最佳剪辑奖,第七十七届大卫格里菲斯奖最佳外语片奖,名列1994年台湾十佳华语片第一名。

  郎雄伟大的父亲

欧洲人文电影

伯格曼:死于1982

安东尼奥尼:现代主义电影的谢幕

费里尼:当小丑失去舞台

帕索里尼:异教徒之死

维斯康蒂:古典主义最后的诱惑

法斯宾德:自杀的心脏

塔尔科夫斯基:挽诗写给自己

缪斯消逝了的

法国新浪潮

夏布罗尔的《表兄弟》,特吕弗《四百下》,戈达尔的《精疲力尽》,罗默的《狮子属相》包括重要的导演如尚卢高达、法兰苏瓦楚浮、克劳德夏布洛、贾克希维特等人,他们大都崇尚个人独创性,表现出对电影历史传统的高度自觉,体现“作者论”的风格主张,不论在主题上或技法上都与传统电影大相径庭。代表作如亚兰雷内的《广岛之恋》(1959)和尚卢高达的《断了气》(1960)等。

小津安二郎

小津1903年出生于东京,肄业于早稻田大学。自从他二十岁时进入松竹公司担任摄影助理起,他所营造的就是一个完整的黑白默片电影时代。一切悲喜情怀都在静默的黑白光影里缓缓呈现。到他转入拍第一部有声片《待到重逢时》为止,他已经拍摄了二十五部默片。在他早期的默片中,基本上体现了一种克制而平易的喜剧风格。他把美国同时期的家庭题材的影片改编成日本电影,比如《忏悔之刃》《日本产吵架朋友》《户田家的兄妹》《风范长存的父亲》等影片,这些影片都是关于父子关系,兄弟情谊等男人集团式的感情故事。在小津的电影中,家庭亲情作为一种近似宗教式的伦理而再三讨论。小津电影中没有女人的视角,女性角色仅仅作为临嫁或离去的女儿而成为父亲视野里的感叹一种。研究者把这种女性视角缺失的现象解释为小津一辈子未婚,与母亲一起生活而造成的视野缺失。小津的前期电影达到了日本默片时期的最高成就,后期电影仍然以其一贯的风格坚持了日本电影的传统风貌。对于传统家庭结构的挽留,以及对于寂寥失意的生命晚年的感叹成为小津作品的恋恋风尘。 但小津同时是一个极其矛盾的导演,小津在1963年日本导演宴会的时候,因为醉酒,他自己有一番对电影的看法。小津说,电影对他来说,“不过是披着草包,站在桥下拉客的妓女。”这番话对当时在场的导演触动很大(包括筱田正浩等导演),其实小津是带着一种极度的自尊和一种非常克制的悲观情绪在做电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电影的题材和风格中可以感受到。而且,小津实际上一个太重趣味的导演,在佐藤忠男的描述中,小津的家中是没有任何生活的苦恼和阴影的,小津结交的都是出入高级饭馆的绅士,他非常重视格调的优雅。日本当时的电影评论也认为小津电影“只注重形式美”。这与小津电影里所弥漫的悲伤的宿命感和人生失意感也是具有着参差不调的意义的。应当说,小津并不是个国际化的导演,在他一生的将近五十三部电影中,只有《东京物语》在国际上赢得注视,获得了伦敦电影节国际电影杯奖。 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常常是以现代的日本家庭为题材表现父母子女间的爱情,夫妻间的纠葛与和解,孩子们的嬉戏及大人的苦恼等等。因此,这些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现代日本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世态人情。熟悉日本风俗和人情的人自然会对这些影片感到饶有趣,玩味无穷;但在那些对日本习俗全然生疏的异国人看来,开始也许会觉得新奇,但终究不能领会其细腻微妙的含义而感到索然味。他表现的现代日本风俗,不是杂乱无章的随意描写,而是通过电影的技巧把他统一在一种出色的形式之中加以表现。即使是外国人对这种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紧张感、层次感和幽默感也会很容易领会。他热爱生命,对镜头下的人物既是怜爱也灌注无限深情。他的电影继承了被美国电影所淡忘的一些东西,并把它作为一种日本式的美而予以完善发展。

仰望大师~~~日本文化的显现~~~东方的含蓄~~~~

希区柯克

中文名: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英文名:Alfred Hitchcock

  出生日期:1899年8月13日

  逝世日期:1980年4月29日

  出生地英国伦敦

希区柯克在生前就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导演,却从未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虽然曾经获6次提名。1968年获特殊奥斯卡奖,同年获美国导演协会格里菲斯奖。1979年获美国电影研究院终身成就奖。

  希区柯克所贡献给电影艺术的,绝对不仅仅是纯电影的技巧。就像他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有多重人格一样,希区柯克的电影人格也是多重的。他是悬念大师,也是心理大师,更是电影中的哲学大师。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如此深刻地洞察到人生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在精心设计的技巧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在严厉的天主教家教之下饱受压抑的灵魂。希区柯克的电影,是生与死、罪与罚、理性与疯狂、纯真与诱惑、压制与抗争的矛盾统一体,是一首首直指阴暗人心的诗。他被称为“电影界的弗洛伊德”。

 1980年4月29日,希区柯克去世,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53部电影作品。

 - 1976 - Family Plot - 家庭阴谋

  - 1972 - Frenzy - 狂凶记

  - 1969 - Topaz - 黄宝石

  - 1967 - Torn Curtain - 破幕

  - 1964 - Marnie - 玛尔尼

  - 1963 - Birds, The - 群鸟

  - 1960 - Psycho - 精神变态者

  - 1959 - North by Northwest - 西北偏北

  - 1958 - Vertigo - 眩晕

  - 1956 - Wrong Man, The - 冤枉的人

  - 1956 - Man Who Knew Too Much, The - 知道太多的人

  - 1955 - The trouble with Harry - 哈里的麻烦

  - 1955 - To Catch a Thief - 捉贼记

  - 1954 - Rear Window - 后窗

  - 1954 - Dial M for Murder - 电话谋杀案

  - 1953 - I Confess - 忏情恨

  - 1951 - Strangers on a Train - 火车怪客

  - 1950 - Stage Fright - 怯场

  - 1949 - Under Capricorn - 在摩羯星下

  - 1948 - Rope - 绳索

  - 1947 - Paradine Case, The - 帕拉亭案件

  - 1946 - Notorious - 美人计

  - 1945 - Spellbound - 爱德华大夫

  - 1944 - Aventure malgache - 马达加斯加历险记

  - 1944 - Bon Voyage - 一路平安

  - 1944 - Lifeboat - 救生船

  - 1943 - Shadow of a Doubt - 疑影

  - 1942 - Saboteur - 破坏分子

  - 1941 - Suspicion - 深闺疑云

  - 1941 - Mr. & Mrs. Smith - 史密斯夫妇

  - 1940 - Foreign Correspondent - 海外特派员

  - 1940 - Rebecca - 蝴蝶梦

  - 1939 - Jamaica Inn - 牙买加旅店

  - 1938 - Lady Vanishes, The - 失踪的女人

  - 1937 - Young and Innocent - 年轻与无知

  - 1936 - Sabotage - 破坏

  - 1936 - Secret Agent - 间谍末日

  - 1935 - The 39 Steps - 三十九级台阶

  - 1934 - Man Who Knew Too Much, The -<U>[font color=#0000ff]擒凶记</U>

  - 1933 - Waltzes from Vienna - 维也纳的华尔兹

  - 1932 - Number Seventeen - 十七号

  - 1932 - Rich and Strange - 奇怪的富翁

  - 1931 - Skin Game, The - 骗局

  - 1930 - Elstree Calling - 埃尔斯屈里的职业

  - 1930 - Juno and the Paycock - 朱诺与孔雀

  - 1930 - Murder! - 凶手

  - 1929 - Blackmail - 讹诈

  - 1929 - Manxman, The - 孟克斯人

  - 1928 - Champagne - 香槟

  - 1928 - Farmer's Wife, The - 农夫的妻子

  - 1927 - Easy Virtue - 轻浮的德行

  - 1927 - Downhill - 下坡

  - 1927 - Ring, The - 指环

  - 1926 - Lodger, The - 寄宿人

  - 1926 - Mountain Eagle, The - 山鹰

  - 1925 - Pleasure Garden, The - 快乐之园

  - 1925 -The Prude's Fall-普鲁特的堕落

  - 1925 -The Backguard -恶棍

  - 1925 -The White Shadow -白色阴影

  - 1923 - Always Tell Your Wife - 永远告诉你的妻子

  - 1922 -Woman to Woman -女人对女人

  - 1922 - Number 13 - 十三号

  

悬念大师~~~部部经典~~~

蒂姆波顿

出生日期:1958年 8月25日 出生地点:美国加州

地区:美国 身高:182 厘米 婚姻状况: 妻子海伦娜•伯翰•卡特 哥特大师~阴暗~他的电影,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温婉和忧伤,自闭又很有张力,冷与暖的交揉,是阴森中的华丽,温暖中的残酷,黑暗中的温馨,一个非常诡异的世界。在好莱坞有一种说法,凡是喜欢他的电影的人,都是有自闭症倾向的,而这位导演本人,也似乎正是这样一个人,有人追忆,他的少年时代是在一种十分封闭的环境中长大的,是一个十分不合群的人,于是,他就有大量的时间,沉浸在自己的幻想当中,做着自己的梦,他的电影中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其实都是他童年噩梦的延续。

(蝙蝠侠)(1989)

◆原 名:Batman

  ◆译 名:蝙蝠侠

  ◆年 代:1989年

  ◆导 演:蒂姆·伯顿 Tim Burton

  ◆演 员:金·贝辛格 Kim Basinger .... Vicki Vale

  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 The Joker/Jack Napier

  迈克尔·科顿 Michael Keaton .... Batman/Bruce Wayne

  Michael Gough .... Alfred Pennyworth

  杰克·帕兰斯 Jack Palance .... Boss Carl Grissom

  比利·迪·威廉斯 Billy Dee Williams .... D.A. Harvey Dent

  山姆·道格拉斯 Sam Douglas .... Gangster Lawyer 伯顿得到了拍摄华纳公司当时根据畅销漫画改编的大投资商业电影《Batman》(蝙蝠侠)(1989)的机会。他果然没有令人失望,这部由Michael Keaton 和 Jack Nicholson主演的片子成为了当年最成功的商业电影,也创造了伯顿电影的票房记录(全美票房:1,188,924),至今他自己都未能打破,但这部片子以及随后的续集《Batman2:Batman Return》(1992)中对于好莱坞烂俗商业元素的应用,也是伯顿为人所诟病的地方,但它们仍然深深地打上了伯顿黑暗风格的烙印。

剪刀手爱德华1990

 约翰尼·德普

  维诺娜·赖德

  黛安娜·维斯特  

这是一部机器人的现代爱情童话。蒂姆·波顿的影片总喜欢用一些特异的人来加强虚幻感,比如连体歌手、侏儒、巨人。这部影片的美工、布景、服饰、配乐都非常出色。搭建的小镇里全是五颜六色的房屋和干净小巧的公路,古堡的金属色调,演员的服饰鲜艳、夸张,借由独特的视角与微微压缩变形的镜头营造出童话般的气氛,丹尼·伊夫曼的配乐更是充满了奇幻、圣洁的味道,散发出淡淡的忧伤。约翰尼·德普凭借眼神与姿态塑造出了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形象之一 ——剪刀手爱德华。 《剪刀手爱德华》情节并没有特别的创新,依然是美女与野兽的童话路线,依然是“异类比常人更具人性”的主题,但蒂姆·波顿孩童般的想象力赋予本片独树一帜的视觉风格。比如爱德华所住的古堡,远看是阴森的黑白色调,走到里面才发现郁郁葱葱,竟是另一片天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小镇上蜡笔画一样的居民别墅,除了片中的布景,那些千奇百怪的发型,一派童趣的园艺,透着圣洁的冰雕,都帮助本片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的神奇世界。无怪乎1991年的奥斯卡给了ES最佳化妆的提名,92年的英国学院奖给了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化妆和最佳视觉效果的提名。

艾德伍德

艾德·伍德(Edward D. Wood Jr. )1924年10月10日出生,1978年12月10日逝世。著名的美国Z级片导演,以拍烂片而著称,因不懈的努力和对电影的执著追求而受到后人的尊敬。

艾德·伍德是好莱坞默片时代末期的神秘恐怖片导演,他的作品几乎是一场场噩梦,粗俗无聊的剧情令所有人生厌。同时,他的生活和工作的疯狂态度也使他声名狼籍。这样一位导演本来不应该得到传记工作者的关注,但波顿就是从中感受到一个毫无才华但奋力工作的执着者的痛苦和欢乐。在好莱坞这样的梦幻之都,拍摄这样一部噩梦人生,实在是一种讽刺。波顿对于这位个性突出的前辈的态度可以说是“有爱亦有恨”,一方面“揭发”他的丑恶事迹,一方面也对他执着于电影的精神表示出深深的敬意。在影片结尾,波顿在一段黑白纪录片中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忠于梦想的失败者的深深敬意。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藏着被这个世界所不容的、无法实现的梦想。艾德感动我们的地方,就在于尽管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导演,在他人眼里,也没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梦想,始终活在他的梦想中,并且活出了他的梦想。这是甚至让我们有些妒忌他的地方。

1994年伯顿和Johnny Depp再次合作拍摄了《Ed Wood》(艾德伍德),这是伯顿向好莱坞历史上恶名远洋的最烂导演Edward D. Wood Jr致敬的一部黑白传记片,片子开头一段动画的制作费用便超过这位有异装癖的烂片之王一生所拍摄的所有电影投资的总和,伯顿在片中强调的是他独特的个人想法和对电影的执着追求。影片虽然票房惨败,在评论界口碑也不甚好,但却赢得了他从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几个奖项,包括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化妆。1996年,伯顿尝试转变风格,拍摄了《Mars Attacks》(火星人玩转地球),这部依然滑稽怪诞的片子的色彩相对前面已经明亮许多,尽管有Jack Nicholson和 Pierce Brosnan这样的全明星阵容,但影片似乎过于颠覆传统外星人入侵题材电影的模式,观众仍旧不买账,影片还是赔本。

火星人玩转地球

【主要演员】 杰克·尼科尔森 皮尔斯·布鲁斯南 安妮特·贝宁 丹尼·德·维托

艺术伟大而美好~!音乐拯救人类~!

断头谷

  故事梗概 纽约青年警官伊奇博德-克瑞恩自以为是纽约首屈一指的警探,对他不以为然的年长警官们搬出了悬而未结的睡谷无头骑士案措其锐气:除非克瑞恩能将睡谷无头骑士凶杀案查个水落石出,并使凶杀案不再发生,否则其“纽约神探”的称号便名不符实。在众人的激将下,克瑞恩开始向传说中无头骑士经常出没的睡谷进发。 据说无头骑士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曾是一名骁勇善战的骑士,一次战役中不幸被敌方割去头颅。之后,他的孤魂飘落到了睡谷一带,在月黑风高之夜,他会骑着快马、拿着大斧将经过此地的行人的头颅割下。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神秘失踪后又被发觉身首异处,睡谷一带开始被称为遍布血腥的“恐怖之谷”。 美国著名小说家及历史学家欧文以沉睡谷的故事为基础,创作出了经典作品《沉睡谷传奇》【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从此,这个悬疑恐怖的故事开始广泛流传。这次《沉睡谷》被搬上了大银幕,影片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风采,影片把恐怖、梦幻、浪漫等等非凡的特性混合起来,产生出令人惊心动魄的银幕效果。而这一切,源自于本片的导演好莱坞超级鬼才蒂姆波顿(曾执导著名影片蝙蝠侠的第一、二集)。在擅长处理黑色喜剧的提姆波顿操刀下,本片呈现出一种即浪漫又惊悚的黑色风格。

人猿星球

2001年,伯顿翻拍了60年代的经典科幻影片《Planet of the Apes》(人猿星球),影片投资逾1亿美金,是伯顿指导的投资最大的影片之一,也许是前作太过经典,这部影片上映后在评论界饱受批评,是公认的伯顿水准最差的电影,几乎没有体现出他的风格,这似乎印证了好莱坞的一个定律,越是投资大的影片,越不能展现导演的风格,但好在票房仍旧大卖。

大鱼

这部电影虽然也有部分黑暗的场景,也有一些奇怪和不和逻辑之处,但整体来说已经明亮和传统许多,似乎更像是一部成人寓言,在美国本土票房平平,还受到一些已经喜欢上伯顿阴暗风格的影迷的批评,但却受到国内影迷的一致好评。 2005年,伯顿一反常态,一口气推出了两部电影。一部是根据经典童话改编的《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由御用演员Johnny Depp担纲主演,造型依然是那么神经质的纤弱和怪异的惨白,一亿五千万的投资营造的巧克力工厂内部不能不说美轮美奂,色彩也极尽斑斓,但外面的世界却依旧黑暗阴沉,这就是伯顿一贯擅长的黑暗与光明的对比,在他以前的影片中,无论整体多么黑暗,总还是会出现一两处十分明亮的场景。影片虽然没有获得什么奖项,但最终票房还是大卖。另外一部则又是一部人偶动画《Corpse Bride》(僵尸新娘),该片于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首次亮相,片中那忧郁的男主角其实就是Johnny Depp的人偶版,甚至连配音也是他,影片又采用了伯顿一贯的哥特式风格,色彩对比依旧强烈,人间的世界灰暗阴冷,死气沉沉,而死人的世界却色彩明亮,生机勃勃,片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片子的结尾虽然有些悲凉无奈但依旧充满温情,这就是伯顿,“他用故事小小的惊吓你,但给你却是很快乐的感受,就象万圣节带上个鬼面具,而面具底下却是善良的脸和善良的心”。影片最终获得2006年土星奖最佳奇幻类电影,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的提名。

理发师陶德

给这部影片给以褒奖的我都赞同。我是第一次看过这种类型的电影。这部电影没有炫目的高科技,奇特的异类,惊心的音乐、声响来制造恐怖。他是把人们置身与日常的场景,熟悉的环境种制造恐怖气氛。这部电影匠心独运的运用灰暗的色彩,暗淡的光亮,人物的化妆把黑暗的年代展示的像个阴森、恐怖的大墓穴。电影一开始,一艘大船尖尖的黑色船头和林立的桅杆,从灰暗的阴霾中渐渐钻出来,就像一头巨魔张开大口,露出污浊,黑魆魆的利齿,狰狞地从云雾中探出头来。大地就像是要吃人的巨兽,人们就像是鬼魅行走其间。

  谁是魔鬼的制造者呢?是人们丑恶、贪婪和仇恨的内心。法官、执事、肉派女老板,自称大师的理发师、疯人院院长,个个灵魂贪得无厌,污秽不堪。贪美色、贪金钱。人是兽,贪欲是兽的胆,没有强大,有效的约束制度。那么人间什么痛心疾首的悲剧都可以产生,什么惊心动魄的恶事都不在话下。社会就成了人吃人的地狱。只是不同时代,演绎的形式不同而已。主人公理发师,正是由于满腔的仇恨,强烈的复仇心,使他变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鬼,使他变成了一个滥杀无辜,贪婪的肉派老板娘的帮凶。

  最后这些魔鬼都被自己的恶果所害,个个走向死亡。上帝让谁疯狂,谁就离死亡不远了。正是由于人们膨胀的形形色色贪欲和仇恨,使许多人疯狂毁灭。

  不过,电影还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爱使理发师的女儿获救。理发师的女儿是美丽、善良、纯洁的象征。虽然美丽、善良、纯洁在恶势力中,被关押、摧残。尽管那样柔弱,但是有爱就有希望。爱的力量是不屈的,爱是美丽、善良、纯洁的拯救者。电影展示了美与丑,善与恶、贪婪和仇恨是相互交织的,生生不息的,人们该何行呢?

2007年,伯顿与Johnny Depp六度合作,翻拍了著名的百老汇歌剧《Sweeney Todd》(理发师陶德)。这又是一部把哥特式的阴暗风格贯彻到底的影片,哥特建筑单调的黑白灰三色,狭长街道上被拉长的人影,伦敦阴霾的天空,主人公自始自终僵硬苍白的脸,二重唱下锋利的剃刀划过咽喉,血溅五尺,整个影片充满了一种让人不寒而栗的阴冷。影片再次地证明了一点,只有在伯顿的手中,Depp才是最有邪气的Depp,他的这种气质也就只有蒂姆伯顿才挖掘地出来。该片夺得了2008年金球奖最佳音乐喜剧类电影,Depp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此片还获得了08年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

  

奥黛丽·赫本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于1929年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是一名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她后来进入伦敦的一所芭蕾舞学校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模特。1948年开始演电影,1953年因电影《罗马假日》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赫本一生共拍摄了31部影片,后来还因《第凡尼的早餐》、《窈窕淑女》等影片4次获得奥斯卡提名。1988至1993年,赫本还是联合国的亲善大使,1993年因阑尾癌病逝于瑞士。 《罗马假日》

作为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罗马假日》的社会背景比如今保守许多,某国公主安妮莅临罗马,生性活泼的她早已烦透宫廷的桎梏,在罗马的第一个晚上便偷偷跑出戒备森严的官邸径直到了罗马街头。夜色里,她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在街上可以大摇大摆的走路,丝毫不用在乎贵族的繁文缛节。以往矜持的性格变得荡然无存,当其大意的躺在街头石阶上昏昏欲睡时,如果不是碰到派克饰演的记者,天真的公主恐怕就过不了后来的假日了。 人只有在昏迷的状态里才会展示自己最原始的本性,就算公主也不能幸免。因为在逃跑时御医打的安定剂使夜游罗马的计划未遂,昏沉的状态里的她更显亲切、可爱。《罗马假日》童话般的叙事也从她和记者的奇遇展开。虽然那是个无名记者,但在她昏睡的时候他就像把自己领会家的丈夫,男人成熟俊美的外表使其“甘心”被带走,这梦幻般的巧遇在现实生活里显然是极少见的。但电影作为被编织成的梦,有义务提供一种美丽的情感供人享用。 《罗马假日》里这个“假日”实质上是指记者和公主共同渴望的“自由生活”,把片名改成《罗马自由一日》更能说明影片主旨。在对待自由的追求上,公主开始是顽皮和不顾一切的享受自由;记者则是渐渐的被身边的公主所感染,其实在他那里,与公主“游玩”罗马最开始是作为职业计划的一部分,这充满名利熏心的计划是“反自由”的。如果没有之后对公主产生感情,他永远都是一个疲于奔命的记者,记者的使命便是发现新闻,这种使命作为个人欲望体现在其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不可能有享受自由的机会,因为记者这个职业就是扼杀别人自由和自己自由的刽子手。 赫本神奇的演技在见面会结束时得到了最大发挥,细致的观众会发现在这个长长的笑靥里,包涵的是从见到情人的喜悦到发现离别哀伤的痛苦过渡。用“神奇”去形容这笑靥是因为赫本把矜持也融进了笑容里。那种公主的矜持既不允许流露欣喜,也不容许一点哀伤。在情感的巨大波澜中,就算最吹毛求疵的人也只能察觉到在美丽的黛色眸子下闪过的一丝忧郁。但在台下的男人眼里,这矜持的微笑是对自己不能使心上人自由的责备。但他自己又何尝能自由呢?只不过俩人不能自由的理由相异:公主是因为人民和国家,记者则是为能继续生活。

战争与和平

剧情简介:

  本片描述了在拿破仑指挥军队进攻俄国时大动荡年代中的一段经典爱情故事,是一部史诗般的战争巨片。安德烈不顾怀孕的妻子和年迈的父亲,坚持到军队服役。战役失败,他颓丧回家,恰逢妻子难产而死,彼埃尔则在父亲临终前被立为财产继承人,并承袭了其父的伯爵称号,和贵族库拉金的女儿艾伦结婚。婚后不久,因两人性格不合而分居。彼埃尔与罗斯托夫伯爵一家在去打猎的路上,把沉浸在丧妻之痛的安德烈也拉去打猎,伯爵的女儿娜塔莎·罗斯托娃对安德烈产生了好感。不久,娜塔莎接受了安德烈的求婚,订立了婚约。过了一段时间,安德烈重返军队。艾伦的弟弟阿纳托里骗得娜塔莎的爱,唆使其与他私奔。俄法战争开始,担任总司令的库图佐夫将军决定暂时放弃莫斯科。在撤退途中,娜塔莎遇到受重伤的安德烈,安德烈谅解了娜塔莎,但他却因伤势过重而离开了人世。战争胜利结束后,彼埃尔回到了莫斯科,娜塔莎把自己的命运永远的与彼埃尔结合在了一起。 根据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名著改编拍摄的美国版,论艺术成就虽不及苏联版,但灿灿巨星和好莱坞式叙事手法则更能让本地观众接受这部通俗版本。气质高雅的奥黛丽·赫本饰演娜塔莎和文质彬彬的亨利·方达饰演皮埃尔都是不错的选择,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剧情的焦点。但其他有如八国联军的演员组合却难以忠实地重现拿破仑挥军进攻俄国时的大时代动荡,导演金·维多显然大幅度简化了原著的情节和内涵,但战争大场面还是拍得相当认真可观。1967年的苏联版更长达403分钟,据称当时耗资一亿美元。

甜姐儿

美国“品质'杂志总编辑梅姬崇尚流行、美丽、知性,欲寻求一女郎以代表杂志,摄影师迪克偶然发现书店店员乔为清秀佳人,遂以巴黎之行说服乔参加模特儿的工作,乔崇拜法国“实证主义'教授福拉斯,一心渴望巴黎之行能当面受教。 迪克与乔在巴黎展开工作,两人情愫渐生,记者发表会前,乔突然得知教授下落,一见英气风发谈吐儒雅的教授,令乔更为心仪,迪克醋意大发,争吵中发表会惨淡落幕,乔投奔至教授处,教授竟向其强求示爱,乔心中偶像幻灭,回首与梅姬重开发表会,虽成功却不见迪克,乔独往小教堂黯然神伤,迪克突然赶回。两人终成佳偶。

龙凤配

一个私人司机的女儿 Sabrina(赫本饰)从巴黎的餐饮学校返家后, 欣然发现自己暗恋已久, 却一直花名在外的雇主的次子(威廉荷顿饰)竟然对蜕变后的她展开猛烈的追求。 之后, 一向深思熟虑, 又存有门户之见的哥哥(长子, 亨佛莱鲍嘉饰)为了阻止这段「不恰当」的恋情便跟着介入其中, 却发现自己竟然也悄悄地爱上了Sabrina。 好莱坞喜剧片大师比利·怀尔德以《日落大道》、《浮生若梦》等几部十分著名并且深受影迷好评而受到电影评论家的推崇的电影,赢得了在美国电影史上的崇高地位。这部由执导的《龙凤配》也是一部比利·怀尔德似的社会讽喻喜剧片,通过讲述一个大家族里一位勤杂人员的女儿经过学习以后变得美丽无穷,从而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这正所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知识对于命运的改变首先在于改变了接受知识者的内在气质。所以,这也是一部关于麻雀变凤凰的故事。影片中的两大家族希望通过联姻而壮大各自的事业的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是常见的。这就是所谓的“强强联合”。不过这部电影俗套的地方在于它欢欢喜喜大团圆似的结局。

黄昏之恋

柴弗西先生是巴黎名侦探,受托侦查的婚外情不计其数,爱女艾莲却视这些为爱情的象怔,对偷情者的下场不胜唏嘘,并期望自己也能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其中以美国单身富豪法兰肯,在世界各地的绯闻最令她动容。在受害人X先生持枪报仇之际,艾莲再也无法袖手旁观,设法替代X夫人与法兰肯约会,使X先生安然离开不再疑心。只是他仍是个"爱了就跑,为爱而活"的情场浪子;排斥真爱,言明只玩情场游戏。 就像许多人所认为的一样,比利·怀尔德的电影属于那种非常好看、非常会讲故事,如同东方的皮影戏,能够有无数条线把人物控制在自己的手心里,而且在怀德的电影里,除了动人的故事之外,也还会有多多的寓意。这部他执导于一九五七年的《黄昏之恋》正是一部通过讲述浪荡公子和痴情女子错位的爱情而使观众潸然泪下的电影。《黄昏之恋》虽然是一部十分清楚的爱情片,却穿插了许多有关侦探的情节,使得这部电影的厚度无形中增加了很多,这种侦探片的外套显然与四、五十年代西区柯克走红有关,因为观众希望能够在智力与感情的双重游戏之下获得深度的快感。

修女传

《修女传》是奥黛莉·赫本的代表作之一。她在影片中为世界影坛创造了一个清新隽永、纯洁可爱而又无法摆脱世俗叛逆和骄傲自满的修女形象。奥黛丽.赫本主演电影中比较严肃的一部,对修女生涯的学习过程和修女对宗教信仰的内心矛盾都有深刻的描述。清纯脱俗的奥黛莉·赫本在片中精彩诠释了年轻美丽的女孩嘉比雅,其优雅的气质和精彩的演技令人赞叹。《修女传》的故事带领观众进入外人难得一见的修道院世界:女主角嘉比雅投身修道院,学习教会的戒律变成路加修女。其后被送到医学院学习当护士,毕业后派到非洲的比属刚果服务。在那儿她认识了无神论的医生福图纳提,引起了她对宗教信仰的质疑。不久路加生病,病后被送回比利时,当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医院旁炮声隆隆,修女们却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工作。比利时沦陷后,路加参加了敌后工作,爱心使她无法保持修道者的沉默和自制。当她听到父亲被杀害的消息时,路加修女在一个特殊又非凡的情况之下,在决定命运的秋天,撤去了她修女的誓愿,退出了修道院。她在风平浪静后向世界公开了她的传奇以及私人故事。《修女传》这本书出版后立刻成为十年来最为畅销的书籍之一。而这本影片也同样深入探讨了不为人知的宗教世界和扣人心弦的秘密。该片深入剖析了这位年轻貌美女孩的内心世界。《修女传》场面浩大,外景队远征至步步充满危机的非洲刚果拍摄外景,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修女传》由四度夺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导演弗雷德·金尼曼执导,荣膺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八项提名,另外还荣膺纽约影评人最佳女主角奖及最佳导演奖,并荣获全美影评人协会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及最佳女配角(伊迪丝 埃文丝)。

恩怨情天

北爱尔兰恐怖分子与英国之间纠缠不清的复杂关系多年以来一直是两国的电影创作者热心关注的题材。年仅十九岁的爱尔兰天主教青年卡尔, 在信息资源管理的边缘上的一个年轻人, 爱上了丈夫遭杀害的新教徒寡妇,而杀人凶手正是卡尔参加的IRA恐怖组织,因此使这段原来纯洁的爱情变得异常痛苦。

蒂凡尼早餐

旋律优美的流行曲《月亮河》是本片主题曲,获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奖。影片以轻快笔触拍出了一个现代的罗曼蒂克传奇,赫本的亮丽造型尤其令人赞赏。不过全片对白甚多,有时候会显得喋喋不休,某些角色的行为也过分夸张,例如米奇·鲁尼饰演的日本邻居就低俗得令人难堪。

蒂梵尼早餐》是一部著名的美国电影,它被影评界誉为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最佳喜剧片”,四十年来魅力丝毫不减,至今仍然吸引众多的观众。由60年代最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女星奥黛丽·赫本主演的《蒂梵尼早餐》是1961年最卖座的影片之一,同时也是她所有影片里上座率最高的一部,影片获得了1961年第三十四届奥斯卡最佳音乐(歌曲),最佳音乐(剧情片与喜剧片配乐)两项奥斯卡奖,影片音乐同时获得了当年美国格莱美最佳歌曲奖。

影片可以说是奥黛丽·赫本的表演履历中最值得提及的作品,她生动自然的表演为影片增添了异样的光彩。这可能是奥黛丽·赫本演过的最好的角色,她在女主人公纽约电话女郎霍莉·高利特里身上混合了任性、脆弱和孩童般的天真,她的表达如此独特,这个角色仿佛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一般,只有她才能够将卡珀特小说中的角色用这样一种既肉感又纯真的方式表达出来,创造了一个混合着苦涩和甜蜜的爱情故事,并且充满了淘气的幽默和独特的视觉风格。 窈窕淑女

影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获得奥斯卡八项大奖。奥黛丽·赫本的表演给影片插上了翅膀,但她并没得到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因为她的唱功不足以给角色配唱,金像奖的投票者们认为用别人的歌声来为自己配音是一种欺骗行为。影片的词曲写得非常优美。但玩弄英语口音的情趣及英国贵族式的典雅似乎跟现代中国观众相隔很远。片中有大量经典歌曲,从头至尾洋溢着幽默和雅趣,能令人会心一笑。

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决定把《窈窕淑女》拍成电影。在演员挑选方面,他们决定让在舞台剧里担任男主角希金斯教授的雷克斯·哈里森继续扮演希金斯,对女主角伊莉莎的人选却举棋不定。早在拍《蒂芬尼的早餐》时,奥黛丽就对记者说过,她最大的愿望是扮演《窈窕淑女》中的伊莉莎一角,她如愿以偿的得到了这个角色。华纳公司聘请了影视界一位执导以女演员为主的戏剧的著名导演乔治·顾柯来指导奥黛丽,以便奥黛丽能有最好的发挥从而使公司的投资更有保证。 第三十七届(6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窈窕淑女》获十三项提名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彩色片摄影、最佳彩色片美工、最佳彩色片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改编音乐八项大奖。

英格丽·褒曼

英文姓名:Ingrid Bergman

  中文姓名:英格丽·褒曼

  生日:1915年8月29日

  忌日:1982年8月29日

  星座:处女座

  出生地:瑞典斯德哥尔摩

  身 高:175cm

  学 历:瑞典皇家戏剧学院

瑞典女演员,是继葛丽泰·嘉宝之后在好莱坞及国际影坛大放光芒的另一位瑞典巨星。孤儿出身,自小由亲戚养大。中学毕业后加入职业剧团演出,不久即成为瑞典的大明星。  1936年以《寒夜琴挑》一片引起美国大制片家大卫·塞茨尼克的注意,决定将该片重拍成美国版,并请她主演,为她开启了通往好莱坞的大门。到了美国后,佳作迭出,在美国影迷的心目中树立了圣洁的形象。但是褒曼却在1949年抛弃丈夫和女儿,与意大利名导演罗西里尼私奔,此举激怒了当时的影迷,使她有7年之久绝迹好莱坞。直到1956年以《真假公主》获奥斯卡影后,才返回美国,她的浪漫情史也在1958年宣告结束。1974年以《东方快车谋杀案》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掀起她晚年的另一波小高潮。 在英格丽-褒曼的辉煌岁月里,她引领了一代人的风骚。她剪短发,会使短发成为当年流行的发式;她不化妆在银幕上出现,化妆品销售量便降低;她演修女,进修女院的人便增加;工业家侯活晓士有一次买下从纽约飞洛杉矶的全部机票,使她一定要接纳乘坐他私人飞机的邀请;一个影迷亲自把一头羊从瑞典赶到罗马去送给她;还有些信件的地址只写伦敦,英格丽-褒曼收,便能送到她手里。

《卡萨布兰卡》

许多人都认为《北非谍影》(《卡萨布兰卡》)是好莱坞所拍出的最伟大的电影,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反映出了这部电影的经典地位,而造就本片经典的无疑是片中的各位主演,各位主演将各个角色诠释刻画的入木三分,其出神入化的演技和天造地设的性格匹配为我们留下了力克,丽萨等一干经典银幕形象。亨佛莱·鲍嘉的坚毅与冷漠的出演讲力克人物性格中的荣誉感与愤世嫉俗的气质平衡到了完美。那样酷劲的十足的外表与言谈怕是周杰伦也难以望其项背,而冰山下炙热的内心情感也通过亨佛莱·鲍嘉的一颦一笑展现给了影迷大众。在那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力克都是万千女性影迷的心中偶像,直至今日,他在片中风采仍足以让一干女生神魂颠倒。而英格丽·褒曼同样将自己最光鲜亮丽的一面留在了片中,是她那闪耀的美丽烘托出了力克最后的大度与宽容,正是由于她诠释了一个全世界男人都为之倾倒的美人角色,才让本片有了戏剧的可看之处,而丽萨也成为了黑白影像中与安娜公主齐名的经典大众情人。

《美人计》

影片以爱情与家国的矛盾冲突为血肉,以悬念惊险为形式,两大特色并驾齐驱相得益彰,堪称最能体现希区柯克风格的佳作之一。而舞会酒窖一段、结尾救出莉亚一段,则是二者结合最为完美的经典段落

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加利.格兰特与英格兰.褒曼在各方面都很相似。他们的相遇完全是命运的安排。身为秘密情报部门特工的褒曼与同是联邦特工的格兰特在南美相遇,两人逐渐相爱。但出于各自肩负的使命,这对貌似恋人的男女彼此隐瞒着自己的真实身份。褒曼由于任务的需要而与一名纳纯粹党结婚。格兰特出于妒忌和完成任务的心理,竟听任褒曼慢性毒药夺去生命。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部自己比较偏爱,由希区考克所执导的影片,但若以每部影片受欢迎的程度加以统计的话,「美人计」的排名经常都可保持在前四名以内,很多时候更是高居第一。希区考克穷其一生数十年的影艺生涯,成就的影片不胜枚举,而「美人计」能如此广受青睐,甚至独占鳌头,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所代表的意义也更见非凡。

煤气灯下

影片的情节紧张,悬念迭起,令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英格丽·褒曼、查尔斯·鲍育等演员的表演都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美工师绝妙的布景将人带到维多利亚时代,令人身临其境。获第17届奥斯卡(1944)最佳女主角、最佳黑白片美工置景两项金奖。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一直想:如果希区柯克来拍,肯定会拍得更让人毛骨悚然。不过希区柯克未必拍得到褒曼现在这么细腻的表演,这点来说,乔治·库克(《费城故事》、《窈窕淑女》)绝对是高手,保证惊悚气氛的同时,还可以把角色给凸现出来,褒曼那个卸晚礼服的镜头绝对性感,而且不违反当时的电检,很是巧妙。查尔斯·鲍育(《斯塔文斯基》)的邪恶演出、配角中的约瑟夫·科顿(《公民凯恩》)和安吉拉·拉斯贝瑞(《尼罗河上惨案》里的黄色小说家)也同样让人难忘。

真假公主

1948年,英格丽褒曼观看了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执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同胞》,被它们写实主义的风格所折服,主动写信给罗塞里尼要求与之一起拍片,罗塞里尼欣然接受。起先,他们只是合作伙伴,但渐渐萌生爱意成了情侣,她和彼得·林德斯特罗姆仍有婚姻关系,却替罗伯托·罗塞里尼生了个儿子,这使举世哗然。美国人心中所谓的"圣洁偶像"破碎了,媒体和公众对她辱骂唾弃,好莱坞排斥了她。她被逐出了好莱坞。褒曼为她那段没有结果的爱情付出了她7年的黄金时光。与罗塞里尼合作的影片也均告失败。直到1957年,褒曼才终于以《真假公主》中的杰出演技一举成为纽约影评人协会和奥斯卡双料影后。这表明美国人最终原谅了她并不得不接纳这位真正的艺术家。

东方快车谋杀案

英国影片,片长128分钟。由于20世纪60年代米高梅公司对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不负责任的改编,其时阿加莎·克里斯蒂极不情愿出售其作品改编权,但在EMI公司多番邀请,以及蒙巴顿勋爵的劝说下终于同意一试。影片制片人Lord Brabourne系蒙巴顿勋爵的女婿。英国女王出席了该片首映。首映后的庆功会也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去世前最后一次参加大型的活动。该片群星云集。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表示对Albert Finney的表现十分满意(虽然对那两撇小胡子颇有微词),但后来由于化妆太过麻烦,他拒绝了继续出演波洛的邀请。影片获得奥斯卡多项提名和奖项,著名女演员英格丽·褒曼凭借此片中的表演第三次获得奥斯卡奖杯。 《东方快车谋杀案》可以说是第一部以巨星云集的方式拍摄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它在艺术上和票房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因此为后来的侦探片所模仿。 这部拍摄于1974年的电影集中了大量老牌明星或当时正走红的新人,其中至少有六位是奥斯卡得主。

费.雯丽

费雯·丽以美貌出名,她认为有时这一点使她不能作为一个女演员被认真对待,不过她的健康情况是她最大的障碍。躁郁症几乎伴随着她整个人生,她也因此获得了难以相处的名声,演艺生涯也几经起伏。1940年代中期,她被诊断为慢性结核,因为反复发作变得更加虚弱。1960年,她与奥利弗离婚,直到她因肺结核去世前,她很少出现在银幕和舞台上。

《乱世佳人》中斯佳丽狡黠的眼神,《魂断蓝桥》中玛拉纯真无邪的笑脸、《欲望号街车》中迟暮美人的无奈与疯狂,是费雯·丽留给世界影坛的不朽形象。 当她以《乱世佳人》获封奥斯卡影后时,宣读的评委鉴定是:“她有如此的美貌,根本不必有如此的演技;她有如此的演技,根本不必有如此的美貌。” 12年后,《欲望号街车》中那个年华逝去、红颜不再的疯颠妇人,使她再登影后宝座。由此看来,光阴可以逝去,美人却不迟暮。

魂断蓝桥

《魂断蓝桥》作为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爱情影片之一,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内容虽有些传奇化,但文艺气息浓厚,具有甚高的催泪效果。

乱世佳人 飘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是好莱坞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部旷世巨片,影片放映时间长达4小时,观者如潮。其魅力贯穿整个20世纪,因此有好莱坞“第一巨片”之称。影片当年耗资400多万美元,历时三年半完成,其间数换导演,银幕上出现了60多位主要演员和9000多名配角演员。在1939年的第12届奥斯卡奖中一举夺得八项金像奖,轰动美国影坛。这部耗资巨大,场景豪华,战争场面宏大逼真的历史巨片,以它令人称道的艺术成就成为美国电影史上一部经典作品,令人百看不厌。 本片在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荣获八项大奖:最佳影片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和最佳剪辑奖。

欲望号街车

根据威廉斯同名话剧改编。布兰奇·杜包尔斯,因为“不适当”的行为而被解除了教师职务。她只得到新奥尔良妹妹家居住。妹妹一家住在一栋肮脏的公寓里。姐妹俩都接受过旧式的南方教育。俩人都为爱而嫁,但姐姐的婚姻却很不幸。妹妹丝黛拉嫁给了波白移民的儿子——斯坦利。布兰奇与斯坦利一见面,俩人就对对方产生了厌恶感。斯坦利认为布兰奇不值得信任,会给妻子带来不好的影响,而且他作为一家之主的地位也会受到威胁。布兰奇认为斯坦利是个没受过教育的波兰小混混。布兰奇在逗留期间遇到了斯坦利的朋友米奇。米奇很善良,也很喜欢布兰奇。布兰奇告诉米奇自己丈夫不幸的死亡。斯坦利由于不满布兰奇对妻子和朋友施加影响的作法,而准备毁掉她。但怀孕的丝黛拉却不准斯坦利碰姐姐一下。经过一番调查,斯坦利终于发现了布兰奇的秘密,原来她并非那么纯洁,他让米奇知道了这个秘密,米奇觉得受了愚弄,喝得大醉。他无情地抛弃了布兰奇。这时,斯坦利的孩子降生了。他从医院醉酒回家,发现布兰奇准备“同以前的男友私奔”。在酒精的刺激下,斯坦利疯狂地追上了布兰奇并强奸了她。布兰奇真的发疯了。

内容具有强烈的讽喻性,人由于“欲望"互相吞食,形成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影片第一次接触到性对人的生理与心理影响问题,并一反好莱坞“大团圆"的老套,安排了一个悲剧结局。摄影富于对比,男女主角的表演极具感染力。  获1951年度奥斯卡费文·丽获最佳女主角,及最佳男女配角,最佳艺术指导等4项奖,是美国电影史上值得重视的影片之一。

这部1951年由一代巨星费雯·丽及马龙·白兰度联袂主演的黑白影片根据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的同名戏剧改拍,在1952年的奥斯卡上获得12项提名,并夺得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艺术指导等四项大奖,同时还获得1951年威尼斯影展评审团特别奖、最佳女主角奖;1952年金球奖最佳女配角;1953年英国电影金像奖最佳英籍女主角;美国电影协会(AFI)百大佳片、百大爱情电影之一,是美国电影史上最值得重视的影片之一。

  整部片子充斥着碰撞,保留了浓厚的舞台剧味道:粗俗与优雅、野蛮的真实与精致的矫饰、现实的蛮横残忍与幻梦的脆弱凄美之间强烈地对立,这种对立完整而层次分明地由费雯丽和马龙·白兰度完美地演绎出来。导演伊利亚·卡赞深受英国学院派电影艺术的影响,在运镜与节奏方面趋于立体化,对特写切换的形象表述较为痴迷,这样的风格使演员有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天分与个性,并产生了一种美妙的平衡,将故事的冲击力体现无余。影片一反好莱坞“大团圆”的老套,安排了一个悲剧的结局,其内容具强烈的讽喻性,第一次接触到性对人的生理与心理影响的问题;人由于“欲望”而互相吞食,形成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并揭示了女人固执的欲望和男人固执的欲望相碰撞的结果:最终导致了女主人公的疯狂。 age=115" target="_blank" >

     

  

 

葛丽泰·嘉宝

索菲亚·罗兰

费.雯丽

格蕾丝·凯莉

伊丽莎白·泰勒

罗密.斯奈德

丽塔·海华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4 21:41:28编辑过]


作者: 晓佛    时间: 2008-10-22 22:28

好多看过不记的了,,这个印象挺深,还留了个碟做纪念,因为向来对吸血鬼感兴趣,《吸血惊情四百年》,好像被评为当年最差影片,,不过里边的衣服都很华丽,有人说是时装片,,,电影里边的女人们的睡衣都挺性格的若隐若现,哈哈。。恩感觉没什么太吓人,,不过伯爵那件红袍子想想到挺森的

里边的服装设计好像是个日本人,,以设计鬼魅服装著称,,今年老张奥运好像也找她了

阿拉伯的劳伦斯

很是喜欢,看后热血沸腾,男人有信念便有奇迹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仰慕已久,找机会看看


作者: 涅槃    时间: 2008-10-22 23:24

感动~!有人评贴~!谢谢啦~!

看看,《吸血惊情四百年》中的莫妮卡·贝鲁奇,在看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莫妮卡·贝鲁奇~!被征服了~!完美女人~!


作者: 夏日    时间: 2008-10-23 06:49

晓佛最近想法很多哈
作者: 秀阳    时间: 2008-10-25 20:56

好喜欢这个帖!打算尽可能的把里面的片子找出来看一遍。
作者: 涅槃    时间: 2008-10-27 14:43

格蕾丝·凯莉

好莱坞历史上十大电影女神——格蕾丝·凯莉,曾经主演的电影《电话谋杀案》、《捉贼记》、《后窗》等均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更凭借《乡下姑娘》成为奥斯卡影后。格蕾丝·凯莉出生在一个美国费城的一个富裕人家,从小她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女演员,1947年高中毕业后。凯莉独自前往纽约去碰碰运气,起先她是T型台上的模特,1949年她终于得以在百老汇的舞台上演出,也在这一时期拍过电视剧。后来由于不满于纽约的工作,凯莉来到了南加州去寻找更多的机会。1956年凯莉邂逅,相恋并最终嫁给了摩洛哥王子瑞尼三世,他们的婚礼排场盛大,成为二十世纪最为人称道的婚礼之一。成为了王妃后,凯莉曾希望能主演希区柯克的电影《艳贼》,但遭到摩洛哥人民反对,而之前拍摄的电影也被瑞尼王子在摩洛哥禁放。凯莉只好放弃电影事业,转而热心于公众及慈善事业,并育有两女一子,广受国民爱戴。1982年9月14日。53岁的凯莉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去世。 ★《正午》★

本片是影史上的经典西部片之一,描写一名小镇警长在无法寻得助手之下,双身对抗四个前来报仇的恶徒。

经典西部片的环境和影象都是高度图解式的。广袤的荒原、纪念碑式高耸的山岩、荒凉的小镇、沉寂的街道、简陋的酒馆,甚至服装和道具都具有特定的符码意义。《正午》中的环境和其它经典西部片并无二致。不过在导演弗莱德·齐纳曼细致的处理下,空旷的原野,整洁而富有活力的小镇,教堂、铁路,法院、警察局作为蛮荒、文明、法律秩序,以及连接蛮荒与文明的媒介的象征符号,从视觉上有力地形成了一种两元对立。这种视觉上的对立关系恰是影片所折射的社会矛盾。也就是说,《正午》的环境和影象不仅是类型化的背景,而且有效地参与了叙事。

正午》抛弃了经典西部片浪漫的结局:胜利后的牛仔潇洒地远去。凯恩在妻子(实际上是反暴力的贵格派教徒)的帮助下,侥幸败敌。他没有理会簇拥上来的背叛者——小镇居民,厌恶地把象征法律秩序维护者身份的警徽扔在地上,和妻子扬长而去。这个结局表明:西部片在结尾中本应解决的矛盾冲突,在《正午》的结尾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加深了:由背叛导致的道德冲突由于凯恩的胜利更加尖锐。表面上看,凯恩是拯救了小镇的危机,实际上,他的英勇行为加深了小镇居民道德上的耻辱感。

《电话谋杀案》

1954年的《电话谋杀案》根据弗雷德里克·诺特(Frederick Knott)的舞台剧改编,电影并不被认为是希区柯克最好的作品,评论家总是倾向于那些更具心理分析和戏剧性的情节剧,但他们没有注意到,这部作品已被划归为经典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同时是希区柯克事业上的一个标志--他终于找到了他的最佳女主角:格蕾丝·凯利。希区柯克喜欢启用那些金发碧眼的漂亮女演员担任主角,在这部戏中格蕾丝·凯利比任何人都更胜任这个主角的位置,她的面部表情在影片中非常细腻丰富,喜怒哀乐呈现得惟妙惟肖。于是,希区柯克从多角度对她的面部进行了拍摄。凯利塑造的角色虽身处危险境地,意志却越来越坚强。在此之后,希区柯克一系列伟大的作品诞生了,比如《后窗》。

age=10" target="_blank" >

后窗

也许是出于对人类本能的认识,或者和美国50年代麦卡锡运动有关,希区柯克在《后窗》中采用了一种纯粹的窥视角度。影片一开始,杰夫和观众一起就被置于观众的位置,欣赏对面公寓中窗户中形形色色的剧情,而所有的窗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面镜子,增加了电影的视觉内容,映照出复杂的人生百态。这似乎印证了萨特那句经典名言——在接触是不可能的情况下,窥视欲就占据了上风。 《后窗》不仅仅是针对窥视欲的思考,还涉及了对爱情很深的理解。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露台上晒日光浴的姐妹,穿着裸露的女舞蹈家,寂寞的单身女人和音乐家,一对年轻恩爱的夫妻以及每天争吵的推销员夫妇,当然还有不断为结婚扯皮的杰夫和丽萨。这分明就是一部爱情婚姻三部曲:未婚的人孤寂幽幻,新婚的人欢乐甜蜜,经受长久婚姻折磨的人则兴味索然。并且,很显然,希区柯克对这一人类生活切片并没有心存乐观:在影片结尾丽萨在看到杰夫睡着后,把手中的小说扔掉,换了一本时装杂志,看来这对扯皮的一对儿问题是不能解决了。   这部把偷窥与谋杀进行饶有兴味地组合的影片是希区柯克后期作品的典范。平凡甚至乏味的生活背后的谋杀,带着些微阴暗面的幽默,精巧的故事设计,出人意料难以预测的结局,都深深打上了希区柯克作品的烙印。   在所有人无声尖叫的时候,在银幕背后,是希区柯克狡黠、得意而又胸有成竹的笑餍。“永远的惊悚大师”的杰出代表作一则“看电影”的寓言,一首直指阴暗人心的诗。

乡下姑娘

这是一部戏剧性浓厚、演技出色的文艺片,不过格调稍嫌沉闷了些,曾获得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两项金像奖。描述一名酗酒的名歌星在医生与妻子的帮助下重新振作起来,东山再起的故事。 大制片家大卫塞茨尼克本来为其明星妻子珍妮佛琼丝量身订造了这部好戏,打算让她一尝影后的滋味,不料开拍前珍妮佛琼丝宣布怀孕,只好阵前易角,凯丽平空得到了这 习题使她们内心产生极大的矛盾。而凑巧在现实生活中,平克劳斯贝和威廉霍顿也正在全力追求凯丽,闹得难解难分,也许凯丽已分不清银幕上下之别,所以演来特别感情投入。使她以二十六岁的年龄击倒了不少资深前辈,成为当时奥斯卡影史上最年轻的影后。

捉贼记

这是一部由希区考克执导,充满罗曼蒂克情调的喜剧片。镜头沿著绿草如茵的里维也纳(Riviera)拍摄,一路风光明媚、景色怡人,呈现出无比的宁静与祥和。本片是葛瑞丝.凯莉继「电话谋杀案」(Dial M For Murder)及「后窗」之后,连续第三次主演希区考克的影片,它同时也是希区考克在拍完一系列谋杀、悬疑、紧张的影片之后,有意改变风格,选择较为轻松的题材所拍摄完成的一部喜剧片,内容颇具罗曼蒂克的气氛,主轴也由谋杀 淡化为偷窃的行为。其所展现的手法有如一个淘气的小学生,布局天真而幽默,将凯莉如火般的性感及葛伦冷酷迷人的魅力一展无遗。本片虽迥异于希区考克惯有的充满紧 『捉贼记』与希区考克其他一系列的作品一般,如预期地创下极高的票房收入,其天然彩色的摄影技巧更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

丽塔·海华斯

真正让丽泰华丝崛起影坛的影片是霍华赫克斯导演的《天使之翼》(1939),此片由卡莱葛伦与珍亚瑟主演,丽泰在片中演一个到处留情的妻子,虽然只是第二女主角,都令人印象深刻。其后,她再回头主演了几部B级片。但在四十年代初期,一连串卖座影片的推出,逐渐把丽泰海华丝的知名度推向了高峰。这一批里程碑作品包括在《碧血黄沙》( 1941)中演一个令人迷惑的性感女子;在《黄金梦》 (You'll Never Get Rich 1941)与《桃花宫》()中与舞王弗雷亚斯坦搭档跳舞;在《封面女郎》(1944)与另一舞王金凯利搭档跳舞。这一系列的演出正对了丽泰海华丝的戏路。她在《生活杂志》刊登的照片供不应求,成为被派到海外作战的美国大兵最受欢迎的海报女郎,甚至在第一颗被扔到比基尼岛试验场上的原子弹上面都贴有丽泰的照片,其性感“威力”由此可见。

吉尔达

麦斯和露露为酒店之合夥人,一日露露之女同性恋爱人被人谋杀,弃尸荒野,露露决心为爱人报仇,并循线查出麦斯涉有重嫌。露露利用麦斯迷恋已逝之女演员丽塔,将吉妲打扮成丽塔,麦斯果真爱上吉妲,并慢慢走入露露之陷阱。后因事迹败露,麦斯便将吉妲交予谋杀事件之幕后黑手——斯巴克,供其拍摄变态影带并予以杀害,在千钧一发之际,露露率众人赶到,解救吉妲,将坏人绳之以法。 这部银幕女神丽泰海华丝的代表作,和入选第92名的【封面女郎】一样,来自相同的班底。身为蛇蝎美人的代表人物,丽泰海华丝饰演的吉尔达一角,在出场时,穿着低胸礼服,手里点根烟,唱的就是这首「Put the Blame on Mame」。用描述的很难说出这个场景,不过只要知道提姆罗宾斯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掩饰挖地洞所挂的那张海报,就是丽泰海华丝在【吉尔达】中的造型,就可以知道吉尔达在美国老ㄚ公心目中的性感地位,连现在许多人膜拜的玛丹娜,就在「Vogue」一曲中,直接点明了她想要当丽泰海华丝…不过吉尔达这个角色也害死了丽泰海华丝,因为这个角色的妖娆太过成功,以致于日后找她主演的电影都不脱吉尔达类型,后来酗酒抑郁而终。

海明威作品电影精选典藏集

作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海明威那一枪,不仅打飞了自己大半个天灵盖,而且把整个美国,甚至全世界都给打懵了。人们马上意识到,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骤然间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海明威一死,他们自己的一生也就黯然失色。人们痛不欲生,仿佛海明威“把我们的生命也给毁了。如今我也是个死人了”。

在这个总统死了都不会举国哀痛的国家,海明威何以能令全国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就凭他独特的作品,就凭他那硬汉精神!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他就是美国精神的化身。人们在为这种精神哭泣。 1961年7月2日清晨,海明威身穿睡裤,浴衣,进入地下室。他拿出了枪和一盒子弹,然后,到了门厅。他把两发子弹装进了那枝猎枪,慢慢张开嘴巴,把枪头塞进去,轻轻扣动了扳机……

时下人人都能接受的两个自杀原因是,海明威不堪忍受肉体上精神上的痛苦和创作力的衰竭。的确,海明威长期忽视甚至糟蹋自己的健康致使他肉体上精神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他受尽了消瘦症、皮肤病、酒精中毒、视力衰退、糖尿病、血色沉着病、肝炎、肾炎、高血压、精神疾病等等的折磨。他还赞同尼采的观点:“适时而死。死在幸福之峰巅者最光荣。”是的,他近期自传性作品《流动的圣餐》的创作陷入了困境,电疗致使记忆衰竭。他一生奉行的至理名言就是: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也许,是他担心自己被打败,而毁灭了自己。

  

《永别了,武器》

影片根据海明威的著名同名小说改编,此前1932年版的《永别了,武器》因美国严格的电影检查法——《海斯法典》之故(不允许在电影中出现未婚先孕之类的事情),编导被迫对原作做了重大修改,海明威因此做出了“犹如往啤酒杯里撒了泡尿”的著名评语。到1957年,经过二次大战冲击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新拍的《永别了,武器》中的男女主人公终于没有因怀孕问题而提前结婚。除此以外,当年因墨索里尼的干预而被迫取消的意大利军队的溃败场面,也于1957年顺利拍摄。 剧情讲述1917年初,一战期间,在意大利南方度假归来的弗雷德里克·亨利中尉回到前线战地救护队的所在地。外科大夫雷那蒂少校告诉弗雷德里克,附近新建了一座医院,但更重要的是,那里有一位漂亮的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第一次见面时,凯瑟琳就好奇地问弗雷德里克:他,一个美国人,为什么要参加意大利的军队?他们相爱后不久,弗雷德里克即在一次奥军发动的炮击中双腿受伤,至少要半年才能痊愈。照顾他的正是凯瑟琳,这对恋人度过了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凯瑟琳怀孕了,又惊又喜的弗雷德里克准备同她结婚,但却被发现隐情的医院院长赶出了医院。因为对战争的厌恶,弗雷德里克当了逃兵,他同凯瑟琳逃离了意大利。1918年,凯瑟琳因为难产死去,万念俱灰的弗雷德里克认为自己不会再爱上其他女人了。

《一个年轻人的冒险》

本片根据文豪海明威小说改编,由理查德·贝梅尔、保罗·纽曼等人主演,故事取自《尼克·亚当斯短篇故事集》。这在海明威的所有作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这本书明显地有海明威自传的性质,跟海明威其它作品中的主人公相比,尼克与海明威有着更多的相同经历。这些故事全都以尼克·亚当斯为主人公。在本书中,尼克·亚当斯经历了生活的磨难,慢慢地体验和认识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学会了接受自己及现实世界的不如意之处。他所经历的这种从天真走向成熟、从依附走向独立、从盲从走向自主、从关注自我走向关注社会以及从无知走向自我完善的过程就是其从儿童期走向成年期,成为一名成熟的社会成员的成长过程。著名的评论家杨·菲力浦曾说“典型的尼克·亚当斯故事就是成长故事,就是讲述主人公所经历的暴力、邪恶的事件,或至少讲述一件事情,在这一事件中孩子感到困惑、不快。”   影片讲述年轻而躁动尼克·亚当斯,是一个霸道的母亲和一个性格软弱但高尚的医生父亲的唯一儿子,尼克·亚当斯离开密歇根农村家庭开始了他出外闯荡越野之旅。他由于醉酒和邂逅一个前拳击手、一个滑稽剧表演家。之后,在纽约找到一份记者工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加入了意大利军队作为一名救护车司机。他与战友亲密无间并与一名护士浪漫相爱……

《乞力马扎罗的雪》

克斯公司制作的本片根据海明威原著改编而成,实为海明威一生情海沧桑的真实写照。小说带着强烈的“意识流”色彩,过去和现实,梦幻与真实,大量的心理描写,是作家对自己过去一段爱情的缅怀。电影由一代巨星格利高里·派克主演,   海明威的小说很多都被改编成了电影,这和他作品的风格有关,比如只描写行动和对话,没有过多的心理描写;常常将故事放在一个特殊的、具有视觉奇观效果的环境中,如神秘的非洲大陆、西班牙内战或狂欢节等等。   在电影技巧上,本片具有超前意味。在交织展现主人公回忆和现实不同时空的时候,没有像同时代作品通常那样,用十分明确而清楚的过度手段,比如叠化、淡入等光学技巧,或画外音的交代等,不同时空的交织有时会让观众分不清彼此,这也和原作“意识流”的特征相吻合。另外影片中的壮丽风景、色调影调的处理,都具有象征寓意。 影片讲述哈利(格利高里·派克饰)立志成为作家,叔叔毕尔鼓励其真正作家如同狩猎,要经历艰辛漫长的岁月,需要足够毅力,寻求真理以示人。哈利与辛西亚(苏珊·海沃德饰)结婚以后定居巴黎,辛渴望过安稳的日子,但是哈利却以作家要四处见闻,而不能够给辛以安定的生活,至辛怀孕也不敢告诉哈利,但是流产后的辛却遭到了哈利的责怪,只好黯然离去。哈利结识了一位上流社会的丽莎女伯爵,但却迷失了自我,过上了上流社会的日子。毕叔以迷语为遗产,希望哈利能重新找回自我,哈利却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哈利垂丧中找到一位与辛长相极为相似的女人海伦(希迪·嘉妮芙饰)为妻,再度入非洲寻找自我。海伦深知哈利并非真爱是她,但一如既往地爱着哈利。而哈利此时遭受重伤,但是他却重新找回自我,并接受了海伦的爱开始了新生活。

《太阳照常升起》

20世纪20年代是海明威的文学创作成就最丰富的十年,而在这十年中,就内容的丰富性与艺术风格的独创性来看,其文学成就最高的当推《太阳照常升起》。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该小说的批评文章和著作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对《太阳照常升起》的批评本身已经成为美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因此,追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学者对海明威青年时期创作的经典文本《太阳照常升起》的解读历史,本身就是一次让文本中无限丰富的意义之门渐次向我们打开来的美妙旅程。 本片是根据海明威原著小说改编而成的又一部正宗的文艺片,由亨利.金导演,泰隆·鲍华、艾娃·加德纳等人主演。剧情讲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有一名交游广泛的女士,和一名西班牙斗士之间产生了感情,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得不私奔。在路上他们又遇到了一名性无能的记者,在欧洲的大陆上他们三人展开了一段悲伤的旅程,也开始了他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感情。编导以多姿多彩的内容来阐述了一个自我认同的主题,成果颇佳。

《心灵深处》

根据二十世纪美国文豪海明威小说改编,影坛传奇人物约翰·加菲尔德领衔主演。讲述丹巴特勒(约翰·加菲尔德饰)因为赌马而引发的曲折经历和种种冲突…… 当人们提到海明威塑造的海明威式英雄时,约翰·加菲尔德无疑是最符合这一特质的形象,本片花絮部分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时长18分钟的特辑“同命运竞争:约翰·加菲尔德的心灵深处”,这段特辑介绍了本片的主演——传奇人物约翰·加菲尔德的演艺生涯。加菲尔德短暂的一生几乎都在与命运竞争,据说1949年10月,在《心灵深处》的拍摄期间,约翰·加菲尔德曾经突发了一次心脏病,电影因此停机了将近一个月。在他出院不久后,格利高里·派克在街上遇到了他,加菲尔德却对他说:“他们在胡扯,我根本没有心脏病,如果我死掉,也就不会死在医院里。”这就是他看待生活的方式。在本片公映一年后,加菲尔德身陷到一场政治闹剧之中,但他始终也没有妥协。仅仅一年后,年仅39岁的他心脏停止了跳动,结束了传奇般的一生。

王朔

1988:《顽主》(导演:米家山;原著《顽主》)

影片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围绕“三T”公司兴衰的荒诞故事,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景象,及人们的各种心态,包括各种病态人格、行为和种种不尽人意的现象,用调侃、玩耍的方式对此进行了嘲讽,表达了对旧秩序、旧道德观的反思、批判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影片将荒诞风格与纪实的艺术手法相融合,高度再现了各种生活图景,给人以亲切、朴实、可信之感,同时片中音乐、歌曲的处理与作品的气氛、格调也十分谐调,将现代生活中都市人特别是都市青年人的各种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1988:《轮回》(导演:黄建新;原著《浮出海面》) 1988:《大喘气》(导演:叶大鹰;原著《橡皮人》) 1988:《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导演:夏钢;原著《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1992:《青春无悔》(导演:周晓文;原著不详) 1993:《无人喝彩》(导演:夏钢;原著《无人喝彩》) 1993:《消失的女人》(导演:何群、刘宝林;原著不详) 1994:《永失我爱》(导演:冯小刚;原著《永失我爱》)

影片根据王朔小说《永失我爱》和《空中小姐》改编,是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首部电影作品。冯小刚是国内知名编剧和导演,多年以前因任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一炮而红,后又自编自导姜文主演的电视影集《北京人在纽约》。1994年,他干起了导演,与王朔合作了这部都市爱情片《永失我爱》,冯小刚在片中还兼做美工。

1995:《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原著《动物凶猛》)

本片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是著名演员姜文的导演处女作。作品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的困惑有着极为真实的描绘,使用了当时在中国较为新鲜的一些超现实手法,反映了那个年代青少年的暴力和朦胧的爱情。电影对原著中的某些残酷情节进行了修改,并增强了人物之间情感的描写,试图更为逼真的描画出青春和暴力的幼稚与无知,这种幼稚和无知恰好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更具有深意的是,影片通过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幼稚和无知反映出当时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处于一种无知和暴力的状态,用对青少年故事的描画,展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的混乱与成长。 1993年8月23日《阳光灿烂的日子》正式开拍,1994年1月22日完成了最后一个镜头的拍摄,1994年8月收到威尼斯电影节邀请,1995年8月21日距影片开机整两年,影片正式批准发行并在全国公映。这就是这部影片诞生过程中的关键时间,也记录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出生过程中的艰难与坚持。从某种角度来看,《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姜文的“成人仪式”,在这个仪式过后,彻底确立了姜文作为一个才情卓绝的导演的独特地位。1997年姜文将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过程整理出版,名为《一部电影的诞生》,其中记录了那些为电影疯狂的心情。 1996:《爸爸》(导演:王朔、冯小刚;原著《我是你爸爸》)

本片改编自王朔90年代早期的一部小说《我是你爸爸》。影片讲述了丧妻的男人马林生这个在机关里混日子的小职员,对一手拉扯大的儿子时而滥施暴力、时而摇尾乞怜,有时又满腔热情地和儿子称兄道弟,但最终父子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关系日趋紧张……  这部影片的原著《我是你爸爸》,应该是王朔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在当时也颇受赞誉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朔一贯将轻松调侃与沉重的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的风格,在嘻笑怒骂间将社会各色现状端上台面讽刺批判一番。小说中的主人公马林生是一个书店员工,而在影片中的身份被换成了工会主席,这与影片中对"官僚味"的冷幽默有很大关系。王朔并不客气地在马林生的身上刻画出在一个时代中鲜明的小职员形象,懦弱、空虚、骄傲、理想主义的典型形象。马林生在生活中一无是处,在单位或者社会上大都表现的唯唯喏喏,而一方面又想自己儿子面前保持住父权的地位,但同样显得力不从心。 2003:《我爱你》(导演:张元;原著《过把瘾就死》)

电影《我爱你》是根据王朔的小说《过把瘾就死》改编,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王毅和小桔之间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过把瘾》曾在当年创下了收视狂潮。此次执导《我爱你》的导演张元表示,会和电视剧《过把瘾》有很大不同,将在故事和人物的把握上注入自己新的想法。

2005:《看上去很美》(导演:张元;原著《看上去很美》) 2006: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导演:叶京;原著《玩儿的就是心跳》)

张元

从1990年的《妈妈》开始,《北京杂种》、《广场》(合导)、《儿子》、《东宫西宫》、《疯狂英语》到《回家过年》,张元已经导演了7部长片,此外还有《金星档案》、《钉子户》等短片,及十余部崔健的MTV。他是年轻一代电影导演中作品最多的一位。 如果你有机会看过他的全部影片,你会发现其主人公是患幽闭症的儿童、前卫艺术家、无业游民、精神分裂者、同性恋者、重刑犯人、变性人……。其实张元影片所关心的问题往往也是当时社会的热点,像摇滚乐人(《北京杂种》),同性恋(《东宫西宫》),李阳与疯狂英语(《疯狂英语》),和变性人(《金星档案》)。但张元尽力不在影片中表现他的态度,这一点越往后来越明显。这大概源于张元非常强调电影的纪录性质,他不想解释一个故事,不想有明确的目的性。他的《疯狂英语》,会使喜欢李阳的观众更喜欢李阳,不喜欢李阳的观众更不喜欢李阳。去年刚刚制作完成的《金星档案》也是如此。

妈妈

妈妈》是一个在平淡中见真情的感人故事。被丈夫抛弃的年轻母亲梁丹不得不独立抚养患有脑残疾的儿子冬冬。冬冬六岁时患癫痫性痉挛,导致大脑损伤。已经十三岁的儿子病情丝毫不见好转,但梁丹却执着地相信冬冬的病能治好,并试图用各种方法唤醒儿子对童年的记忆。她的努力使她陷入巨大的感情矛盾和生活压力之中,不仅给同事造成了麻烦,也给她的追求者和前夫造成了困扰。

1989年凭借电影学院刚刚毕业的血气之勇,张元自筹资金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妈妈》。张元大胆地采用黑白和彩色胶片并用的手段,并在虚构故事里穿插了记录片的影像,大大地增加了影片的纪实力度。《妈妈》是一个在平淡中见真情的感人故事。被丈夫抛弃的年轻母亲梁丹不得不独立抚养患有脑残疾的儿子冬冬。冬冬六岁时患癫痫性痉挛,导致大脑损伤。已经十三岁的儿子病情丝毫不见好转,但梁丹却执着地相信冬冬的病能治好,并试图用各种方法唤醒儿子对童年的记忆。她的努力使她陷入巨大的感情矛盾和生活压力之中,不仅给同事造成了麻烦,也给她的追求者和前夫造成了困扰。 张元第一部作品所表现出的对社会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注以及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引起了国际电影节的强烈关注,使当时只二十五岁的张元成为国际知名的中国青年导演。从1991年开始《妈妈》应邀参加了上百个国际电影节,1991年11月获得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评审委员会大奖和公众大奖;1992年1月《妈妈》获得瑞士国际电影节导演特别奖;1992年2月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评论奖;1992年9月获得英国爱丁堡电影节欧洲影评人菲普雷希奖。在国内,看过这部影片的人虽然不多,但它却于今年三月入选华语传媒大奖百部佳片之列……

北京杂种

用剧中人自己的话说,这部影片展现了一群“由着性子活的那种人,都是社会的异己分子。”他(她)们是摇滚乐手、画家、艺术院校的学生、混在北京的浪子。 摇滚乐手们(崔健、窦唯饰)为他们热爱的音乐而奔波,没钱买乐器,到处被赶着搬家,甚至住到建筑工地上;乐手之一的卡子四处寻找已怀孕的女友,自己沉泯于混乱的两性关系中,精神上承受着折磨;大庆的钱被骗,自己也欠了朋友的钱,到处追债和被追债。而他的朋友们也困顿窘迫,黄耶鲁被人瞧不起,酒后还让胖子(臧天朔饰)打了一顿,沮丧失落。 周明没什么可靠收入和正经事做,老婆还怀孕了;金玲面临毕业,想留在北京但困难重重。 另一位女性李钰是某摇滚乐手的妻子,过着没着没落的生活。 卡子终于找到了女友毛毛,毛毛没堕胎。 卡子在婴儿的啼哭声和崔健那铿锵有力的歌声的背景音乐下神情忧郁而振奋地大步走在人流中。  

过年回家

《过年回家》令导演张元获得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是中国内地导演首次获得最高导演奖项。该片是导演张元多年之后再次拍摄主流电影,影片将目光投向家庭冲突和情感矛盾,用一种近乎冷酷的手法描写了一个情感的弥合过程。该片风格质朴凝练,沉郁大气,既保持了张元一贯的“直接”,又充满了丰富细腻的情感。

绿茶

本片讲述了一个散发神秘清香的都市爱情故事。女硕士吴芳不停地相亲,每次和男人约会时,她都要点一杯绿茶,她相信一个叫朗朗的女孩说的话:从一杯茶预测一个人的爱情。 陈明亮觉得这都是女孩子的胡说八道,他对绿茶没有研究,但他自信对女人很有研究。他认为女人不外乎就两类:森林型和罗马型。在森林里,你看见有无数条路、无数种可能,所以在森林型女人面前,男人容易迷路;而在罗马型女人面前,男人容易迷失自己,因为 你永远不知道在另外的路上,正有多少人向着同一个目标进发。 吴芳和陈明亮,带着各自对爱情的理解,各自隐蔽的爱情经历,开始了新的爱情角逐。但陈明亮很快发现,在这场角逐后面,却有另一个人决定着他们的胜负,她就是神秘的朗朗。如果两个人的世界是一个茶杯,陈明亮和吴芳是杯底的茶叶,而朗朗就是冲茶的水。水决定了茶叶旋转的方向、交缠的方式和沉浮的节奏。

死烦赵薇~!

东宫西宫

北京某公园的夜晚,这里是同性恋幽会的场所。警察在一次突击夜查之后,阿兰,一位年轻的同性恋作家,被带到警察局接受了紧张而严肃的隔离审问。痛苦的回忆又使他回到了他那混乱的童年时代:被一个农工强奸,以及后来对他没完没了的性要求。经过这一夜的审查,这位问讯的警察陷入了爱恨交织的感情困境,从此展开了一个尴尬而又"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那个晚上 他似乎是有意地逮住了阿兰,而阿兰也似乎期待着被捕。事情过去很久后,阿兰寄给小史一本书,扉页上印着:"献给我的爱人"…… 在经历数次独立制片之后,张元更加清楚也更加勇敢的拍摄了这部同性恋电影《东宫西宫》。这部独立影片是中国第一部关注同性恋的电影。经过数年的地下电影拍摄,张元极度郁闷的拍摄了这部敏感而又具有争议性的影片。如同他以前所拍摄的影片一样,那时的张元总是敢于向着不同的敏感区域进行探索。这也让他成为当时重要的第六代或者说地下导演的代表。 原著是王小波的小说《东宫西宫》,张元先是应邀改编成话剧在欧洲上演,后来又和一位法国制片人合作拍摄了这部具有表现主义色彩的电影。北京同性恋者的语汇中,"东宫"、"西宫"指的是两的个著名的同性恋聚会场所--天安门东西两侧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内的公厕。但影片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同性恋问题上,而是让警察和同性恋之间的对话,又通过审问和坦白,较量和交流,逐渐深入到人物内心深处。影片演变为心理窥探和权力角逐,并具有暗喻的指向了受虐和权力的关系。影片根据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同名小说改编,编剧由王小波和张元共同完成。有人认为该影片是具有创造力的探索之作,也有人认为影片相比较原著小说颇为逊色。但该影片为张元当时的独立地下导演身份更为添加了些边缘色彩,同时也获得一些国际电影节的好评。影片中穿插着很多回忆和故事,如"女贼和衙役",这让影片更具有些神秘色彩和表现主义风格。但压抑和性别矛盾的冲突,以及控制和反控制的权力状态在人物关系之间转变,影片很好的表现了同性恋文化和权力控制。 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影片。经过这一夜的审查,这位问讯的警官陷入了爱恨交织的感情困境。这部电影的故事表述是概念化的,因此在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虐待和受虐,控制和反控制的人物关系一直在影片中出现。在经过窥视、厌恶、鄙视之后,那位警察也戏剧化的开始了与被审讯者的爱情。这种爱情从一开始就是非常态的,也注定了两者之间感情的非常态性:同性恋。

王小波 东宫西宫 黑铁时代 柔情似水

看长相就有才~长的太有才~~~~~张元

梅丽尔·斯特里普

梅丽尔·斯特里普被视为简·方达以来最有才华的女明星。

1977年出演的第一部影片《朱莉娅》就让她名声大作。在这以后的一年,好运接踵而至,由于斯特里普在影片《猎鹿人》中的精彩表演,她获得了生平第一次奥斯卡奖提名。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斯特里普事业上的黄金时期,人们都不会忘记她在《克莱默夫妇》中扮演的那个与丈夫离婚的妻子,以及她在《苏菲的选择》中饰演的那个在纳粹集中营里受苦的波兰母亲,正是这两个特别的女性角色为斯特里普赢得了两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获奖以后的斯特里普没有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她紧接着拍摄的《丝克伍事件》《谁可相依》《走出非洲》《紫苑草》和《黑暗中的哭泣》等影片更奠定了她在世界影坛的地位。 90年代以后,随着一批新星、新秀的成长,斯特里普的片约因为年龄的影响关系而逐渐减少,但她主演的影片仍然是质量和票房的保证,例如《灵魂庄园》、《狂野之河》、《廊桥遗梦》、《马文的房间》、《在卢纳萨跳舞》、《亲情无价》和《弦动我心》等,这些影片向观众证明了她扎实的演技是依然是无人能及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斯特里普在2002年出演的《时时刻刻》《改编剧本》呈现出明显的后现代主义色彩,2004年与阿尔帕西诺 联手出演的迷你电视剧集《天使在美国》,包揽当年艾美各大奖项。2006年时尚轻喜剧《穿普拉达的女王》以夏季档黑马姿态出现,创造斯特里普个人电影生涯的票房新高。而即将上映的改编自同名舞台剧的电影《妈妈咪呀》也必将掀起一股歌舞热潮。 从影三十载,斯特里普14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其中11次最佳女主角提名,3次最佳女配角提名),是电影史上获得该奖提名最多的演员,两度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奖和最佳女主角奖。除此之外,斯特里普于1998年获得好莱坞星光大道之星的荣誉,并被授予2003年法国凯撒电影荣誉奖以及2004年美国电影协会(AFI)终身成就奖。  回首纵观,斯特里普塑造的角色就如同一本20世纪女性的百科全书,凝结了上个世纪所有女人隐约错综的痛苦欢乐、爱恨情仇、生离死别:追求独立与自我价值的乔安娜纠缠在丈夫和儿子之间不知所措(《克莱默夫妇》);神秘执着向往自由的莎拉不期然爱情千回百转(《法国中尉女人》);女儿惨死集中营痕刻苏菲终生难以解脱的罪疚感(《苏菲的选择》);翱翔于非洲大地上的卡伦坚定热情自由奔放(《走出非洲》);隐忍的弗朗西斯卡看着情人离去一言不发(《廊桥遗梦》);外表干练的佳斯帕里内心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脆弱(《弦动我心》);高傲冷酷时髦耀眼的米兰达沉淀着低调但深刻的忧伤(《穿普拉达的女王》)……30年的电影生涯,一部部精彩作品,演技足已撑起一个世界。然而她本人却依然如一张白纸,像她的肤色一样纯粹,几十年如一日,淡妆素服,在公开场合牵着丈夫女儿的手,在俊男美女翻云覆雨,折腾不休的红地毯上,带着原来清纯现在已经微微慈祥的笑容。 这无疑是好莱坞的一个另类传奇,作为明星,她单调得让人乏味,先是送走了病入膏肓的初恋情人,然后下嫁雕塑家,未成名先成家,30年的平凡婚姻从没有传出过人们习以为常的绯闻;作为演员,她却又辉煌得让人嫉恨,14次奥斯卡提名,2樽小金人,嘎纳影后,柏林影后,21次金球提名,6次获奖,3次艾美提名,2次获奖......无数的奖项与赞誉,为后继者树起一座难以逾越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屏障”。

猎鹿人

《猎鹿人》是美国第一部反映越战的重要电影。1978年上映时,越战似乎还是美国人不愿触及的伤口,残酷的事实竟然让一些人难以忍受。在电影中,北越士兵被描绘成嗜血的怪兽,残忍折磨着捕获的美国战俘,强迫他们进行“俄罗斯轮盘”游戏。“俄罗斯轮盘”半是虚构,半是真实,因为没有证据显示北越在美国战俘中纵容这种暴行,但这个令人厌恶的游戏恰恰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战争带来的恐惧和人性扭曲。捕猎的却被猎杀,猎杀的丧失人性,每一次赌博似乎都是一个残酷的隐喻,把战争的无意义和破坏本性赤裸裸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禁锢了我们的呼吸。  影片的导演迈克尔·西米诺,可称是一位天才人物。他一生中最出名的影片,就是这部《猎鹿人》,之后,他所参与导演的影片,都以失败告终,他花了3600万美元制作的西部片《天门》,甚至几乎使联合艺术公司破产。他的名字被当作“流星般出现,留下一部天才影片,然后很快陨落”的奇才而纪念。猎鹿人》拍摄于1977年,它荣获了197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与最佳音响六项奥斯卡奖及纽约影评家协会的作品奖与男配角演员奖、洛杉矶影评家协会的导演"金球"奖,以及全美影评家协会女配角演员奖。

克莱默夫妇

本片反映出七十年代美国出现的单亲家庭以及由此引起的种种问题,题材严肃但处理不失幽默笔触,演员表演非常到位,极其自然。耶鲁戏剧高材生斯特里普亲自改写了法庭戏的台词,使得霍夫曼极为不满,认为她抢风头。 影片反映了美国社会中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家庭婚姻问题。个人的理想、事业与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夫妇冲突和家庭离异的悲剧。这在当时的美国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同时影片还涉及到了西方社会中的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妇女解放问题。在影片的深层含义上,导演对男女两性的关系如何调整、如何实现以及妇女应如何保卫自己的独立个性和追求生活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这也是影片的意义之所在。 同时,《克莱默夫妇》一片在艺术性上也有着很高的成就。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表现真情、以情动人。影片紧紧扣住人物的情感关系、情感线索,以人物间的亲情来打动观众。影片几乎完全由演员的脸庞,强烈的感情和冬日的风景所组成,使观众深深地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气氛之中。 达斯汀·霍夫曼和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两位天才巨星在片中的杰出表现也是影片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在这部影片中,没有什么激烈的动作表现吸引观众的注意,全靠演员质朴无华和亲切自然的表演来塑造和表现人物。在霍夫曼的拍片期间,他正面对着与片中主角泰德同样的婚姻问题和家庭问题,切身的感受和出色的演艺天赋使他把人物演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而导演也鼓励演员大胆地自由发挥。影片中乔安娜在法庭上的自白就是梅丽尔·斯特里普放弃剧中原有台词,根据故事情节和自己的感受而即兴创作的。导演的大胆放手和演员的积极配合,使影片达到了真实动人的艺术效果,也为他们各自带来了好莱坞的最高荣誉。

法国中尉的女人

这部经典的影片除了它的“片中片”的叙事技巧之外,斯特里普一袭黑衣从白浪激飞的海堤上回头的镜头成为电影史的经典,令人激魂荡魄,历久难忘。 在一九八二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在美国电影《金色池塘》和英国电影《火战车》的夹杀下,同样卓越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被牺牲了。

苏菲的选择

影片描述的是一位在二次大战期间遭纳粹迫害的波兰女子苏菲。在战争结束后,她和男友纳森移民美国纽约的贫民区,在那结识了同楼的年轻美国作家斯庭哥。苏菲和纳森经常吵架,最初这种情况常令斯廷哥感到不安,后来彼此之间成了好友。 我不得不为影片的女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演技感到惊叹!她以其丰富的面部表情和眼神,把苏菲的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栩栩如生。她若有所思的苦笑,手指神经地插人发间,说话中的突然停顿,欲言又止...等等,演得层次分明,质朴自然。杰出的表演使她获得1982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演金像奖。

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是一部表现得而复失-丧失了像田园诗一般美好、质朴生活的影片。它是以追溯往事的倒叙手法开始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女主人公艾萨克.丹森已届垂暮之年,且已成为小说家,但她在丹麦故居终日缅怀往昔在东非肯尼亚度过的十几个春秋。当画面上出现她已故的情人芬奇.哈顿持枪行猎的身影时,艾萨克以低沉的声音述说过去。 《走出非洲》是一部最不平常的爱情故事,它优雅,抒情,复杂,说出了一个关于爱和占有的故事。最终,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一部关于失去的电影。

马文的房间

影片的精华是两姐妹之间的对手戏。由于改编自话剧,因此对白显得特别多。两位实力派巨匠配合默契,使得原本略嫌冗长的台词精彩纷呈。影片的主题:姐姐为了父亲而放弃自己的生活,值得吗?把这个故事理解成好姐姐、坏妹妹实属简单化,因为妹妹的做法合乎社会的常规,只是姐姐的行为超越了道德的恒温,进入神圣的超我境界。

廊桥遗梦

从国人的视角来审视,本片给了我两个很重要的感觉。 首先,自由并不意味着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摒弃和背离。人如果放弃了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那么,所谓的自由也就成了海市蜃楼般的虚无缥缈。本片摄与1995年,《美国美人》慑于1999年。在经历了性解放、叛逆、自由、工业化高速增长后的美国,人们对社会伦理的认知和导向又是怎样的呢?影片中出现过嬉皮士这个词,以此可以大概推断导演在拍摄影片时所定为的社会背景。其民风之守旧可见一斑。原来,这个自由的国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自由”。。。  二、本片中的两个孩子都在经历家庭中的感情危机,在看过母亲的故事后,他们从新正视自己对于家庭的责任。母亲、孩子、两代人,先辈教育了后人,该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就如我们今天的社会,在爱情、婚姻沦陷的时代,我们又将何去何从?因为影片是基于原作的基础,不能把这种旋律和呼唤简单的归功于导演和编剧。但,eastwood对于细节和人物心态的刻画,可谓传神。她,抓着车门的手把,攥的那么紧,缓缓的旋动、旋动。或许,对于生活中的激情,我们永远付出的只是一种心态,而非行动。 age=4" target="_blank" >

梅丽尔·斯特里普与“老牛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完美演绎~

穿普拉达的女王

斯特里普饰演的是一个女强人,在时尚杂志社任主编。在片中个性非常强硬的她对Ann饰演的女助手百般折磨、刁难,自己却享受着荣华富贵的生活。相信其一流的演技一定会给观众带来超凡的享受。~~~宝刀不老  

凯瑟琳·赫本

1934 获奖 最佳女主角 Morning Glory 清晨的荣誉

  1936 提名 最佳女主角 Alice Adams 寂寞芳心

  1941 提名 最佳女主角 The Philadelphia Story 费城故事

  1943 提名 最佳女主角 Woman of the Year 小姑独处

  1952 提名 最佳女主角 The African Queen 非洲皇后号

  1956 提名 最佳女主角 Summertime 艳阳天

  1957 提名 最佳女主角 The Rainmaker 雨缘

  1960 提名 最佳女主角 Suddenly, Last Summer 夏日痴魂

  1963 提名 最佳女主角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长夜漫漫路迢迢

  1968 获奖 最佳女主角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猜猜谁来赴晚宴

  1969 获奖 最佳女主角 The Lion in Winter 冬狮

  1982 获奖 最佳女主角 On Golden Pond 金色池塘

  凯瑟琳·赫本的4度影后以及而12次影后提名(不含最佳女配角)均为奥斯卡的最高纪录 凯瑟琳·赫本在1969年与主演《妙女郎》(Funny Girl)的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 )同获奥斯卡影后

2003年美国当地时间6月29日下午2时50分,曾4度勇夺奥斯卡影后的好莱坞资深女星凯瑟琳·赫本在自己家中去世,享年96岁。凯瑟琳·赫本在约60年的演艺生涯中,赢得了“影坛第一夫人”(The First Lady of Cinema)的美誉,四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纪录迄今仍无人打破。美国戏剧和制片商联盟的发言人表示,为了纪念赫本,美国当地时间7月1日晚8时,百老汇大街上不亮灯。

简·方达

1964年,简·方达前往欧洲寻求发展,被法国导演罗杰·瓦迪姆(Roger Vadim)相中,并在法国当地演出了数部电影,其中包括1964年的《轮舞》(Circle of Love)和1968年的《太空英雌》(Barbarella)。60年代晚期,尽管简·方达热衷于“反越战运动”,但她并没有放弃她热爱的表演事业,并因为1969年主演的《孤注一掷》(They Shoot Horses, Don't They?)、1971年主演的《陋巷芳草》(Klute)、1977年主演的《茱莉亚》(Julia)、1978年主演的《返乡》(Coming Home)和1986年主演的《枕边谋杀案》(The Morning After)影片而5次获得奥斯卡奖提名,其中为她赢得了两项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1981年,她与父亲共同制作的唯一一部影片《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帮助父亲完成了嬴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心愿。

1992年,简·方达退出影坛;1995年被英国《帝国》杂志评为“电影史上最性感的影星”之一,排名第21位;1997年被《帝国》杂志评为“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影星”之一,排名第83位。此外,她还是法国60至80年代最漂亮的女星。

金色池塘

本片根据话剧改编,是简·方达买下电影权并送给她父亲的礼物。影片以人情味方式探讨老年及代沟问题,片中风景美丽,表演炉火纯青。导演手法虽有滥情之处,但仍能打动人。本片荣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三项和金球奖多项大奖,使凯瑟琳·赫本成为影史上唯一的四届金像奖影后,亨利·方达临终前得到他早该获得的奥斯卡奖。

影片以舒缓的方式探讨了老年人当面对死亡和衰老时的心理危机。展现了人生的真意和真情。浓浓的亲情,淡淡的愁绪,丝丝的哀怨,再加上唯美精致的画面,沁人心脾的动听音乐,导演始终牢牢的抓住观众的视线和情绪,渐渐透入心间给观众带来无尽的思考和回味。影片情节的展开始终是在优美如画的金色池塘美景渐渐呈现,美丽的池塘在不同的场景中展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姿态,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况味和人生感悟。浅绿的水草,幽蓝的天空,浮游在碧波上的潜鸟,两位白发老人依偎着泛舟水上,此情此景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的人生画卷。这不正是我们向往的美丽人生吗?可在渐渐衰老的诺曼的心中却充满了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慌,充满了对人生将要走到尽头的失落和无助。老牌戏骨亨利·方达用他那以趋化境的精湛演技将这位老顽固演绎得入木三分而不露痕迹。而凯瑟琳·赫本则用她独有的略带夸张的表演将一位对生命充满了热爱,对自己家人充满了热情和热力的老太太表现得让人信服。

谢晋

如果把二十世纪分成前后两半,要举出后半个五十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些中国文化人,那么,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晋。

女篮五号  《女篮五号》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著名导演谢晋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显露其导演才华,成为人们关注的导演界新秀。 影片描写了一对恋人、同时也是篮球员的故事:他们曾经倾心相爱,因为环境的阻挠,被人拆散,各奔天涯。直到十八年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一对恋人之间久经压抑的感情,才得以重生。它把这对恋人的经历和悲欢离合与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结合在一起,不但题材新颖,角度也有独到之处,已经显露出后来谢晋电影中一贯的“个人命运和大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特点。 在艺术上,影片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充沛的青春的气息。在主要演员中,除刘琼、秦怡是有丰富经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外,其他多是新人。片中饰演“女篮五号”的曹其纬及其余队员都是生活中的运动员,是第一次在水银灯下演习。她们素朴而真实的表演,使影片增添了清新的色彩。影片的拍摄手法清新,镜头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影片的镜头语言也以简洁细腻体现出谢晋的追求。如对解放前田振华所住的运动员宿舍的环境描写,低矮、狭窄的阁楼和阴暗破败的楼梯的刻画十分细腻,而这一简陋的环境中摆放的林洁送来的兰花形成鲜明对比,渲染出主人公之间纯洁的爱情。又如林洁投篮未中,场外的田振华向她做了一个手势,林洁点头会意,切入投篮得分。没有一句对话,只有几个简洁的动作,就把他们两的特殊关系和感情基础都交待清楚了。

红色娘子军

影片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围绕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用写实的手法突出反映了旧社会妇女在反抗和斗争中成长的典型事例。影片很好的把握了女主人公吴琼花勇敢倔强、深沉善良的性格,塑造了红军干部洪常青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具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该片获第一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男配角奖;1964年第三届亚非电影节“万隆奖”;1995年“中国电影世纪奖”。

祝希娟.....吴琼花

王心刚.....洪常青

天云山传奇

影片是著名导演谢晋第一次以“反右”扩大化为题材,将那段历史真实而概括的再现于银幕。影片大胆、深刻地揭示出正直的人们被错误地划为右派这一时代悲剧,更通过这个故事,从政治、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历史教训,探讨悲剧产生的根源。影片着重刻画罗群和围绕他的几个女性的不同性格,将人物的个性、情感变化与政治风云、社会矛盾、历史发展融合在一起,突出了影片主题。该片获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文化部1980年优秀影片奖,1982年香港第一届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天云山传奇》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第一部对“反右”扩大化以后的整个历史过程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文艺作品。它大胆地触及长期的政治运动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的伤害,真实再现了各具特质的个体生命被抛进政治漩涡后的坎坷命运,缓解了长期浇铸在人们心中的块垒,成为文坛回春年代“反思文学”的代表作。罗群的清醒和执著、冯晴岚的纯真和善良、宋薇的动摇和醒悟、吴遥的冷漠和自大,都很容易激发我爱憎分明的情感。而它强烈的悲剧效果、新颖的艺术手法、曲折的故事情节、优美的电影画面也都——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牧马人

影片以严峻、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多年的命运,从扭曲的时代中挖掘出美,从普通人身上迸射出真与善的光辉。凝聚在主人公命运中的伤痕与甜蜜,痛苦与欢乐,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劳动者质朴、纯真的、感情与雄浑壮美的草原生活图景相交融,抒发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 影片对李秀芝和郭 子两个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鲜明、生动的个性相统一的特点,因面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影片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抓住了“笑中含泪”的特点,让人们在酸甜苦辣之中去深思和回味。在细节表现、影调和色彩的把握、音乐和配合等方面也都努力追求新意,深化了主题。

:《牧马人》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这又是一部有着特殊时代背景的作品:1980年,老华侨许景由回国,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儿子许灵均。许景由为30年未尽父责深感内疚,他决心把儿子带回美国,继承遗产,但许灵均舍不得妻子秀芝和儿子清清。1957年,许灵均被打成“右派”,来到西北牧场劳动改造,牧区人民关心使他坚强的生活了下来,获得了勇气和力量。“文革”时,从四川逃荒而来的农村姑娘李秀芝与许灵均相识,两个人建立起一个贫穷但却幸福的小家。“四人帮”粉碎后,许灵均得到平反,走上讲台,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牧场的后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民歌在许灵均的心中回响,他想起信赖和理解他的妻子,确定自己不能离开祖国。许景由不再勉强儿子,并嘱托儿子在大陆为他买块墓地,在他死后葬在祖国。许灵均送走了父亲,又重新回到那片撒下汗水的土地,回到亲友和妻子身边。

影片评价:《牧马人》完成的那个年代,出国热刚刚兴起,国内资源匮乏、刚从走出高压政治环境的人被国外的优越环境诱惑,虽然不能说出国就是对祖国的背叛,《牧马人》仍希望让人们不要忘记贫穷但是“根”所在的祖国。因为又一次出现了右派的身影,《牧马人》的开拍并不顺利,几经波折后终于电影局拍板同意,但谢晋当时仍对当时浓厚的政治敏感气氛感到不满。事实证明,对这部电影的政治担忧是多余的,影片上映后赢得了极高的赞赏,并在83年拿到了百花奖最佳影片和最佳男配角。

高山下的花环

影片介绍:高干子弟赵蒙生,怀着曲线调动的目的到九连任指导员。他对连队的工作不安心也不称职。连长梁三喜主动放探亲假,热情,耐心地帮助他。中越边境形势日趋紧张,战士们积极准备投入战斗,而赵蒙生却在通过其母加速活动调回大城市。部队即将奔赴场,而赵蒙生却接到了调令。全连指导员愤怒地阻止了赵蒙生临阵脱逃的可耻行为。在激烈的战斗中,一个个战友为国捐驱,梁三喜为掩护赵蒙生而牺牲;“小北京”因臭弹未发而身亡。

影片评价:《高山下的花环》反映出20世纪70到80年代的社会现实,将军队与社会有机联系起来,赞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影片的群像创作非常成功,人物既有英雄气概又具普通百姓的特点,个性鲜明,有血有肉。

芙蓉镇

影片介绍:60年代初,湘西芙蓉镇上勤劳美丽的少妇胡玉音,同丈夫黎桂桂摆了个米豆腐摊子。虽是小本经营,但和气生财,生意兴隆。由此与国营饮食店经理李国香结了仇。胡玉音夫妇以劳动所得盖起一幢新瓦房,更是引人注目 。“四清”运动开始后,李国香任工作组长。胡玉音家被划成新富农,新屋也被查封。曾帮助过他们的粮站主任谷燕山、党支部书记黎满庚均受牵 连而遭审查,懒汉王秋赦则成了运动 的依靠对象。桂桂被逼自杀后,胡玉音成了富农寡婆,到处受欺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王秋赦当上了支部书记,李国香被赶下台。胡玉音每天和右派分子秦书田一起扫大街,秦书田给她以真诚的关怀和帮助,两人逐渐产生感情,并不顾一切地相爱了 。此时李国香的问题忽然得到解决,她身兼数职,威风显赫。胡玉音怀孕后,秦书田请求王秋赦批准他们登记结婚,不料因此大祸临头,秦书田被判十年徒刑,胡玉音被判三年徒刑, 因怀孕在身,监外执行。 她忍受屈辱,挣扎求生。分娩时无人照顾,多亏谷燕山拦住一辆军车,将她送进解放军医院,才救了母子性命。动乱的年代终于结束。秦书田和胡玉音得到 彻底平反,他们开办了胡记米豆腐店 ,直起腰杆开始了新生活。李国香又高升了,王秋赦则疯疯癫癫地敲着破锣,嘶哑无力地喊着:“运动了!… …”

影片评价:这部电影被视作谢晋的“巅峰之作”,也可视作他的集大成之作。谢晋过去的作品不断地对时代进行反思,《天云山传奇》和《牧马人》等作品的社会效应也是空前的。在创作《芙蓉镇》时,谢晋提出过“巨片意识”,这跟现在所谓的“华语大片”有着截然的定位:巨片不但要拍出气势,还有要深邃的立意和态度。《芙蓉镇》是在《天云山传奇》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度反思,当时开拍自然也是遭遇了不少障碍。

当年陈冲因主演谢晋执导的《青春》,在银幕上初绽光芒,谢晋是她的启蒙老师。陈冲曾开玩笑地说:“您的眼光太准了,当年不是您的信任,哪有我今天的演艺事业。不过我的两个女儿也极富演员天赋,明天我把她们带到您家给您看看,是不是能像我当年那样走红。有一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影后就是个5岁的小姑娘,如果您能栽培一下我的女儿,也许她们也能成明星。”

内地著名导演谢晋可说是一路看着陈冲成长,“演技好,人品也好”,谢晋对陈冲赞不绝口。在他看来,陈冲从十四五岁开始拍电影,一直坚持到现在真的很不容易,谢晋盛赞她不单是好演员,还是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

 

一路走好~

谢晋的一生跌宕起伏,而生活赋予他的磨难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则是对人性深刻的挖掘和反思。谢晋是现实主义电影的集大成者,被归为“第三代”。其自成系列的影片几乎成为相当长一个历史阶段中国电影不可逾越的经典,虽然在整个中国电影史的代际序列上,但实际上他完成了对代际的超越,谢晋从影50年来的二十多部作品几近一本五十年代以来社会起落的大事记。爱电影到“痴迷”程度的谢晋曾表示:“希望生命结束在摄影机旁”,如今,我们集体缅怀。

王家卫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的华语电影圈为世界影坛贡献了众多出色的作品与导演,而王家卫无疑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电影作者之一。他迄今为止的六部作品已经凭借着其极端风格化的视觉影像、富有后现代意味的表述方式和对都市人群精神气质的敏锐把握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独特的“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王家卫电影的“抽象真实”还表现在他偶然性片断式的叙事结构和对流行符码的拼贴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卫的作品而感动的话,那绝不是由于整体世界的印象所引发的,而是因为细节、片断以及絮语化的主观独白所唤起的气氛能让你产生心领神会的共鸣使然。气氛存在于片断中,或夹杂在片断与片断间的留白里,这很像是后现代美学对宏大叙事的摒弃和对细碎印象的偏好。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你可以发现大量流行文化的符号,诸如流行音乐、商标、卡通玩具等等,包括他非常喜欢使用的人物如警察、杀手、阿飞等其实都是一种都市边缘的亚文化符号,这种由都市提供的消费符码经过王家卫的拼贴变得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现代社会由具体实像蜕变成的符号化感性,这也使得他的电影极端敏锐,新鲜而发人深省。 旺角卡门1987

本片是王家卫的导演处女作。王家卫把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和传统的香港黑社会动作片结合起来,用MTV式的抽象视觉和诗意的浪漫感觉带入到这部影片,从而表现出一种与其他动作片不同的另类风格。人物之间的侠义情感和柔美爱情处理的飘逸而不凝滞,在破碎的故事情节和凌乱的色彩影像之间更加感觉化的处理。这种感性式的电影表现突破了以往香港黑社会动作影片的模式化缺陷,让人具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商业元素中增加的艺术化感觉,成为当年诸多动作片中颇具创意的新式动作电影。《旺角卡门》同时也把王家卫以后的电影神秘感和影像美感都充分展示出来,他让这部影片从一种极端世俗化和模式化的香港电影脱俗而出,从而获得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十几项提名。这部影片当时也让人看到了作为偶像的明星所具有的另外一种演技魅力。王家卫发掘出几位偶像明星身上的独特而神秘的感觉。  这是王家卫自编自导的第一部影片,为了搞好这部创作,王家卫曾与黑社会一些人交朋友,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后编导此片。影片取材虽通俗,但故事本身的“反寓意”使影片最终并不通俗,反有特殊的真切感。对这类人物,导演并未按一般的江湖片模式把他们塑造成黑白分明的人,而是当成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缺点的人来塑造,这使得影片颇具时代感,烘托出了青春的浪漫与激情。影片减少了一般港片惯有的陈旧套路,从趣味和内涵来讲都不错。

阿飞正传1993

此片描述了一伙孤傲、叛逆青年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浓浓的怀旧氛围。六名主角在几段纠缠不清的男女情爱中你追我赶,各自承受着命运的捉弄。影片拍摄是杜可风,他采用了前卫和超现实的拍摄手法,展现了他们各具色彩的形象特征,真实再现了香港普通青年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状况。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既渴望找到自身价值和位置所在,又苦于挣扎,徘徊在失意的酸涩中。 本片拍摄于1991年,可以说是王家卫一举登上文艺片顶峰的代表之作,张国荣在此片中的演技也再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香港当时的众位顶级明星的加盟造就了影片的豪华演出阵容,也一举获得了当年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与最佳美术五项大奖,风光无限。  尽管影片的叙述方式不很花哨,王家卫惯用的画外音内心独白的手法已经出现,他通常关注的问题也都被涉及:无根的命运、情感疏离、孤独感、忘却、拒绝以及对被拒绝的恐惧。杜可风的摄影风格还比较单一,但也初具特色:多室内景、夜景,用冷、暗的照明。梁朝伟在最后一个镜头以赌徒形象现身梳头以结束全片,在当年曾引起极大的争论。

东邪西毒1994

《东邪西毒》成功的开辟了香港新武侠电影。这一点似乎在当时并没有被意识到。《东邪西毒》张扬的个性把人物塑造的极为到位,巧妙而颇具黑色幽默的情节把传统意义的武侠电影进行了颠覆。正如王家卫所言:我不创造,更多的是在颠覆。这部影片很好的说明了以往香港武侠电影的弊端,把那种超越的人性回归到普通人的身上,让武侠电影中的人物具有了个性和灵魂。这是一部极具人性色彩的电影,错落的人物和故事相互交错发展,优美的摄影展示出一个虚构的想象世界。张扬的个性表演与优美的摄影,是影片的突出之处。影片中各位明星的表演极具特性,塑造了诸多虚构的武侠世界的非凡造型人物。王家卫善于挖掘出他的演员的潜在才华,让他们对人物演绎的非常富有个性。这部影片虽然塑造了一个幻想时空的故事和环境,但也有些巧妙的暗示了这个虚构世界的荒诞和可笑。这部影片也是对传统香港武侠电影的一种曲折嘲弄,亦间接表现了王家卫对香港电影的一种批判和认识。

英文题为“时间的灰烬”,说明这是彻头彻尾的关于时间的故事。名义上它是东邪西毒北丐的“史前史”,但既不从《射雕英雄前传》改编,更不象常规的武侠电影。这出纯粹杜撰的“射雕英雄前传之前传”,是正史的二重回溯。

重庆森林1995

重庆森林”不在重庆拍摄,也不是去讲述一个森林。重庆森林隐射的是一座宾馆,就是王家卫最初移民香港时的寓所──重庆宾馆。另有影迷认为,这部片子在香港一个叫做重庆大厦的地方拍摄了一些场景,其中所谓的“森林”跟我们常说的“钢铁森林”其实是一个意思。电影人贾陈则认为受众的观影时,其实不必太在意影片中一切符号化的东西,王家卫这种“酷儿理论”下的新生代电影,就是创作者个人心中隐隐的感觉,拥有不可言说的韵味,就让我们兴奋的看完该片,细细体味“重庆森林”四个字带给我们的冲动吧! 第一个故事:失恋无聊的警察223爱上了戴金色假发的女杀手。神秘金发女子利用几个印度人运毒,印度人欺骗了她。她杀了这班印度人后逃走,在酒吧遇上了失恋便衣警探223。金发女子在重庆大厦疲倦睡着了,223守护她一夜在清晨离开。警察223每次失恋都要去跑步,正在雨中的准备离开时,CALL机收到金发女子的生日祝福。  第二个故事:在速食店打工的女孩暗恋着每晚来买宵夜的警察663。警察663每天在"午夜特快"快餐店为女友买厨师沙拉,后来为她买炸鱼排换口味。女友却提出她也要换口味了。速食店女孩拆了警察女友留在快餐店留下的信,拿到了警察家的钥匙,以后就经常偷偷过去他家中打扫装修,好像梦游一样。一日,被警察663撞见。当晚,663约她在California酒吧见面。女孩却去了真的加州,留给他一封信。663始终不知道信中约会的地点。一年后,女孩回来了,回到表哥的快餐店,663已经是这家店的老板了。女孩一身空姐制服,给663写了一张新的“登机证”。

堕落天使1996

王家卫模仿他自己的《重庆森林》,拍成了另一部新感觉派的都市传奇电影,故事由两组人物互相交错的行为组成,杀手黎明发现他渐渐爱上了帮他安排暗杀生意的李嘉欣,但他却又巧遇旧爱莫文蔚;金城武是个专门偷用别人生财工具的哑吧,有事没事就强迫他人洗头或是吃冰淇淋,要不然就跟着素昧平生的杨采妮到处寻人,或是拿来着V8录影机跟父亲拍纪录片。全片内容并无固定逻辑可言,一切凭感觉出发。最大特色是杜可风采用大量超广镜头拍摄,使剧中人物呈现了若即若离、咫尺天涯的关系。美指张叔平兼任剪接,也弄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风格。

春光乍泄1997

《春光乍泄》绝对是王家卫技术上最为出色的一部作品,所有玩了技术的地方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那些招牌的摇镜头、慢镜第一次跟电影本身贴的那么紧,完全是跟着人物的情绪去展示王家卫自己的电影语言。每一个镜头都似有所指,每一个镜头都似乎在说着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心事;那些光影里的温暖和黯然可以一路穿过面前的映画,直入你的心里。 《春光乍泄》是王家卫思考1997年香港回归的一部电影。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同性恋人在阿根廷客居他乡的经历,虽然分分合合,但又随时重新开始,只有当分开后才了解到对方的可贵,然而回归却是那么怅然若失。那些光影里的温暖和黯然渐渐消失在瀑布下徘徊的身影里,在阿根廷、在台北、在香港,一种无法摆脱的关系始终存在。王家卫在谈到这部影片人物时说:"想离开香港,来到世界另一头的阿根廷逃避现实,却发现越想逃避,现实越发如影随形的跟着自己,无论到哪儿,香港都存在"。人物经历感情的分合,从阿根廷途径台北回到香港。也许回归前很寂寞,但回归后却也一样无法排遣寂寞。

花样年华2000

导演王家卫一向以香港影坛的怪才著称,片目不多却部部堪称经典。这部《花样年华》应该来说是他最具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故事没有太多华丽的成分,仅仅塑造了两外婚外恋的结果而已,但整部电影的视听元素几乎都是呈现出风格化意识和唯美主义的色彩。特别是对于光的运用,光和影的变幻都极其具有个人意象和韵味。一直以来被津津乐道的少不了张曼玉那二十多套变幻莫测的旗袍,解放前老上海的旗袍文化在这部电影中也被淋漓尽致的再现出来。日本作曲家梅林茂的三拍子主题音乐成为最能够烘托整部电影气氛的点睛之笔。老上海的记忆一直存留在王家卫的生命中,而这部相当意境十足的电影也便成为他心中怀旧的影像,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B_page=5" target="_blank" >

2046

60年代的香港灯红酒绿,霓红闪耀。看似花花公子的周慕云周旋于不同女子中间。爱与不爱,走与不走,暧昧而又含蓄。看似讲述的是爱情,男女间的纠缠,其后埋藏的是更深邃的主题。 导演并不刻意强调故事情节的发展,他把剧中的因果关系隐藏在剧情后,把前后的时空完全打乱,台词对白的设计也是欲说还休、点到即止。但导演的巧妙之处就是在这些纷乱的人物、场景、情节、时空中,推进了故事的发展。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刻意,此次在大陆上演的版本中,影片有着非常分明的主干线索: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既是主角,又是旁观者,把他身边的女人以或真实、或假想的方式写进了自己的小说。虽然周慕云这个角色本身的存在就有着若即若离的暧昧,但是周慕云的情感发展却清晰地成为了影片的主线。 他沉醉在自己的爱情世界里,对前段已经失去了的爱情不经意间的追忆,与所有现实中的女人逢场作戏,对爱他的白玲关上了心扉,却又最终迷恋上了远嫁日本的王静文。当他所追求的真爱远去的时候,他不得不把这一切情感写入自己的小说。而2046的列车上,不管是机器人还是乘客,都是他情感世界理想化的一个缩影,是主人公周慕云释放感情的地方。因此,才有了电影2046列车上超时空的那段表现。 而电影的表现手法恰恰给导演的这种大跨度的跳跃时空提供了可行性。影片中大段的闪回把过去的故事与现实的真实交织在一起。这部影片中王家卫用镜头诠释着“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周慕云的内心独白与字幕不断穿插于影片之间,既为导演讲清故事,又增加了间离的效果,使观众与纠葛的爱情故事本身始终保持着距离。

蓝莓之夜

《蓝莓之夜》根据王家卫早年在香港拍摄过的一个短片改编而成,诺拉·琼斯扮演的爱吃蓝莓派的年轻女孩子,她在一段横越美国的旅程中遇到许多不同的人,试图寻找生命与爱情的真谛,并在不知不觉中和裘德·洛扮演的杂货店老板陷入了爱河。

《蓝莓之夜》算是王家卫准备最快的影片之一,预计从筹划到拍摄完成仅仅需要3个多月的时间。该片制片方对王家卫拍戏时间长、无剧本的两大特点也早有耳闻,但该片投资不算“巨额”,浪费不起胶片,而且该片各大主演的时间也耽误不起,因此对方要求王家卫必须“速战速决”。因此这次王家卫终于将写好的剧本交到了演员手中,但由于他常常在现场“灵光乍现”,剧本依然需要临时变动。除了在纽约拍摄,《蓝莓之夜》场景将会横跨美国各大城市。

香港新浪潮

张爱玲电影

许鞍华

关锦鹏

日本电影唯美主义川端康成

戈达尔

奥利弗·斯通 苏菲玛索~法兰西诱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9 14:03:51编辑过]


作者: 晓佛    时间: 2008-10-27 22:16

以下是引用涅槃在2008-10-22 23:24:55的发言:

感动~!有人评贴~!谢谢啦~!

看看,《吸血惊情四百年》中的莫妮卡·贝鲁奇,在看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莫妮卡·贝鲁奇~!被征服了~!完美女人~!

呵呵,,,我看电影人名记不住几个,,贝鲁奇没印象好像模特出身吧,,,对西西里的海报印象挺深,,,吸血惊魂四百年,对吸血鬼的交代感觉乱糟糟的,,一会是吸血鬼一会是狼人,,,哎,失败,,吸血鬼和狼人这两个与生俱来相生相克的种群,曾有段时间那么让我着迷


作者: 晓佛    时间: 2008-10-27 22:22

my god

修女传

《修女传》是奥黛莉·赫本的代表作之一。她在影片中为世界影坛创造了一个清新隽永、纯洁可爱而又无法摆脱世俗叛逆和骄傲自满的修女形象。奥黛丽.赫本主演电影中比较严肃的一部,对修女生涯的学习过程和修女对宗教信仰的内心矛盾都有深刻的描述。清纯脱俗的奥黛莉·赫本在片中精彩诠释了年轻美丽的女孩嘉比雅,其优雅的气质和精彩的演技令人赞叹。《修女传》的故事带领观众进入外人难得一见的修道院世界:女主角嘉比雅投身修道院,学习教会的戒律变成路加修女。其后被送到医学院学习当护士,毕业后派到非洲的比属刚果服务。在那儿她认识了无神论的医生福图纳提,引起了她对宗教信仰的质疑。不久路加生病,病后被送回比利时,当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医院旁炮声隆隆,修女们却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工作。比利时沦陷后,路加参加了敌后工作,爱心使她无法保持修道者的沉默和自制。当她听到父亲被杀害的消息时,路加修女在一个特殊又非凡的情况之下,在决定命运的秋天,撤去了她修女的誓愿,退出了修道院。她在风平浪静后向世界公开了她的传奇以及私人故事。《修女传》这本书出版后立刻成为十年来最为畅销的书籍之一。而这本影片也同样深入探讨了不为人知的宗教世界和扣人心弦的秘密。该片深入剖析了这位年轻貌美女孩的内心世界。《修女传》场面浩大,外景队远征至步步充满危机的非洲刚果拍摄外景,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修女传》由四度夺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导演弗雷德·金尼曼执导,荣膺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八项提名,另外还荣膺纽约影评人最佳女主角奖及最佳导演奖,并荣获全美影评人协会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及最佳女配角(伊迪丝 埃文丝)。

经典中的经典。。。当时我看的时候都不知道那是赫本,,


作者: 卡拉扬    时间: 2008-10-28 10:02

moon river-----audrey hepburn

http://cs1312.vkontakte.ru/u3803055/audio/78c80f3ab7.mp3


作者: 涅槃    时间: 2008-10-28 22:26

月亮河~moon river~好听
作者: 涅槃    时间: 2008-10-28 22:31

我有机会有时间的话一点要看看《修女传》的原著!


作者: 无处飘零    时间: 2008-10-29 08:15

好贴,收了。

争取全部淘来看看。


作者: 涅槃    时间: 2008-10-29 14:18

强烈推荐~吐血推荐~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震撼心灵~

活着

导演 Director:张艺谋 Yimou Zhang

  编剧 Writer:芦苇 Wei Lu .....also novel

  余华 Hua Yu .....also novel

  演员 Actor:葛优 You Ge .....福贵 Xu Fugui

  巩俐 Li Gong .....家珍 Xu Jiazhen

  牛犇 Ben Niu .....镇长 Town Chief

  郭涛 Tao Guo .....春生 Chunsheng

  姜武 Jiang Wu .....二喜 Wan Erxi

  张路 Lu Zhang

  倪大宏 Dahong Ni .....龙二 Long'er

  肖聪 Xiao Cong .....少年凤霞

  董飞 Dong Fei .....有庆 Xu Youqing

  Yan Su

  刘天池 Liu Tianchi .....凤霞 Xu Fengxia, as an adult

  董立范 Lifan Dong

  制作人 Produced by:邱复生 Fu-Sheng Chiu .....producer 本片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通俗剧风格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活观。

《活着》是中国式的黑色幽默片,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影片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愤控诉,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乐,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活着》是跨越年代的较长的一部影片,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命如蝼蚁般的个人命运,只能产生枉自兴叹的生命之痛。 《活着》具有一定的史诗性,这种史诗性被包装在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之下,同时隐隐露出一股的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影片的个人生存状态和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荒谬感。影片的结尾虽然很温和,但颇引人深思。福贵的一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片中对大跃进、文革等时期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影片中的绝望、无助、无力在黑色幽默里得到转变,变为中国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的忍受。活着就是忍受。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与此同时,《活着》还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曾被张艺谋拍摄成同名电影,主演:葛优巩俐、郭涛、姜武,一度被国内禁映。本编者dfybd就是在街道音像租赁店看了VCD影碟后,才购书阅读、并从此了解、关注并喜爱上余华的。

 达斯汀·霍夫曼

终极偶像

毕业生

本片俨然已成为60年代后期的电影代表作。即使今天来看,本片题材仍然相当辛辣及有趣!本片为达斯汀霍夫曼第一部担任男主角的电影,一鸣惊人!全片的歌曲则是由当红团体 "Simon and Garfunkel" 所谱写及演唱,和电影情节相辅相成。Buck Henry(客串了饭店柜台人员)和 Calder Willingham 改编自 Charles Webb 的小说。导演则因在当年新锐的拍摄手法而获得了一座奥斯卡奖。当时尚未成名的奥斯卡影帝李察德莱佛斯担纲了一个小角色,就是问房东要不要报警的那个房客。 60年代的美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对维系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旧秩序、旧传统的合理性产生置疑,形形色色的反体制社会思潮风起云涌:黑人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越战运动以及性解放、同性恋、嬉皮士,都体现了新一代的思想观念的颠覆性与破坏性。反体制正是60年代中后期文艺作品的主旋律。 1967年,“新好莱坞电影”的出现,改变了行之多年的大片厂垄断制度,更多贴近现实生活和年轻人思想感情的电影出现,使好莱坞电影从纯粹的“逃避现实”消遣品逐渐变成“反映现实”的艺术品。迈克·尼科尔斯执导的本片,以一鸣惊人的姿势出现,成为这个电影变革里一部举足轻重的代表作。这部影片体现的是青年人的成长及对成年人社会的奋起反抗,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战胜迷茫,冲破成年人社会所设立的桎梏。 年轻的霍夫曼因主演本片而一举成名,他把本从稚嫩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诠释得令人信服。名演员安妮·班克罗夫特对罗宾森太太的把握也极见功力,她的表演不温不火,既不失中产阶级的风雅,又透着一股世故冷峻、玩世不恭的邪气,演得极有韵味。 本片的音乐很有时代特色,在渲染气氛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本片配乐由戴夫·格鲁辛(Dave Grusin)与保罗·西蒙 (Paul Simon)合作编写,前者负责音乐部份,后者则负责片中多首插曲,包括脍炙人口的“The Sound Of Silence”、“Scarborough Fair”、“Mrs. Robinson”等,当年都是令人朗朗上口的畅销曲。格鲁辛是著名爵士乐钢琴手,但配乐风格颇为多样化,本片偏向清新的民谣风,颇能反映入世未深的大学生心境。西蒙则是著名民谣二重唱“Simon And Garfunkel”的作曲主将,历年参与电影配乐的作品只有5部,《成名之路》(Almost Famous)是最新作品。 age=20" target="_blank" >

午夜牛郎

《午夜牛郎》是“新好莱坞电影”的一部代表作品。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对越南战争的疑虑和困惑、性自由的提倡和蔓延、嬉皮士和不良少年的泛滥,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犯罪案件直线上升。处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一些电影导演开始用讥笑嘲讽的手法,推出一系列批评美国社会弊病的影片。《午夜牛郎》便是其中之一。《午夜牛郎》根据詹姆斯·莱奥·赫利西的小说改编,描述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西部牛仔恪守旧俗、贸然闯入现代都市后的悲剧,象征着牛仔代表的传统美国精神的破灭。由于片中涉及过多同性恋和性爱场面,因此成为美国第一部实行“X”级分级制片的影片(即17岁以下青少年不得观看)。本片荣获第42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在以清教精神立国的美国,同性恋还是个讳莫如深的问题。本片第一次在美国影坛上直言不讳地揭示了同性恋问题。本片在美国首映,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人谴责影片“肮脏、不道德”,但更多的人认为它是严肃地探讨了美国早已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本片真正引人沉思的还在于它以批判现实的态度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种种阴暗面,展示了现代社会人的疏离与孤独。这也是“美国新电影”的共同主题。该片深刻而又巧妙地嘲讽了美国政府的失控状态。多年来,好莱坞这个梦幻工厂总是把镜头对准中上层社会,粉饰现实,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电影很少触及美国下层社会的生活。施莱辛格敢于领风气之先,在20世纪60年代末率先直面大都会最底层小人物的凄凉悲惨的生活。 影片采用纪实手法,并加入意识流的长镜头、大色块和俯仰镜头,凸现牛仔来到大都市时眼花缭乱的主观感受。被媒体称为“纽约街头生活的风俗画”和“垃圾箱里的浪漫主义”。同时,施莱辛格在片中大师运用短镜头进行闪回,也成为本片影像风格的一大特征。施莱辛格对色彩的运用也很有特色。影片开始时为了表现乔对纽约的幻想,导演采用了高调摄影,在展示佛罗里达的情景时也用了明快的色调。但表现乔流落于纽约底层社会时采用了阴暗的低调,在嬉皮士聚会时则以迷幻的色调烘托气氛,将乔置身于灯红酒绿的大都市,让颓废的现代男女和天真的“西部牛仔”形成了鲜明的历史对照。

巴比笼

  《巴比笼》中充满了长镜头,这些长镜头负载了大量为了让我们可以确信的信息,因为这些镜头中的背景是真实的,似乎观众也会因为这些“真实”而动容。沙夫纳以为我们需要这样的支持,因为他不是以巴比笼和德加的感受,而是以夸大的事件和超人式的装腔作势支撑这部电影,就像亨利·查理尔的原著所做的一样。 巴比笼》中两位主要演员大概早已为我们所熟知。达斯汀·霍夫曼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已经是一位超级巨星了。他在《毕业生》和《午夜牛郎》中的表演把他定义为一个情欲演员,而《稻草狗》则隐藏了他突破喋喋不休式角色的能力。对霍夫曼来说,《巴比笼》是一个突破,他为所有他参与过的场景增添了一种情绪力量。

这部电影中的明星当然是史蒂夫·麦奎因。麦奎因是那个时代著名的动作明星,但,在今天,这个标签很容易会给人留下错误的印象,因为在今天,动作演员往往意味着懒惰、贪食和大量无意义的台词。麦奎因是真正的动作演员,他能够推动剧情,给角色以深度,不是简单靠肱二头肌吃饭的傻冒儿。 麻烦来自于这部电影在好莱坞动作电影史上的位置。《巴比笼》是一部传统电影,但是同时,它又删除了某些传统动作电影的品质,搭载了现代动作电影的缺陷。150分钟的片长,错误的结尾,让人头脑麻木的重复,所有这些都是现代动作电影故作惊人之举的始祖。

我最喜欢的电影~!巴比笼

稻草狗

这是由英国著名导演山姆·佩金法的代表作之一。影片讲述了一名沉默的美国数学教授带着他的妻子搬到郊外居住,但他受到地痞的欺压,妻子也被人强奸,最后还遭到所有人无故的围攻,终于他不顾一切地展开血腥抵抗的故事。这也是最有名的暴力电影代表作之一,全片在压轴的半小时里的表演充满了令人震惊的火爆动作。影片的题目来自中国道家哲学家老子的格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英译“Heaven and earth are not humane, and regard the people as straw dogs.”意指大卫所受到的莫名的攻击。影片由好莱坞演技派明星达斯汀·霍夫曼主演。 从片子中我看到了生活与爱情的矛盾,信仰与生存的矛盾,生活是个怪圈,不断抛出问题,制造矛盾。

 

看过影片,思绪久久不能平复

雨人

 窈窕淑男

在《窈窕淑男》(又名《杜丝先生》)这部电影里,最讨人喜欢的一点,就是达斯汀·霍夫曼出演了一位中年女演员,这个角色也许可以由她自己来出演大部分戏,甚至她也许不必由霍夫曼来扮演。《窈窕淑男》只是专心讲故事,并没有耍花招。 影片中值得称道的还有很多地方。《窈窕淑男》这部中级成本制作的电影,就像是过去在1940年代电影人经常制作的片子,那时候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严肃中加入荒诞,在插科打诨中加入社会批判,而且就在大家开怀大笑的时候还能感觉到一丝丝温暖人心的情怀。

杰克·尼科尔森

杨德昌

侯孝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29 14:59:43编辑过]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trekker.cn/)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