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我的一位在长白山南坡景区工作的朋友说:漫江镇西边的柳毛河林场、芒河林场等地的雪景很不错。西坡附近还有一个不冻的湖泊,冬季里也有很多留驻的候鸟。他冬季也上过望天鹅,长白山附近他基本走遍了。

要不我把他的电话给你们,跟他咨询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TOP

松江河住的地方最好找个山庄,有火炕的,还可以挖个雪洞住住。那个药仙园应该不错,信用证应该去过。也可以让光头明给找个。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TOP

计划越来越完善了,不错。元旦我若不去大连,就跟你们混了。

跟信用证走了趟槽子河,累怕了,都不敢来坛里溜达了。

还是坐火车走吧,安全系数高些。汽车在抚顺南杂木出了高速路后,就都是二、三级路了,路滑,弯道多,车也走不快。感觉你们时间还是挺充裕的。

温泉去不去都行------冬天室外那个温泉池也不一定能开。

我朋友的电话:

扬来革-----池南景区营销部经理

电话 13624398965 13894040577

博客 yanglaige.blog.163.com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TOP

去这里看看也不错,就在漫江镇附近。光头明去这里拍过片。

长白山“最后的森林部落”

木墙、木瓦、木烟囱,整个村庄的30多座房屋见不到一块砖瓦……在长白山深处的吉林省抚松县,目前仍保存着一个完全由原木建造的“木屋村”,被专家称为“长白山最后的森林部落”。在最近举行的吉林省第三次长白山文化研讨会上,通化师范学院教授王纯信公布了他的这一发现。有关专家认为,这个历经沧桑、完整保存至今的木屋建筑群,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堪称“长白山最后的森林部落”,具有重要的科研和旅游价值。

满族民俗专家王纯信认为,这些木屋足以如同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的保存一样令人振奋。国际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说:“木屋作为长白山区居民生活的自然形态,是当时人们生活的自然场景的保存,它反映了人们依山靠山、依水靠水这种人与自然的深切依赖,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创造和智慧。这个木屋群可以说是‘长白山最后的森林部落’。”

长白山下“木屋第一村”孤顶子木屋群

千里踏查长白山 二十多年“木屋”情

抚松县位于吉林省东南边陲,松花江上游,东南与朝鲜为邻。这里地处长白山腹地,漫山原始森林,古树参天,遮云蔽日。孤顶子是抚松县漫江镇的一个自然村,以当地有一座孤立突起的山峰而得名。因有锦江从此流过,现改称锦江村。 长期致力于东北民俗和民间美术研究的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王纯信向记者介绍了“木屋村”的发现经过。

“《长白山区民居艺术的研究与开发》是我的重要科研课题,已经关注多年,出了一些成果。我早在1984年就在吉林省靖宇县东兴乡四道沟村发现少量木屋。1988年,我第一次到抚松县漫江镇一带田野考察民居,发现在孤顶子村中,完整地保留了木屋建筑群,无一处砖瓦建筑,连一块砖头、瓦块、一块塑料布也见不到,可称之长白山木文化的活化石。我非常兴奋,当时带了两台照相机,拍了正片与负片。在1990年的一次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年会上,我在学术发言中映放了自制的幻灯片,这些奇异的木房子令与会的专家、学者阵阵狂呼,连连称绝。” “多年来,我和女儿王纪一起,在吉林长白山区跑过不少地方,1990年去过长白县龙岗乡,2002年去过临江市花山镇珍珠门村等地作'长白山木屋'的田野考察,积累了较完整的图像资料和文学资料。但是最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还是孤顶子,它的木屋建筑是最集中、最完整地保存着。多年来,我常常在想、在问,这些木房子还在吗?” “时隔16年之后,2004年9月,我和王纪再次来到漫江镇孤顶子,令我们惊异的是,这几十座木屋依然如昨,还有重新翻盖者,真是意想不到。我们做了地毯式的考察,逐户调查,从房外到室内,从仓房到柴垛、樟子,一一拍照、测量,并与居民访谈、记录。”

记录长白山开发史 乾隆皇帝赋诗赞木屋

长白山脚下吉林省抚松县漫江村的木屋

用圆木搭叠木屋的艺术

纵横上千公里的长白山区是多民族繁衍生存与相互融合的舞台,早在三、四千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的足迹。吉林省抚松县是满族的发祥地和近世以来较早得到开发的地区。 清初,康熙、乾隆时期为保护祖宗发祥地长白山,逐步将广阔的长白山区列为封禁之地,长达200多年,直到光绪年间才开禁。在封禁期间,虽擅自入山伐木、挖参等被严禁,但仍有关内大批流民来到长白山区,从事伐木、开垦、挖金、采集、狩猎等活动。他们在老林深处伐木建屋,以御风雪。清末长白山区开禁后,更有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农民大批“闯关东”,蜂拥而入长白山。建国初期,关内人口激增,加上灾荒较频,又形成了一次“闯关东”浪潮,长白山又增加了不少人口。 由于上述原因,清代后期以后,长白山区一些适合人们生存的地方人烟渐稠,抚松、漫江等地聚居而成村屯。当时漫江、孤顶子一带为密林深处,与外界联系甚少,正是“天高皇帝远”之地,人们在这里依靠无穷无尽的森林资源生活。这里还是大大小小的“胡子”、“绺子”出没的地方,封闭的自然环境成了他们的藏身之地。 居住在这里的山民,延续了满族先民的居住习俗,砍树造屋,代代相袭,绵延至今。孤顶子山民延用至今的木屋,当地人称为“木克楞”,意为用圆木凿刻垒垛造屋,如同上下门牙咬合一样;又称之“霸王圈”,意喻非常牢固,既使有霸王的骁勇也无可奈何;建筑学上称之“井干式”房屋,如同用圆木围成的井口护栏。 这种木屋是满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木文化,许多史志中都有记载,满族的先人在秦、汉、唐时期尚没有地上住房,而是深居地下,《后汉书》载:“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唐书》载:“居无家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覆以上,如丘冢,然夏出随水草,冬入处。”金、元、明时期,女真人的住房有了很大发展,《北盟会编》载:“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火炕的出现解决了冬季取暖问题,满族先人的住处才由穴居地下转为地上建屋。与炕相通的是烟囱,高高的烟囱竟是一棵空树筒,《满洲源流考》载,“因木之中空者,刳使直达,截成孤柱,树檐外,引炕烟出之。上覆荆筐,虚其旁窍以出烟,而雨雪不能入,比室皆然。”乾隆皇帝东巡时,见到长白山区的“木克楞”房子和满语称之为“呼兰”的烟囱,赋诗称赞: 木柱烟囱犹故俗,纸窗日影正新嘉。 盆中更有仙家草,五叶朱旒拙四桠。 …… 诗中描绘的是山里一农家,木烟囱,炊烟袅袅,新糊的纸窗,在晨光中格外明亮。窗台上的花盆中栽有一棵“关东三宝”之首的人参,四品叶的枝桠、五个瓣的参叶、朱红色的参籽相互辉映,把这满族山居装点得绚丽多彩……这满族的木屋是木墙、木瓦、木烟囱,创造了满族木文化建筑艺术,独具特色。

长白山木屋的构建与特色

漫江村的木屋、木烟囱、木篱笆

王纯信教授介绍说,生活在长白山莽莽原始森林中的山民建屋,俯首可得的建筑材料是大树,砍倒即用。不雕、不琢、不锯、不钉,而是略施斧砍、锛削,以圆木垒垛而就,古朴天成。 这种木屋不用石基,先沿房框四边向下挖出约30厘米的土沟,将圆木横卧四周,其上用圆木层层垒加,垛成木墙。拐角处,圆木的头儿伸出墙外,纵横二木相交处,稍加斧削,使其紧紧咬嗑在一起。横木至门窗口时,圆木与圆木之间用“木蛤蚂”相连结,使其稳固。在山墙中间位置,内外各立一木柱,紧紧夹住木墙,使其牢固。木墙的内外均抹以泥,以御风寒。如果作为仓房,则不必涂泥。 木瓦,山里人称“房木拌子”,多选用山林中的红松倒木,有油质,抗腐蚀,每段锯成约一尺半长,用劈刀或铡刀顺木丝劈成片,宽窄不一。木瓦较轻,为防风吹,压以横木或石块。也有的山民,以桦树皮或松木板皮子为瓦,皆轻而耐用。 木烟囱,多用林中枯死的大树,木心腐烂而成空桶者,锯取又粗又直的一段,约三米余,用火燎尽树心朽木,灌涂泥巴,立于檐外,其下由一横木桶与炕相通。 这种“木克楞”房子的特色有五点:一是就地取材,当地树木漫山遍野,任人锯取,是最易得到的建房材料,而砖、瓦、石等却是山里奇缺之物,因山林交通险阻,难于运进山来。二是加工粗放,省时省力,满族先辈以狩猎捕捞为业,少有金属器物,所以建屋的木头不锯不雕,以圆木垒垛,甚至连树皮也不剥掉,至后世,山民仍延习这一古风。三是木屋保暖,这种圆木加泥巴的墙壁可达近一尺的厚度,又木屋较矮,所以利于保暖,还有火炕散热,足以抵御北国的严寒。四是耐用,因建屋的木材多为松木,耐用、耐潮、耐腐蚀,可经百年风雪而不朽。建屋几十年后,如墙壁倾斜,可重新翻盖,房木、房瓦可再用。五是造价低廉,在山里木头是最廉价的建材,甚至不用花钱,可自己上山寻倒木,运下山来即可自由锯取,为囱、为瓦、为墙,真是“靠山吃山、靠山住山”。

长白山最后的森林部落”

木瓦

长白山林海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

孤顶子自然村坐落在一个山谷中,有30余座木屋排列谷底两侧,四周是山,原始林与人工林、次生林杂处,村外有锦江流过。行走约两公里林中小路,可到达抚松县松江河镇至长白县的公路,距松江河镇约20公里,距漫江镇约5公里。 孤顶子一带留存至今的木屋,大多距今50年左右,即二十世纪50年代的建国初期,其建造者多为山东流民,当时称之“盲流”。他们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屋,延用了满族民居的建筑样式和建筑技术,形成了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近十几年来,这个村有多户人家靠种植人参等山林经济致富,迁往公路边交通方便的地方,新建砖瓦房而居。但仍有30余户住在孤顶子木屋村里。经王纯信、王纪调查了解,其中部分居民是因劳动力少、家里有病人等原因未能脱贫,无财力搬迁,仍住在这里,且木屋坏损失修。 此外,这里有迁出者,更有迁入者,有多位来自吉林省柳河县、临江市、四川省乐山县等地的姑娘远嫁这里,甘居木屋。是周围丰富的山林资源吸引着年青人,从而留下了这些木屋。这些年轻妇女穿着时尚、知书识字,她们的木屋收拾得干净整洁,院子里晾晒着人参、蘑菇、五味子等山货……充满生机,日子红火。姑娘们说,她们嫁到这里,是找到了精明肯干的小伙子为婿,他们早出晚归天天“跑山”,大山里,树丛中,到处是宝……榛子、葡萄、五味子、地龙骨、天麻……还有山菜――大叶芹、刺嫩芽、薇菜、木耳、榆黄蘑……秋天里结进山挖“棒槌”(人参)、打松籽……他们背着树皮筐,爬山攀树,付出的是汗,背回来的是钱,一年的收入不菲。这些年青人的木屋是买的,只要几百元。因为房木、房瓦都没有腐朽,重新扶正抹泥,木屋焕然如新。 还有,这里丰富的山林资源,也吸引着几户来这里开炭窑,他们买了木屋住了下来,重新整修,宽敞明亮。窑主收取参地的树根,建土窑烧炭,这些树根是参农的废弃之物,愁得没法处理,空占许多土地。如今用来烧炭,变废为宝。 没有迁出者中许多人不是因经济困难,而是舍不得这块宝地。在孤顶子西山顶上居住着几户人家,山上地势平坦,树丛边上栽满果树,木屋四周种满玉米,草丛中散放着鸡群……真是“世外桃源”。这里没有电,以蜡烛照明,木屋更为“纯正”,厨房里都有一盘石磨,用来碾米、磨面。劳动力都上山搞“小秋收”去了,只有女主人在家忙碌。一户人家的孩子还上了大学,在城镇工作,曾劝父母下山,但老人怎么也舍不得这地方、这木屋。 这木屋的样式,材料、造价、用途在这里为山民所钟爱,漫江镇里的木屋仍有相当数量,与楼房、砖瓦房毗邻,毫不逊色。镇里的公路边新开了一家商店,在店铺的后面新盖了一栋库房,竟是搬迁来木屋的房料,再接原样重新组装,省钱、结实、干燥、透气,是高标准的库房。还有一户人家,老人舍不得陪伴他一生的木屋,把家从孤顶子搬到漫江镇时,虽然盖了砖瓦房,却将木屋也搬了来,建在院内为厢房,只是不再住人,作为储物的仓房。

保存文化和旅游开发价值很大

王纯信说,孤顶子保留至今的木屋,是长白山满族先人所创造木文化的积淀,是长白山多少代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 这圆木垒的木屋如同一件件木雕艺术制品――新泥抹涂的墙,在绿树丛中鲜亮,木瓦因氧化而呈青灰色,背坡的木瓦则长满嫩绿的青苔。木烟囱高过屋顶,有的上面长满云芝与老牛肝,缕缕炊烟散发着新木燃烧的馨香。房檐下掇挂着黄黄的玉米、红红的辣椒,庭院里、房顶上晾晒着蘑菇、五味子、黄烟……冬日,已是皑皑白雪,一片素装,而这木屋却五彩飞扬,家家户户门上、仓上贴着红红的对联,彩色的挂签,房顶高挂的红灯,灯上油绿的松缨…… 王纯信说,这以木屋为钮带的山林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亟待开发。这具有远古遗风的木屋文化足可与山西雕梁画栋的大院文化、北京的四合院文化、云南的竹楼文化、草原的毡房文化、沿海的船屋文化媲美。特别是作为“长白山西坡第一镇”的吉林省松江河镇将建成森林文化旅游城,孤顶子的木屋文化如果适当开发,肯定会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 当年的孤顶子木屋,有的主人搬走了,卖给新来者,有的翻盖了,有的迁往异地重新组装……长白山的木屋顽强地保存下来了。当然,与时代相比,孤顶子落后了,这里远离学校,没有医生,没有有线电视……这将给这里木屋的未来带来危机。 专家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对孤顶子木屋加以保护,使其得以生存,改造,扩展。这样,这个“长白山最后的森林部落”,不仅可以成为发展旅游业的聚宝盆,而且能够延续先人们留下的遗存文化。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TOP

以下是引用格日乐在2008-12-10 16:14:17的发言:

TO散人大哥:有我在,肯定让嫩累不着。就这么定了,2009伊始,让我们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漫江好大雪,

望天鹅峰白。

走罢隔日乐,

困苦已忘怀。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TOP

松花江之源考

头道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西南坡的锦江与发源与望天鹅峰的漫江在漫江镇锦江村(孤顶子村)附近交汇,成为头道松花江。

二道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北坡的头道、二道、三道、四道、五道白河汇合后与发源于庙岭的古洞河在安图县的两江镇附近交汇后,成为二道松花江。

头道松花江流经松江河镇、抚松县城、靖宇县的花园口镇与二道松花江在桦甸市的白山镇附近交汇,成为松花江,下流经过桦甸市、吉林市、松源市、哈尔滨市、佳木斯市等后与黑龙江交汇。

人们因为二道白河是直接从天池里流出的,便称其为松花江的正源,错矣。头二既分,主次定矣。

松花江的正源应该在锦江与漫江的交汇处。

这次元旦行,应该去探探源,立个标记在哪。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TOP

以下是引用信用证在2008-12-9 17:43:16的发言:

看这样行不?

31日,大巴17点离开大连,晚宿大巴车上;

1日,早到松江河,早餐后,包车携带包裹前往长白山西坡雪景,观冬季天池景色;有要滑雪的滑雪,不滑雪的跟我去锦江峡谷看雪;晚包车回漫江,由光明在漫江或漫江附近找个山庄,带大炕的那种,住两晚;

2日,起早包车前往243公里处,望天鹅穿越一日活动,晚回漫江;不去望天鹅的这一天包车前往芒河或柳树河林场去看雪、玩雪;晚宿漫江;

3日,上午包车去柳毛河林场看雪、玩雪,看树挂,中午返松江河,乘坐大巴返大连,晚宿车上;

4日,早六点左右到达大连,活动结束。

这样好不??

31日,大巴17点离开大连,晚宿大巴车上;

1日,早到松江河,早餐后,包车携带包裹前往长白山西坡雪景,观冬季天池景色;滑雪,去锦江峡谷看雪;晚包车回漫江,由光明在漫江或漫江附近找个山庄,带大炕的那种,住两晚;

---------西坡里一天时间足够用了。

2日,起早包车前往243公里处,望天鹅穿越一日活动,晚回漫江;不去望天鹅的这一天包车前往孤顶子村探寻长白山最后的深林部落,觅迹松花江源头,登顶孤顶子峰。若可能的话穿越到柳毛河林场。晚宿漫江;望天鹅穿越队若回来早的话,两队可在孤顶子村汇合。

3日,寻觅长白山雪乡。没想好去哪里。

等让光明打听下漫江附近哪里好玩,或咨询下扬来革。

中午返松江河,乘坐大巴返大连,晚宿车上;

4日,早六点左右到达大连,活动结束。

看来,还得坐大客。要不时间不太够用。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TOP

养参人家(赵春秋摄影)

孤顶子写生手记

开车从松江河往南30分钟,向右拐入一条不起眼的黄土道,顺土道穿过一小片茂密的森林,就可以看见孤顶子了。

孤顶子素有长白山最后的原始木屋部落之称,全村39户,全部是原始的“木磕楞”房子。这种房子又叫“霸王圈”,是长白山先民们根据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建筑模式。他们用直径30至40CM的优质红松,按照独特的工艺磕出来房架,然后里外都抹上黄泥,房顶压上锯末子,苫上红松刨制的木瓦,一个古朴而艺术的房子就成了。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经济实用,是古代长白山区最普遍也是最高档的住宅。

现在,长白山区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换成了砖瓦房,霸王圈越来越少,在很多地方都消失无踪了。孤顶子村是整个长白山区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霸王圈村落,成了这种建筑模式的活化石。很多专家、学者、画家、摄影家,不远千里,纷纷来这里“淘宝”,使这个隐没在森林山坳中的小村子也热闹起来了。

我到孤顶子写生已经两次了,一次是冬天,一次是秋天,每一次都有不菲的收获。在这里,我总是一气把数码相机所有的卡都拍满,直到再也拍不了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我就像一个饥饿的饕餮者见到丰盛的筵席一样,拼命地拍,几乎不舍得时间静下来认认真真画幅速写。

把车停在森林边缘的小土坎上,坎下静卧在树丛中的小房子历历在目,那么亲切又那么新奇,令我心底一阵阵冲动。长白山的春天,来的晚,江南都草长莺飞一派春光了,这里却才从冬眠里苏醒,微微有些春的意思。

村前的小池塘里,是一汪温柔的清水,亭亭的白桦树,仿佛一群素装的少女,婀娜地挺立在水边,等待春风给她着上绿衣。八九只鸭子在水面上悠闲地游弋,把蓝天、白桦、黄草浸润在水底的图画荡漾成粼粼的碎片。温暖的阳光,懒懒地照在柳毛子的梢头,给刚刚露头的毛毛狗罩了一层银光,那睡眼惺忪的神态,感染得人昏昏欲睡。

一条凸凹不平的小街,像一条草绳,把这些疏疏落落的房子给穿起来,使这些散落在枯草和灌木丛中的房子更像一个村子。那些这边三户那边两家的小院子,大大小小错错落落,很随意地分布在以小街为中轴的两边。这里的一切都没有规划,显得很随意很潇洒,就像有一只巨手,抓了这些人家随便往地上一扔,落在哪里就算哪里,不再去刻意摆布它。每家都有每家的结构方式,每家有每家的朝向,这家的篱笆粗而密,那家的篱笆细而稀,有的甚至干脆就几丛柳毛子当墙,干脆没有篱笆了。

进了村子,原始洪荒的苍凉和故园般的亲切同时涌上心头。目力所及的范围里,到处是木头,木头的墙,木头的瓦,木头的烟筒,木头的仓房,木头的茅楼,木头的农具,木头的篱笆,到处堆放的劈柴,随处可见的杏条,矗在墙角的小杆,除了泥土就是木头。这些阅尽沧桑的老屋,仿佛是这个森林深处的沟塘里,像树林一样生长出来的,和周围浑然一体。有些房子的主人已经搬走了,孤零零地立在那里,门窗都倾颓了,满院子衰草,令人生出如许的感叹来。

村里绝少看到人,偶尔有听到狗叫出来探看的,也是些上了岁数的妇女,大多好奇地打量一番就回屋里了。道边优雅散步的鹅,篱下徘徊觅食的鸡,太阳地里边反刍边闭目养神的老黄牛,还有听到人声就虚张声势呐喊的狗,是这个村子里唯一的活力。家家房前的园子,被篱笆分割得像和尚的百衲衣,零零散散的有些绿意,大约是栽的葱吧。这些绿色和到处胡乱挂着的兰色塑料布,倒是给这个好似在沉睡的村子增添了一些鲜活的颜色。尽管塑料布在城市里是白色垃圾,但在这里,人们种参,苫房却少不了它。

这个村子垂垂老矣,经历了近百年风霜的房子,一座座都那么破败不堪。我突然觉得,它就是一个沧桑的老人,在垂暮之年,蹲在墙脚晒太阳,任周围的变化气象万千,他都不为所动。你或许嫌弃他的老迈,但你从他的胡须里却能看到智慧,从他刻满皱纹的脸上却能读出一段深刻的历史来,从他嘴里,能听到长白山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我了解到,很多人家为了孩子上学老人就医等原因,离开了他们的老屋,离开了孤顶子,原先39户人家的村子,现在已经只剩下17户了。房子怕撂不怕住,空房子撂个三年两载的就完了,我真担心,当所有这些人家都搬走的时候,这些房子会都轰然倒下,这个老人会彻底死去,把那些长白山的古老传说都带到土里去,到那时候,我们还来看什么。

白桦映水(赵春秋摄影) 春塘(赵春秋摄影) 春塘水暖(赵春秋摄影) 村前泥塘(赵春秋摄影) 村头(赵春秋摄影) 废弃的仓房(赵春秋摄影) 隔墙借问春来否(赵春秋摄影) 过午(赵春秋摄影) 荒草没小院 (赵春秋摄影) 家中无人(赵春秋摄影) 街(赵春秋摄影) 老仓房(赵春秋摄影) 老宅(赵春秋摄影) 篱笆深锁一院春(赵春秋摄影) 篱墙隐隐透春色(赵春秋摄影) 林下人家(赵春秋摄影) 林下人家 (赵春秋摄影) 木烟囱 (赵春秋摄影) 农家院(赵春秋摄影) 人家 (赵春秋摄影) 小院(赵春秋摄影) 小院(赵春秋摄影)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TOP

寻访桃花源

坐在副驾驶座上缓缓进入梦乡,醒来时,车停在抚松县“韩美味”韩国料理店门口,全体下车午餐。

我点菜,按人头和菜价,再荤素汤搭配——但是随随便便菜就点多了,感觉很对不起大家,到东北这么久还没改掉在上海的点菜习惯。这家店好吃便宜量又足,推荐。我们打听道,“一路上都没下雪,长白山里能看见雪吗?”店伙计打消了我的疑虑:“这里半小时路程有半个月温差,别看这里暖和,山里肯定有雪!”我们这帮越冷越开心的人闻听此言都笑逐颜开。

老板娘陋室明娟,像韩剧女星;而老板则是个憨厚的东北汉子。“这附近有什么好玩好看的地方吗?”我们问,饭馆老板正巧内行,大力推荐“孤顶子山”:“那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一共39户人家,我们叫它‘最后的原始部落’。那里的房顶都用最古老的木头瓦,采用大好的红松……”他讲得眉飞色舞,双目放光。“那种感觉,你去看看就知道了,肯定叫你为之疯狂!”原来老板是美术爱好者,常常去山里找漂亮的地方写生。我们叫来“司机”Alex,接过店老板亲手手绘的地图,三辆车满怀憧憬向“孤顶子山”进发。

* 一号车栽了个跟头

孤顶子山比想像中难找,没路标,早知道应该劫持饭馆老板让他带路。经过一个人迹罕至的林场,路面上雪很厚。Daniel兴高采烈开着车撞向路旁的雪堆,我赶紧劝阻:“别折腾了,雪里陷车可不比泥地好拉。”话音刚落我们就陷了。老张在电台里激动的说,“Daniel, 你有权放弃抵抗,要求支援。”Daniel闷声不吭,换挡、往前、往后,奋力自救。老张又说,“你有权保持沉默。”又过了几分钟,Daniel兴奋的宣告:“二号车自救成功!”Daniel的妈妈在分娩前徒步从婆家往娘家走,他爸爸和舅舅一人搀一边。幸亏妈妈路上没摔跤,Daniel才幸存到今天,所以我分析Daniel和冰雪之间可能有某种奇妙的联系。Daniel听后的反应是:“不对……也许有可能吧,好像的确很喜欢雪。”

路过林场小屋时,一个林业工人带着小女儿站在屋门口行注目礼。他告诉我们:“原路返回,在前一个路口两边走进去都是孤顶子村。”于是我们掉头往回走。想起Daniel小时候也是这样住在深山老林、半年见不到人,那个红脸蛋小女孩仿佛成了童年Daniel的化身。我招呼她上前,抓一把糖给她。她害羞的接过说,“谢谢阿姨。”再跑回爸爸身边。

这时电台里Alex呼救,“我们陷了!”当我们赶去营救时,发现情况远比想像的严重。

Daniel见此情景心中一动,“又有得玩了!”(罪过罪过,不是同情却觉得好玩。)拖车时发现陷的车不动,拖的车却在雪地上甩尾巴。原来这个林场少有车进来,路面冰雪太厚,车子打滑厉害。Prado空有一身力气,在雪地上施展不出。三号车也赶回来,一起想办法,未果。我想起刚才经过的林场小屋,就跑回去呼救。走了一段怕狗,又跑回来。他们没有进展。我说,“与其我们自己弄,不如找人帮忙吧?他们肯定比我们有经验。”小莲附和道:“JOY 你也这么想?那我们一起去找人。”两个人胆子比较大,雪地里开始长途跋涉。四下无人,静得只能听见自己嘎吱嘎吱踩在雪地里的声音。小莲讲起她以往徒步旅行的经验,当她不讲话时,我一惊:“你听!什么声音?”以为是野兽,后来才发现是我们自己的脚步声。小莲笑道:“你不要吓我。”从事故地点到林场小屋大约500米,我们一脚深一脚浅走了很久。

*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到小屋里简单讲明情况,他们全家五口(两老两少一小)马上一齐出动,连小狗“白雪”也带出来了。领头的师傅姓范,原来不是林场工人,而是看林人的女婿。我对他说,“带点家伙吧。”于是范师傅抄起铁铲和锯子。小莲笑嘻嘻的说,“不好意思打扰你们啊,大过年的。”他们说:“没事。”

雪地松软,和沙漠、河底烂泥一样,没有千斤顶的用武之地。要照我说,现场10几个人抬起沦陷的一边,再垫木头。但Alex不赞成,他说车没问题,关键人不能受伤。我们起先往车轮下垫脚垫,结果车轮一转脚垫就飞出来。范师傅建议往车轮下垫树枝增大摩擦力,于是所有姑娘都去抱树枝。

此时天色尚早,我们这帮越野老手都没拿陷车当回事,非常有信心很快就能脱险。于是抓紧时间拍照留念。

镜头前笑得好开心。

http://www.wegoout.net/photo/ne/ne019.jpg 在事故车前留影

夜幕低垂,而施救工作毫无进展。前前后后拖了好多次,但一号车仿佛越陷越深。这时我们心里开始发慌。请老范联系卡车或吊车来拖,他说,“林场的司机都回家过年了,初六才回来。”我说:“帮我们想想办法,我们付报酬。”老范和他老丈人连连摆手。“你们真是活雷锋啊!”他们红着脸推辞说,“千万别那么说。”

一切的努力似乎都是徒劳无功,这时林场场长被叫来了,出主意说:“雪地上撒煤灰。”于是Prado 当了一把运煤车,后车厢搞得乌七八糟,拖了两大袋煤渣来做铺垫。奇怪的是这一招也不灵。老范联系到当地能调动吊车的一个姓陈的人,但对方不肯派车,给司机500元也不肯离开温暖的家。天黑了,来帮忙的人陆陆续续撤退,“没法子好想了,让他们自己去想吧。”Alex开始另做安排,说车子拖不上来就弃车,所有人先到附近镇上住下,明早再想办法。我再打电话给吊车陈,软磨硬磨,他答应第二天早上帮我们想办法。这个时候只有活雷锋范师傅坚持留守。他对上海感情深厚,因为嘴唇带伤,我只能勉强听懂他的话,大意是:“我在上海总共呆了五年,先是当兵,抓坏人受伤(嘴巴变了兔唇),退伍后先到针织厂当工人,后来当司机,自己也出过车祸,所以特别能理解你们现在的心情。”这位范师傅其貌不扬,既不高大也不英俊,但是他的行为真令人动容。

* 永不放弃的Daniel

最后老范建议去借林场的人工绞盘,一头固定在事故车上,一头固定在树上,试一下。死马当成活马医,明知可行性不大还是试试吧。老张拉着老范去借人工绞盘,剩下的人挤在我们车里边看快乐驿站边等候。过了一阵,老张在电台里问:“现在管人工绞盘的人打麻将去了,我们是回来还是去找他把工具拿到。还拖不拖,如果不拖我们就明早打电话给110。”Daniel在这头果断的决定,“拖!不能轻易放弃。”

人工绞盘借来后,铁链两头固定在一号二号车上,二号又与三号车以拖车绳连接。然后路面上两部车踩住刹车固定位置,老范和Alex轮流卖苦力,我通过手台协调现场。后来米虫和小莲也冲到最前线,手套都被铁链磨破了。患难时刻方见真性情,谁能想到娇滴滴的小姑娘还能这样奋不顾身!

最终靠人力和工具的帮助,经历好几个回合,一号车缓缓升起,营救成功了!合作伙伴们兴奋的bear hug。好家伙,不是说没见过雪吗,不是说东北不冷吗。长时间暴露在东北的夜里,寒风给我们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一点颜色看看。

回去的车上老张说:“今天晚上大家一起喝酒!”我笑说,“我们好不容易从酒肉朋友变成患难之交,怎么又要打回原形。”当夜Alex也豪爽的举杯,感谢大家的帮助。yoyo堪称女中豪杰,与老张拼酒。而菜虫风趣的说,“今天陷车救车,其实也是计划内的项目。”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TOP

走马观花看漫江 ——孤顶木屋受保护 您可曾知道,长白山腹地有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地方,这几年格外引人注目,倍受青睐。摄影的、画画的、电视台的、还有旅游的、搞研究的络绎不绝,纷至沓来。这里就是被人们称为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叫漫江镇锦江村,俗名孤顶子。因村前有长白山天池流过的锦江而得名,又因村南有一座圆圆的高山而叫“孤顶子村”。因为已建新村,现在只有20余户在这里居住。这里的房屋,不用砖瓦和石灰,仅以四块石头用来铺垫最底层的木楞,全是木墙木柱木瓦, 被当地人称为“木楞屋”,至今存留了上百年。山民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就地取材,建造了独具长白山区域特色的木屋民居,形成一座座木屋部落。 据了解,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摄制组,就带着对长白山木屋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在这里摄制完成了《长白山——漫江最后的木屋村落》,这个关注具有开发价值,而不可再生的旅游文化资源的节目,已在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中播出。 目前,当地政府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把这个木屋群建成森林文化的旅游村,那时将为长白山文化旅游发展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2008年3月12日 [ 此贴被华安在2008-03-12 17:38重新编辑 ] 描述:背靠大山、窝风向阳的古朴山村 图片: 描述:传统的节日习惯,不能因住所的好坏而发生改变 图片: 描述:日常生活取暖做饭烧的依然是劈柴柈子 图片: 描述:同过去不同,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电 图片: 描述:同山外一样,这里每天都接受着现代的信息 图片: 描述:用了多年的木筒子烟囱,缠上了塑料薄膜 图片: 描述:这里还有一座小炭窑,每天按传统的方法烧制木炭 图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TOP

以下是引用光头明在2008-12-12 9:50:04的发言:

图有点多了,见谅。

图片质量有限,美景需亲临来看。

09年见

别弄片片忽悠人了,寻个第三天去的地方-----------雪乡。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