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午夜阳光在2006-3-27 23:57:48的发言:
·下山:上体正直或稍后仰,膝微屈,脚跟先着地,两臂摆动幅度稍小,身体重心平稳下移。不可走得太快或奔跑,以免挫伤关节或拉伤肌肉。
·坡度较陡时:上下山可沿“之”字形路线来降低坡度。必要时,也可用半蹲、侧身或手扶地下山。
我还上小学的时候,爸爸妈妈第一次带我去爬富国街山(那时候可比现在大很多)时就是这么教我的,一直受益于此。包括以前自己不负重爬过的大小山头,和最近几年负重走过的长短路线,从来没有让膝盖受过伤。我妈妈是在山城长大的,天天不是山就是台阶,现在这么大岁数了膝盖都没有问题的。
个人的几个体会就是:
1,按照自己的能力负重,量力而行。如果平时缺乏锻炼,肌肉力量不足的话,决不盲目超负荷行走。
2,了解/掌握好自己的节奏,不贪快。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爆发力不够好,但是有足够的耐力,所以总是会根据自己的状况把握好自己的行进节奏。能快的时候就快一点,快不了的时候决不盲目跟从。为什么一向不喜欢参加比赛性的活动,就是了解自己的弱点不想让自己失去应有的节奏。
3,合理利用工具。以前从不带护膝也不喜欢用杖子,但是长白穿越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两样东西的好处,尤其在强度大、有负重的状况下。从那以来,护膝成了我的必备装备。不过还是不习惯下陡坡的时候用登山杖,因为我更习惯于身体稍向后仰、尽可能放低重心、侧身、必要的时候用手协助的姿势。
唯一的一次让膝盖感觉有点吃力的就是元旦在这边参加的三尖穿越。那时候第一次全程背负了差不多35斤的全套装备,下山的时候又有些急躁,往下走了快一个小时的时候觉得膝盖有发软打晃的感觉,立刻放慢了速度、适时休息调整,最后平安地完成了穿越。
所以,我想受伤的原因恐怕不是单个什么因素造成的,应该是肌肉力量、姿势、负重、速度等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吧。
另:这个帖子是不是该放到技术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