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个。。。看到米粒儿这么隆重滴介绍怎么酿酒,饿有点摸不着北。。。
介个。。。难道你们北方的米酒不是这么酿的?纳闷儿。。。
其实,介绍滴还有点不够全面。。。
在我们这边,酿酒是件大事,我记得小时候,一家一户大概每年就酿一回酒,酿出来的那点酒,和烧的烧酒,送点城里的亲戚后,剩下的就要省着吃了。小时候对过年最深刻的印象,除了压岁钱外,就是奶奶拿个锡壶,烫一壶酒(我记得我们家那个,上面还雕了很好看的装饰),一家子拿那种瓷质的小酒杯子碰杯,喝酒吃饭。哦,对了,还有就是黄酒蛋,就是在烧热的黄酒里面打个整蛋,那是家长们觉得小孩子学习累了,补充精力的奖励。可惜,后来,家家户户米缸里的粮食多了,一年可以酿几回酒了,锡壶和瓷酒杯也就消失了,补充精力的东西也换成各种所谓高科技产物了,那种火热的温馨也丢了。
酿酒的第一步,是制作酒曲,就是用糯米,蒸熟后晾在房间内让其发酵(or,发霉??),等其变成很浓很浓的绿色的的物体后,就是酒曲了(可以看成是酒引子)。
糯米和白米,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蒸熟,(以前乡下能顿顿放开来吃饱米饭的日子,估计不多,我的印象中,每年酿酒时,奶奶用熟猪油和酱油拌糯米饭,让我们小巴辣子放开来吃的记忆),晾凉后和酒曲均匀拌合,装到酒缸里让其自然发酵。
发酵到一定时日,那酒就成了,米粒儿贴内那个竹制的东西,叫酒漏,放到酒缸内后,酿好的酒就会渗透到酒漏内,这样就可以随时从酒漏内量取清酒了(没过滤的,叫浑酒,带酒糟,某些江南菜的好佐料)。
滤去清酒后剩下的酒糟,和上谷壳上大蒸锅蒸馏,从蒸馏口滴下的,就是上好的农家烧,有些要求高的人,就会二度蒸馏,就是将那些烧酒倒回去再蒸馏,出来的那个烧酒,那度数叫一个高啊。
在以前的乡下,那烧酒基本是只用来待客的,里面还会经常泡上些药材,比如五加皮,美林琴(按家乡话音译,不知对错),还有就是泡杨梅。小时候比较野,满山遍野的跑,夏天就很容易中暑,奶奶就会在我们出去野之前,每人给吃一颗烧酒杨梅。哎,怀念那种被疼爱着的感觉。现在家里还有烧酒杨梅,冰箱里也长年冻着鲜杨梅,却没有小时候那种什么东西都是限量的吃的那种特好吃,特垂涎的感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