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09定向04号}比赛专用装备及比赛大纲(10月28日更新)

参加比赛的队员或队伍需要具备一定的山地能力,它们将被设计到今年的比赛赛程中去。准备报名的队员请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同时除了正常的一日或两日山地穿越所需装备外,定向比赛还需队员准备一些比赛专用装备,下面一并列出。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两日赛部分(10月28日根据赛程更新)

(大纲)

一、山地轻装穿越

——参赛队全体队员均能轻松完成至少十六小时的两日轻装山地穿越。

二、山地定向识图

——多数队员需要具备较强的等高线识图能力,可以借助等高线地图和指北针同时辅以高度计随时确定自己在地图中位置,以及确定图中任务点在实际地形中的位置。能根据具体地形选择合适的行进路线,领导自己的小分队完成任务。

三、人员和任务的分配策略

——每队的多个任务点中,大都没有完成先后顺序的要求。队长须根据任务点的分布以及队员的特点合理进行人员分配、任务分配,做好路线策略,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体力能力消耗完成最多的任务。

四、出发点选择

——出发前各队会得到第一份地图及本队首点信息,在所乘坐的客车进入比赛区时需认真核对地形,自行选择停车点作为本队的出发点。

五、山地通讯

——比赛地峰谷交错,大部分山谷里没有手机信号,队员间的沟通,以及队伍与组委会的沟通(包括整点报时、新任务发布、赛程的临时变更和意外求救等)主要通过对讲机实现,要求各分队队员能够熟练使用对讲机,包括熟练使用对讲语言和随时切换组委会规定的频率(对讲频率设在400~420MHz之间。另0.5W对讲机功率太小,建议使用2.5W以上的对讲机)

六、山地救援

——熟悉一般山地可能出现的伤害的特征和急救方法、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的技巧、懂得使用随身的装备制作简易担架以实现山地伤员搬运。

七、地图补绘

——发给大家的比赛用图中有几处区域缺少地貌以外的信息,其中一处有待于队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绘制。要求绘出道路(黑色)、河道(兰色)、建/构筑物(黑色)。

八、夜间定向

——第一日晚间餐后各队还会得到部分需夜间完成部分奖励任务点,夜间任务点均设在村子内或村路旁边,无需爬山。

九、户外饮食

——各队需详细记录本队四餐内容(第一日午餐、晚餐,第二日早餐、午餐)以及完成情况,包括食谱、消耗量、照片等,形成户外饮食总结。作为赛后总结的一部分参与评比。

十、户外摄影

——数码相机有两个用处。一是在点标喷漆边拍下到达队员的照片,以证明到达该点位。二是拍摄活动风景和花絮,为写游记积累素材。

十一、GPS应用

——熟练应用GPS不仅可以完成一些加分任务,而且也能提高定位的准确性,加快找点速度。

(专用装备)

1、 指南针(建议是定向赛专用的或者军用的指南针,同时GPS和大部分登山表均有指南针功能)

2、 高度计(GPS和大部分登山表均有高度功能,另也有专门的高度计,价钱比较便宜)

3、 对讲机(功率在2.5W以上,频率在400~420MHZ间可调)

4、 数码相机(200万以上相素带拍照功能的手机亦可)

5、 直尺(用来根据坐标值在地图上画出每个任务点的位置)

6、 笔(除在地图上做标识外,还有地图绘制需要用到笔。建议是细尖水性的黑色、兰色两种颜色)

7、 GPS(需是手持机,带GPS功能的手机受电池续航能力限制不建议使用)

其中1-5项装备建议每队两套。第6-7项彩笔一套即可。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为了更加接近长线穿越的实际,今年的比赛初步计划不设固定大本营,不限定露营地,即需要参赛队伍带着自己的装备比赛。

但是,在赛程设计和组队要求上,会考虑五人队伍中,有一人是在看包的。即在大多数时间里,一队的五人会分成两人两人一人的组合,两只小分队分头完成任务,一人独自留在你们自己设定的地方替大家看包、做饭、搭帐篷、甚至包括画地图等等。

需要合理进行人员分配和任务分解。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还有,在赛程的设计时,为了尽量减少负重对比赛赛程的影响,我们希望能在比赛中设两三处补给点,比如:

可能会把各组的帐篷集中放在首日的末点,大家完成首日任务前不需要负担这部分重量。第二日在一定的距离以外,设一个回收点,如果愿意,在那个位置组委会会回收各队次日比赛不用的装备。

再比如,为了减少水的负重,组委会会考虑每日中午前后设一个补水点,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地点,各队人员可任意取用。

以上这些补给点、回收点、取水点都是在各队比赛任务的半路上,正常比赛也需要经过的地方。当然,这些只是初步设想,具体的,还要等现场工作有些眉目后,根据实际的地形来设计比赛。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