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装备评测、使用心得] 帽盔踏雪之后谈装备(续)

春节去了趟帽盔,昨天又随鱼队去踩线。走的都是雪路,所以想补充几点雪地穿越的装备体验。

1、雪套。

真的是非常必须,岩羊那块防蛇咬的护腿板跟鞋子的结合并不好,一路走过,鞋子湿了、袜子湿了,尽管更多的时候,岩羊担当的是收队的重任,可以借助我们踩好的雪窝。晚上露营时,我问岩羊:还有袜子吗?憨厚可爱的岩羊答我:还有两双新袜子,你用吗?给你。

尽管睡觉时,岩羊的鞋是放在帐篷内,里面还放了些手纸吸水。第二日,好长一段时间他的脚都穿不进去。

其实,同样穿不进鞋的还有留夏,一路走来,脚上不免会有潮气,一旦湿气排不出去,晚上就将鞋帮冻硬。

2、登山杖。

雪地路滑,尤其一路山地都比较陡。再加上好多路段并没有可以把手的树干或岩角。登山杖绝对是第三条腿,甚至比真正的两条腿更给人以信心。

3、绳子。

这里说的不是登山的绳子,仅仅是局部艰险的路段,用来做简单的保护,或者用来递包。专业的绳子太贵,放在这里也大材小用。粗了,不免就重,这份负重,绝对难以忽略。细了,又担心它的安全性、也不容易拽住。所以希望的是绳子不要太细,不要太重,不要有弹性,要有安全感。04十一太白的时候,冲锋鸭带了一根军用的捆扎带,扁平的那种,觉得非常好,但一直懒没有去买。以后真的建议大家每一两个人备一根,不用很长十米八米就好,绳绳相连,可以做很多用处。

4、净水药片或过滤纸

关于生水,我一直坚持不要背得太多,因为太重,不仅仅是消耗体能,在危险路段更增加了危险性。除非真的必需,一人一个2升/1.5升的瓶子足以。这样的水量,已经基本够一个人一天的消耗。其他的时间,化雪或找山泉。在雪帽,第一次试着化雪。雪是沉雪,虽然看着洁白无瑕,可化了后却很浑浊的,但当时我们并没有带任何净水工具,只能伴着奶粉和咖啡,馄饨的喝下去了。

5、上身的穿衣

经典的穿法是,排汗衬衣、抓绒衣、冲锋衣,走热了,就脱掉抓绒衣,晚上冷了,外面就再加件羽绒服。

以往这样做的时候,感觉在室外穿脱抓绒衣的时候,身上只有一件排汗衬衣,很是受风,也容易感冒。所以这次干脆没有带抓绒衣,只是排汗衬衣、冲锋衣、羽绒服,穿脱都只是羽绒服的事情。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很好,可能是因为不配套结合得不好,总是觉得冲锋衣里面空荡荡的,串风。所以,关于冬季穿越的穿衣,不知该如何来改进。

以上,仅是个人感受,欢迎大家也说说自己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1 21:03:15编辑过]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接着来。

6、数码相机

这次队伍中仅我一个人带了数码相机,nikon4300,结果这次出了点意外。

面包车到了清凉山村,下车后背上包一路西行,我拿出相机开始拍照,这是发现照出来的都是白白的,啥也没有。估计是镜头的内侧遇冷后结了水汽。第二天还如此,第三天亦如此,直到第四日我们坐到了沈阳的候车厅里,试了试镜头中间终于有了点人影,四周还是一片雪白。结果整个行程,只留下在岫岩汽车站的一张合影照。

这周跟着鱼队去爬山,再次遇到相同的问题,相机拿出来,却照出一张白纸。而其他人的相机都在正常工作。

哪位大哥帮俺分析分析,这种问题该怎样处理,是拿去返修,还是自己可以通过嘛方式避免?

7、手表

我的是suunto表vector那一款,以往从未出现过问题,包括更高的更冷的地方都是,这次也怪了,跟着照相机一起掉链子。

第一日上山还一切正常,晚上露营地的海拔显示是九百多米,气压九百多兆帕。睡觉醒来后,一切都变了,气压变成三百多,而海拔变成了七千多。

表傻了。我一路调表,但是不好用,调到七千米,好像遇到一个坎,数值就不再往下降,又回到七千多米。努力两次以后未果,只好作罢。

然后,这表就一路闹妖。登顶后,表显示的海拔是八千六百多,南风转劲,气压也在不断的下降,而海拔值也因着气压的降低随之升高。等我们开始下降一个小时后,表上指示“10000”。彻底晕菜。

回到大连,没有再次校表,但是一切又神奇的恢复正常。

哪位明白点的,直至迷津阿。

8、羽绒睡袋

十一的太白并不大冷,而且五个人挤四人大帐,热得够呛。这一次,其实气温并没有给我们太大的考验。

我和留夏的都是思凯乐的1200克羽绒睡袋,感觉还好,唯一的缺点就是睡袋有些串绒,偶尔身下某个部分的绒全跑了,会感觉凉。不过,比起它的相对便宜的价格而言,已经不错了。在大连的冬季,基本够用。

行走,以健康为前提,以心情做支撑,以置身自然当目的,以合作的团队算收获。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