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山区的人们经常要肩负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的重量,一天三顿粗茶淡饭,从来也不知道有什么“灵丹妙药”,却很少有这样的状况,动脑子分析一下。想清楚了,膝盖就不会出问题了。

TOP

本帖最后由 野外 于 2012-5-30 18:54 编辑

我想说的是,自身内在因素是最重要的。
首先是身体锻炼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平素坐办公室很少锻炼,突然有一个强度比较大的活动,受伤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每周保持三至四次以上有一定强度的运动,受伤的几率就会大为减少。山民们几十年乃至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常年保持着那样的强度,就不容易受伤。我看到1.5米左右高的山区妇女,扛着二三十米长的毛竹,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下山,精神抖擞,身体的平衡性也非常好,就是常年劳动的结果。如果我们把麻将扑克、喝酒聚会、上网聊天等时间用在身体锻炼的话,每个人就都会有很宽裕的时间了,也就会减少受伤的可能性了。任何运动都要注意量和强度的大小、注意稳定而不是突然的增减。
有一定的体力是一回事,能够合理的运用体力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是另外一回事。上山的初始阶段不要着急,保证一个缓慢匀速的热身的过程;以腰为轴心,腰膝脚踝等处保持柔韧,让身体的上肢与下肢保持协调,大连人叫做“不别劲”。
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走出让自己感觉舒服的节奏是最好的。
顺便说一下,驴友资深不资深并不是最重要的,就拿开车来说,有的人开了一辈子的车也是个二虎蛋子,有的年轻人虽然只有很短的驾龄,但手把很熟练。完全是一个道理。
1

评分人数

TOP

本帖最后由 野外 于 2012-6-1 15:16 编辑

有的TX在不经意间,造成了一些身体伤害,穿越者网站以前作了一些认真和有益的讨论以及讲座等。就技术问题,我肯定是没有发言权,我只能说首先让受伤部位得到休息。另外,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我国的运动康复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据此我认为:绝大多数的伤痛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置,都会有较好的结果乃至完全的康复。大连市的各高校体育系中有着具有生理、病理和解剖基础+运动专业知识+经验积累的老师;医院里的疼痛外科和骨科的专家;体育系统里包括运动队、职业俱乐部中的专业康复师;还有不可忽视的中医往往也有奇功异效。
    我认为多多咨询总会有益处。我不是不相信某个人,而是觉得多一些咨询更容易对比出一个最佳方案,同时,咨询的过程也是一个丰富自己的学习过程。

TOP

看到文哥的名字,立马就想起了两扇M的羊汤,不光是味美,而且真的很重要。

以下内容离题有点远。
一楼帖子里医生的话语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是针对了某一具体对象所说的。
高明的中医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剂,一人一方;西医经常是几个科室看过了某病例后,汇总出治疗方案,他们把这叫做“会诊”;民间常说:有病乱求医。包含着要多看几位医生、甚至包括了求偏方。
N:1。
如果医生的这个结论是1,患者的数量是N,那么N值越大,其结论的准确性就越需要商榷。如果患者是1,医生是N位,那么N值越大,其结论的价值就越高。
我们在网络上看某位医生的诊疗意见时,我们就是那无限大的N中的1/N。
以上仅为个人的理解。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