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247
- 主题
- 12
- 组织分
- 27
- 义工分
- 0
- 活动分
- 302
- 总结分
- 21
- 游记好评
- 22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8-3-10
- 最后登录
- 2016-1-15
|
本帖最后由 Stroller 于 2012-11-26 15:15 编辑
精品,绝对的精品,多年难见的精品!
首先,向肯于钻研、勇于实践的赛教授表达深深的敬意!
其实这个问题困扰了论坛很多TX,但最终只有执着的老赛付诸了行动。
关于山坡角度问题,我以为其实超过30度的山坡还是不少的,譬如下图那张牛人登山照,大致测量50度+

但爬山的人都知道,陡坡(20~30度+)爬起来非常耗体力,且易造成肌肉拉伤。所以应对陡坡尤其是长距离的陡坡时,我们一般都采用迂回式上升,即所谓的走“之”形的路线。而经过“之”形优化后,最终的实际登山坡度自然就被降低,低至我们身体可接受的角度*——15~25度以内。
优胜劣汰,大浪淘沙。山上最终留下的那些众人常年踩出的“毛道”,几乎都是这个角度以内的。
其次,仍有不明之处向老赛和其他达人请教
根据我手上的部分数据,手持GPS与GE上的距离仍有一定差距,如小表
DATE | Place | GE(km) | GPS(km) | Angle | 2011.04.16 | 大黄河 | 29.1 | 32 | 24.6 | 2011.05.28 | 大五台 | 28.6 | 30.5 | 20.3 |
大胆猜测原因:
或,1. 此差距为GPS随着登山者身体的上下(按照投影说,上下应无影响)左右的一定晃动形成的轨迹“小锯齿”而多出来的?,而GE计算轨迹时,为了简便而删除了GPS上的轨迹点,即将很多“小锯齿”磨平取直,造成了轨迹缩短
或,2. GPS反映的就是实际轨迹长短,而只有GE上标绘的是投影轨迹的长短?如上表,折算成的角度也算合理
*引自《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 中国登山协会, 2010.05
“6.1.2.2 登山步道必须具有一定的坡度。单位距离(500米)内平均坡度不应为0度,应以15度左右为宜,但不应超过25度。具体坡度超过25度路段部分应设立台阶。台阶分石制、木制、土木混制等形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