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的感觉,新驴也好、老驴也罢,大家对于装备的态度,有些恐怕与新老无关。
海涵在二七广场(?)花一百多大洋买的一双厚底大头皮鞋穿了两三年,陪着他走过了无数的山山水水。今年夏天,才为了某一次活动,买了一双真正意义上的登山鞋,我不记得那鞋的牌子,只打听了一下价格,三百多块。
想问海涵玩了多久,去了多少地方吗?老实说,我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徒步的距离比我长。
同样是驴,但大家对装备关注的程度差别很大,也形成了各样的装备观。转文中提到的“紧要的”和“不紧要的”的观点,很多驴子大概都能认同。转文作者自己提到的几个观点,在现实中也都常见。
举个现实的例子,比如关于雪套的应用。
先说价位:好一点的狗太死的雪套大都二三百以上。也有百元左右的,防水透气性要差一些。更有三二十元的,压根就没有啥防水效果。一分价钱一分货,从长坪沟的泥潭一路走出来,很多四姑娘的同学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你如何选择?
除了要摸摸自己的钱袋子有多鼓外,你更需要考虑的是:本次出行你会遇到什么样的环境?你还有些什么价位的裤子等相关装备与它匹配?你还要玩多久,你以后是否会遇到如本次般甚至更加恶劣的环境?
二百多的雪套很干爽,一百多的雪套下半截阴湿了。长坪沟的里半截是满是陷阱的沼泽地,外半截是泥泞的马道,大峰峰顶的石缝有积雪。因为不是雨季,沼泽地的落脚点还比较多;夏季刚过,大峰顶的雪也很浅,只是一点前一日的新雪。
这样的季节,这样的线路,一百多元的雪套,我想也差不多够用了。把泥挡在外边,最多裤脚处会有点湿。反正每天都下雨,裤脚本来就可能被雨淋湿。而这些人的裤子大都没有很贵的,裤子的防水透气性并不非常好,二百多元雪套的透气性优势在二三百块钱的冲锋裤外边基本体现不出来。
如果是冬季雪地多日穿越,对雪套透气性的要求怕是要高些。那时,三二十元的雪套内壁会结霜,过夜后冻硬了就没法穿了。
队伍中,有好一些的,也有差一些的。但并不意味着,雪套好的同学走的路多,也不意味着,知道的装备尝试多。
关于装备,感觉只有几位常常查询装备信息的同学才敢在装备版发言,而更多的同学,却是很少说话。我想,我们大家的使用心得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把这些东西写出来,恐怕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