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定向赛常识] 【散聊】您对2014定向赛有哪些期待和建议,欢迎在这儿说说

本帖最后由 老九 于 2014-3-21 23:15 编辑

春节前后跟几位在论坛依然活跃的朋友们聊天,很多人提到了定向赛,同时提到的还有目前的户外安全,于是有了把2014比赛拣起来的想法。在初步确定两位组委会核心后,就把版面开了。开了版面,定了比赛日,也就开弓没有回头箭了,不留退缩的借口。
虽然还有六周,但时间仍非常紧张,因为一切准备都还没有开始。
那么,让我们赶紧切入正题——
其实关于定向赛如何来搞,去年就有飞得高等人在探讨,今年目前为止我也跟独享、凯龙等有过讨论,这里涉及一个关于传统的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作为一个有10届历史的赛事,它的每一个习惯动作都有其背景和成因,轻率的改变不足取。
但是时代在发展,我们对比赛的期待和要求也更高,完全的照套过往经验也不可行。
所以我希望的首先是发现问题或者增加期待,然后针对具体问题和期待,寻求具备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然后设想实施效果,根据评估效果确定是否改革和调整。

说的可能太严肃了,还是散聊吧,这个帖子不怕水,欢迎大家都来唠唠:
您对2014定向赛有哪些期待和建议?

您可以只提往届的问题和对新一届的期待,当然,如果有具体方法建议就更好了。


把问题和初步想法索引在这里,便于大家查阅。需要说名明的是,很多问题,尽管我之前有个初步结论,但是TX后面的一些讨论还是会给很多启发,所以可能还有完善调整的地方,我也尽量在我的结论后面予以补充。

2#,以轨迹和带地理信息的照片兴趣点来验证达到任务点,普通任务点不再布置实点(喷漆)。

3#,用Google地图+20米精度等高线制作比赛用图。

19#,做成真正的两日赛,根据各队自己的路线计划决定最佳的露营区域。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本帖最后由 老九 于 2014-3-18 15:45 编辑

【问题】
往届定向赛前期布点的投入非常大。刚查了09年共布了300多个点,用了九个人,分三个周末完成。其它每届比赛布点人员可能略少,但也都利用不止三个周末来完成这项工作。现场布点工作量能否大量缩减?

【分析】
解决问题的思路无非两点,一、大量减少点位数量行不行?二、干脆不布点行不行。
先说前一个思路。大量减少点位数量会触动穿越者定向赛的赛程核心。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田径比赛为什么设了100米项目还要设200米、400米、1000米?抛开那些具体作用不谈,最起码一点玩法不同。论坛最初就想打两张牌的,一个定向赛,一个登山大会。登山大会可以说是一个点的定向赛,而定向赛就是要与登山大会有鲜明的区别,要有一堆点,可供队伍去取舍,让队伍做灵活多变的路线设计。
再说后一个思路。布点即在实际目标点位喷漆,比赛时拍照来证明到达。如果不布点,那么如何证明到达?又如何证明几人同时到达呢?这就要说到GPS的技术发展和设备普及了。
首先,用GPS轨迹记录比赛路线,可证明是否经过目标点位,在目标点位拍照添加照片兴趣点即可证明几个人到达。照片里有人数,照片有位置信息,搞定。
其次,目前GPS设备已经发展到了手机化时代,相对新款的智能手机甚至集成了GPS芯片(区别于原有的A-gps,这样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也能使用GPS了),无需把昂贵的GPS手持机作为参赛必备装备。智能手机现已经普及,赛场不是偏远山区,手机信号可能不强但应该有,而且很多人用了比较新的款式。剩余的就是手机GPS软件的选择和简单使用了。经过几次试用,仅仅达到满足比赛所需的熟练程度,应该不是很难。

【结论】
问题有解决方案,但效果是否理想有待检验,组委会减少了大量布点的工作量,但相应增加了手机GPS软件普及的工作量,同时增加了赛后核准的工作量,减少外业增加内业,内外权衡,值得一试!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本帖最后由 老九 于 2014-3-18 16:15 编辑

【问题】
比赛用图能否更贴近日常穿越的实际?

【分析】
首先说明地图+指南针是一切定向赛的基础。往届比赛用的地图是从从事相关工作朋友手里淘来的正式测绘地形图,国内对地形图管控比较严格,那种地图在实际穿越中一般都难以弄到,在实际穿越中能接触到的是google earth地图,是从网上搜索到的内置GPS中的精度号称20米的等高线图。其实,如果真正能达到20米的精度,对于山地穿越也就够了。目前各种地图制作软件的介绍,各种地图制作的素材在信息海洋的今天已经非常多,应该不难实现。
这一两年一直有朋友想组织定向赛,但受困于没有地图只能作罢。我在考虑,既然大家走长线的图纸都是自己做出来的,为什么比赛用图就不能自己做呢?
当然,为了不牵扯参赛队更多的精力,同时也是为了赛前的赛场保密。地图制作的任务留给组委会了。

【结论】
可以尝试组委会自己作图。对于穿越者定向赛,这是新生事物,但如果可行,将是解除束缚的创举,穿越者定向赛的明天将更多彩。尽管效果有待检验,但值得一试。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太喜欢楼上两位了,
一问一答的形式,谈笑间把很多疑惑搞定!

两位的合理化建议组委会将认真考虑的。

欢迎继续哈。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问题】
能否做成真正的两日赛,而不是两个一日赛的简单叠加?

【分析】
我们有多届两日赛的经历,通常都是每天给当天的比赛任务,晚上回到组委会指定的统一的大本营。这也就意味着,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赛是两个一日赛的叠加。为什么不能一次性把两日的任务都给出去呢?让队伍根据任务的分布自己决定每一天的任务,并根据两天的任务分配自己选择合适位置的露营地?
只有2004年那一届这样做了,所有的队伍出发时背着露营装备,负重参加了比赛。后来这种方法被摈弃了,主要原因一是负重的行动速度要比轻装慢很多,负重两日的比赛实际徒步距离,有可能跟一日轻装的比赛距离类似,负重比赛达不到两日强度更大,路线变化更多的目的。二是负重的比赛毕竟更容易引起运动伤害和危险,因为只要是比赛必然会着急,会抢时间,会不那么从容。所以从根上我是反对负重比赛的。

今天,我们的北三市村村通公路工程进行的非常好,想找一个超过三四十平方公里没有柏油路的纯山区几乎没有可能。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会有柏油路从赛区中间穿过,甚至不止一条。尽管从交通安全和投机上讲不是好事,但是却为装备投放创造了条件。
组委会可以设定四个、五个、甚至六个分散的装备投放点,尽可能兼顾到各个队伍可能在第一天傍晚能到达的区域。队伍依然轻装比赛,下午规定时间内根据自己的行进路线安排和速度推算,自己决定选择哪一个投放点取露营装备。

【结论】
两天比赛的所有任务都在首日出发时发布,各队自己决定任务如何取舍、如何进行两天的任务分配、以及自己在哪个区域露营对完成整个任务最有利。公路的通达性为装备投放创造了条件。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本帖最后由 老九 于 2014-3-25 09:20 编辑

回复 20# 孟姜女

2012年的一日赛,很大程度上考虑了新人参与的问题。本届比赛为两日,遇到的各种问题比较多,需要的准备和经验门槛也就相应增大。因此,本届比赛需要的是有一定户外基础,能够全身心投入比赛的驴友来共同提高和交流。比赛名额有限,从组委会的角度,我们希望这些名额能被充分利用。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谢谢百川的建议,组委会正在逐渐的形成比赛大框架过程中,你的想法会作为考虑方案之一会被比较。

关于两日赛,是做的更整体还是更割裂,之前有过考虑,楼上也有解释。目前的思路,是想做得比以往更整体,可能与你的想法不完全一致,不要介怀哈。

总赛程即将出炉,还望多提建议。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回复 26# 百川


    方便把你以往在崂山如何考察的具体方式方法分享一下吗?如果有完整的详细说明最好了。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回复 28# 百川


    看你的注册时间,应该没有赶上过穿越者的定向赛。
    穿越者定向赛没有参照过任何标准的赛制,属于纯自创性质的,一路走来,有一些自己的风格。
    刚好你在青岛有定向赛的经历,再体验一下穿越者定向赛,做个比较吧。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本帖最后由 老九 于 2014-3-31 13:45 编辑

回复 30# 小北


   你必须的组队参加啦!做了好多年的布点和裁判工作,今年也调换下角色呵。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回复 34# 百川


   别用“老师”俩字,汗颜啊!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九,做义工,我还差不多,学习、学习还行。
组队???我压根不是那块料。
要不,我组织个孩子队吧,我给 ...
小北 发表于 2014-3-31 13:49


年年做义工布点、做现场裁判,工作认真的劲头我现在依然记忆深刻,俺就想啊,能不能别可一只羊拔毛啊,啥时候别再让小北老师当义工了,让她真正参一回赛?!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老九:
弱弱的问问,到底让不让组啦啦队啊!不让做大巴,俺们可以自驾跟随的!
只为学习!
我是多么好的 ...
小北 发表于 2014-4-4 15:30


还没考虑啦啦队的事,也许会有吧,要先看参赛报名的情况。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