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介个。。。看到米粒儿这么隆重滴介绍怎么酿酒,饿有点摸不着北。。。

介个。。。难道你们北方的米酒不是这么酿的?纳闷儿。。。

其实,介绍滴还有点不够全面。。。

在我们这边,酿酒是件大事,我记得小时候,一家一户大概每年就酿一回酒,酿出来的那点酒,和烧的烧酒,送点城里的亲戚后,剩下的就要省着吃了。小时候对过年最深刻的印象,除了压岁钱外,就是奶奶拿个锡壶,烫一壶酒(我记得我们家那个,上面还雕了很好看的装饰),一家子拿那种瓷质的小酒杯子碰杯,喝酒吃饭。哦,对了,还有就是黄酒蛋,就是在烧热的黄酒里面打个整蛋,那是家长们觉得小孩子学习累了,补充精力的奖励。可惜,后来,家家户户米缸里的粮食多了,一年可以酿几回酒了,锡壶和瓷酒杯也就消失了,补充精力的东西也换成各种所谓高科技产物了,那种火热的温馨也丢了。

酿酒的第一步,是制作酒曲,就是用糯米,蒸熟后晾在房间内让其发酵(or,发霉??),等其变成很浓很浓的绿色的的物体后,就是酒曲了(可以看成是酒引子)。

糯米和白米,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蒸熟,(以前乡下能顿顿放开来吃饱米饭的日子,估计不多,我的印象中,每年酿酒时,奶奶用熟猪油和酱油拌糯米饭,让我们小巴辣子放开来吃的记忆),晾凉后和酒曲均匀拌合,装到酒缸里让其自然发酵。

发酵到一定时日,那酒就成了,米粒儿贴内那个竹制的东西,叫酒漏,放到酒缸内后,酿好的酒就会渗透到酒漏内,这样就可以随时从酒漏内量取清酒了(没过滤的,叫浑酒,带酒糟,某些江南菜的好佐料)。

滤去清酒后剩下的酒糟,和上谷壳上大蒸锅蒸馏,从蒸馏口滴下的,就是上好的农家烧,有些要求高的人,就会二度蒸馏,就是将那些烧酒倒回去再蒸馏,出来的那个烧酒,那度数叫一个高啊。

在以前的乡下,那烧酒基本是只用来待客的,里面还会经常泡上些药材,比如五加皮,美林琴(按家乡话音译,不知对错),还有就是泡杨梅。小时候比较野,满山遍野的跑,夏天就很容易中暑,奶奶就会在我们出去野之前,每人给吃一颗烧酒杨梅。哎,怀念那种被疼爱着的感觉。现在家里还有烧酒杨梅,冰箱里也长年冻着鲜杨梅,却没有小时候那种什么东西都是限量的吃的那种特好吃,特垂涎的感觉了。

TOP

以下是引用米粒儿在2008-11-12 12:12:51的发言:

哦,卖嘎的。饿介回算知道什么叫抛砖引玉了。居然引出介么大一块来,就更历害了,简直赶上和氏壁了。

马甲TX,你的文笔真好啊,饿最喜欢地就是介么码字儿的了,不堆砌,平实,流畅,还有着朴实动人情感在里面。可是为啥要是马甲尼?强烈要求见本银。

。。。。。。。。

好想享受一下喃家冰箱里那些好东东啊。快现身吧。

介个。。。被夸奖了闹。。。脸红ing~~

当时注册时估计撞了下钟馗,注册了介个ID,也好,灰常深刻滴表达了饿对俺们东北滴稀罕劲~

哈哈,俺们家冰箱里长年冻着俺妈妈给俺备滴各种乡下特产,绝对滴比杨梅要吸引人,呢要是来捏,保证提供和铃兰一样滴接待水准:标准滴散养,晚上招呼回笼~

要见真银很简单的说,你滴来上海就ok啦,俺可以管一顿饭~

TOP

以下是引用一朵铃兰在2008-11-12 14:40:11的发言:

哈哈 我来爆个料

话说马甲TX为什么对酿酒这么熟悉呢?——因为她就是我楠溪江游记的“云MM”(汗一个先,貌似我那个楠溪江的大坑还在,嘿嘿),云MM家就在著名的楠溪江古村落:芙蓉村,司马第大院子长大的,嘎嘎

而且她还在这里挖了个非洲的大坑……

等我找找我俩的合影去~~嘻嘻

小铃兰,不带这样的哈,我早上不就说了下你填坑比较慢么,下午就打击报复了?

汗一个,非洲的记忆已经有点淡去了。前些日子,看朋友的老帖子,说凤凰的阳光明亮亮的,突然想起非洲那白晃晃的阳光,和自己刚去非洲时,晒一次曝一次皮,外面的皮没完全褪掉,里面新长的皮肤又曝开的模样。

好怀念那些个无拘无束,无牵无挂,随时可以背起行囊,不辞而别的日子。

TOP

以下是引用米粒儿在2008-11-12 15:35:46的发言:

幸福晕了。。。。。。

等着饿哈。饿是非常非常有可能去上海扒喃家冰箱地。

另:看来有必要把徽杭计划改成楠溪江了。

哈哈,基本上俺这边的冰箱呢,永远处于饥饿状态,里面从来没饱过,除了刚从家回来那几天,所以,要是想来上海搜刮俺滴冰箱捏,基本没戏!

但是。。。但是。。。要是去俺们家搜刮捏,保证随时可以搜刮到俺们那滴一些小特产,至少保证有俺妈妈自己晾滴柿陀和番薯干,番薯粉做滴锦粉面等等等等。。。哎,俺滴哈喇子呀。。。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