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
生日:1935-12-01
英文名:Woody Allen
伍迪·艾伦这个名字,只要是稍稍熟悉美国电影的影迷,多少都会听说过这个传奇人物。而市场上能见到的伍迪作品也不在少数,甚至多达十余种,尤其他最近的一些作品,更是一部不拉。说起这位鼎鼎大名的导演,影迷们大多只是用“天才”、“牛”,甚至“大师”来表达他们的尊敬,然后多半就缄口不言。对于一位美国犹太知识分子,我们显然还很难彻底了解他的思想脉络和文化背景,从而他的作品显露出的特质和优异之处,我们很多时候也只是感觉到,而恐怕也不能象艾伦在美国犹太知识分子圈内的那些忠实观众一样能够会心一笑。
从很早以来,伍迪的作品就已经基本成型了,大惊大喜没有,小幽小默不断,他的作品早已培养出一批独特的观众群,他和这些老观众交流,就像是和邻里邻居楼上楼下的老朋友们聊聊天、打打牌、逗逗嘴,在日趋平静的生活中找点乐子。说平静,生活还挺平静,可人人都觉得自己活着够累:没老婆的要找老婆,有了老婆又不安生;没有孩子想要孩子,要了孩子也不踏实;没有名的想出名,还没出名就觉得累;没有钱想要钱,有了钱又不习惯;看着电影里面什么都好,可自己遇到的都是倒霉事,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时时幕起、时时幕落、杂乱喧闹、无奈又无聊的喜剧大杂烩。伍迪只不过是把你自己上演的喜剧,再演给你看、逗你玩的一个聪明狡猾的美国小老头。看看他的电影吧,也许这个片子不是你,也许这个片子就是你,谁知道呢?
《拿了钱就跑》《Take the Money and Run》1969
《安妮·霍尔》《Annie Hall》1977
《泽里格》《Aelig》1982
《开罗的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1985
《汉娜姐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
《九月》《September》1987
《雾中幽灵》《Shadows and Fog》1992
《曼哈顿谋杀案》《Manhattan Munder Mystery》1993
《子弹横飞百老汇》《Bullets Over Broadway》1994
《无敌爱美神》《Mighty Aphrodite》1995
1977年的《安妮·霍尔》,是伍迪个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影片,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功。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4项金像奖,以及美国影评人协会、纽约影评人协会、金球奖、英国影视艺术学院等多项奖励,可谓风光无限。影片没有大场面或是滑稽的搞笑场面,人物也不多,片中散布着琐碎的生活片断、个人回忆、偶发感触、闲散戏谑。这样一部散漫的影片,最突出的是其中浓郁的生活味道,既有人生艺术的感悟,又有深奥的哲理,同时还充斥着温馨伤感的情调,伍迪能从早期滑稽喜剧脱身到这部影片的更高境界而还能保持自己作品的特征,实在是难能可贵。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伯格曼对人生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和费里尼梦想与现实交织的痕迹。
1978年的《内心深处》,几乎让所有影评人和观众大吃一惊,他们在《安妮·霍尔》之后把伍迪称作“卓别林之后最杰出的喜剧天才”,但他们这次看到的竟然是一部悲剧作品,纯粹的悲剧作品,伯格曼式的悲剧作品。一个刻板的妻子是不是一个好妻子?一个严肃的母亲是不是一个好母亲?而一个刻板严肃的妻子母亲死去后在亲人心中留下了什么呢?影片获得奥斯卡7项提名和多个最佳女主角的荣誉。
《内心深处》短暂的“脱轨”之后,1979年伍迪又回到自己熟悉的喜剧风格上来,黑白片《曼哈顿》延续着《安妮·霍尔》以来的发展路线。伍迪早期影片中大量,甚至毫无节制的噱头和俏皮话,在这部影片中退居其次,成了影片中活跃气氛的调剂品。影片中的主角,还是有很浓重的个人色彩,电视喜剧作家和伍迪的电影导演(演员)的身份几乎可以重叠,而其中男主角和一个少妇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是否也来自伍迪的生活,就不能那么肯定了。影片的黑白摄影和格什温的音乐营造了一个朴素柔和的怀旧氛围,令人感叹人生的岁月流转。影片获得法国凯撒奖最佳外语片大奖。
紧接着就是伍迪著名作品《星尘往事》,这又是一部黑白片。在这部自传性质更强的影片中,伍迪把现代电影的技法发挥到了自己的极致,其题材和手法与费里尼的影史名作《8 1/2》(八部半)极其相似,以至于一些著名的影评家在搞不懂影片究竟在说什么的同时,一致把这部影片称为伍迪的“九部半”,而伍迪却认为这是自己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王小波 最喜爱的 导演 伍迪·艾伦
马丁·斯科西斯
1942年11月17日,马丁·斯科西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一个熨衣工家庭,父母都是虔诚的意大利裔天主教徒。斯科西斯一家所处的皇后区是纽约著名的“小意大利”区,这里居住着大量意大利移民的后裔,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宗教文化和生活理念。多年以后,这种“小意大利”式的生活背景赋予斯科西斯以无数灵感,他的作品始终带有美籍意大利裔文化的烙印,其中《谁在敲我的门》、《穷街陋巷》和《愤怒的公牛》等影片就完全以这片街区为根基创作的。
马丁·斯科西斯的多部电影作品反映了美国社会问题而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他具有杰出的导演才能,至今仍没有得到过奥斯卡的最佳导演奖。其代表作《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曾经获得1976年嘎那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另外他的《愤怒的公牛》(Ranging Bull),《盗亦有道》(Good Fellas),《恐怖角》以及(Cape Fear)等作品都是好评如潮;不过其晚年导演的一些作品在很多方面都不及当年。
2007年在获得第五次提名之后,马丁·斯科塞斯终于靠《无间道风云》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功德圆满。
无间行者 The Departed (2006)
飞行者/神鬼玩家 The Aviator (2004)
电影之光:卓别林的艺界人生 Charlie: The Life and Art of Charles Chaplin (2003)
纽约黑帮/纽约风云 Gangs of New York (2002)
狂野的青春 Deuces Wild (2002)
斯坦利·库布里克:电影人生 Stanley Kubrick: A Life in Pictures (2001)
美国影史百部佳片 AFI's 100 Years, 100 Thrills: America's Most Heart-Pounding Movies (2001)
意大利电影课 Mio viaggio in Italia, Il (1999)
一百年一百部 AFI's 100 Years... 100 Movies (1998)
达赖的一生 Kundun (1997)
一个导演的故事 Typewriter, the Rifle & the Movie Camera, The (1996)
赌城风云 Casino (1995)
纯真年代 Age of Innocence, The (1993)
好家伙/盗亦有盗 Goodfellas (1990)
大都会传奇 New York Stories (1989)
基督最后的诱惑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The (1988)
金钱本色 Color of Money, The (1986)
愤怒的公牛/蛮牛/狂牛 Raging Bull (1980)
最后华尔兹 Last Waltz, The (1978)
纽约,纽约 New York, New York (1977)
出租车汽车司机/计程车司机/的士司机 Taxi Driver (1976)
穷街陋巷 Mean Streets (1973)
《出租汽车司机》
主 演: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哈威·凯尔 Harvey Keitel 马丁·斯科西斯 Martin Scorsese 艾伯特·布鲁克斯 Albert Brooks 沙比尔·沙博德 Cybill Shepherd 彼得·伯耶尔 Peter Boyle 戴比·摩根马 Debbi Morgan
患有严重失眠症的越战退伍军人崔维斯,在纽约市以开夜班计程车维生,夜夜目睹大都会的腐败与黑暗。崔维斯是一个对社会适应不良的男子,平时喜欢看色情电影,却又对城市中的堕落与罪恶深恶痛绝。他试图追求总统候选人参议员哈瑞斯的助选人员贝茜,却在第一次约会时带她去看色情电影,贝茜从此不肯再理他。同时,崔维斯结识了雏妓艾瑞丝,想要帮助她脱离皮条客和情人的掌控,劝她回家继续学业,但却徒劳无功。深感无力与挫折的崔维斯,买了四把手枪,自命为扫除人渣的复仇天使,展开一连串疯狂的暴力行为。他先是跑到参议员的竞选集会上,试图刺杀哈瑞斯未果;后来又独闯妓女户,血拼皮条客,杀死控制艾瑞丝的一帮恶徒。在这个疯狂的城市中,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崔维斯能够找到最终的救赎吗……。
想回首天王巨星劳勃狄尼洛年轻时代就锋芒毕现的实力派演技,这是一部千万不可错过的影史钜作。
《出租汽车司机》是著名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的代表作,在1976年引起巨大轰动,其艺术成就在欧美各国受到了一致的肯定,称得上是当年世界上最具艺术魅力的影片之一。《出租汽车司机》的故事发生在越战结束后的纽约,这是美国上下颇为尴尬迷茫的时期,越战的失利使得很多普通人开始对国家政治和“美国精神”产生怀疑。人们无法彼此信任,社会的隔膜逐渐明显。而在纽约这座以繁华著称的大都市里,孤独和空虚更显著地笼罩每一个个体。
罗伯特·德尼罗和朱迪·福斯特
愤怒的公牛
影片根据前世界中量级拳王杰克拉莫塔的真实经历改编。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意大利裔拳击手杰克拉莫塔身体结实、出手敏捷,在拳坛被称作“愤怒的公牛”。由于不愿向黑手党低头,他始终无法获得拳王挑战的资格。经历了数次挫折之后,他终于同意黑手党的安排,故意输掉一场比赛,以换取挑战拳王的资格。在取得拳王称号后,拉莫塔开始怀疑自己的妻子和弟弟,认定他们背叛了自己,于是对他们大打出手。在看透拳击场上的名利追逐后,拉莫塔故意输掉拳王的宝座,退出了拳击界。退役后的拉莫塔开了一家夜总会,不久因为经营色情服务而入狱,他的妻子儿女也因此离开了他。经历了众多悲欢的拉莫塔最后在一家夜总会里担任司仪,并准备以此度过余生。
本片中的拳击场面充满幽闭、粗犷和恐怖的色彩,被誉为电影史上最经典拳击场景。影片的摄影技巧高超,特别是拳击场面,把人物的勇敢姿态和狂牛般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在运用音乐衬托画面和画面剪辑方面也非常出色,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弦。该片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拳击手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丰富微妙的情感世界。
大卫·里恩
生 日: 1908-03-25 出生地: 英国
大卫·里恩(1908年3月25日-1991年4月16日)英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制片人和剪辑师,在BFI于2002年评选的“世界顶级导演”中位列第九位。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儿 Ryan's Daughter (1970)
万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医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艳阳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飞冲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与祖国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阿拉伯的劳伦斯
本片是一部根据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拍摄的场面宏伟的史诗片。这个剧本是事实和艺术的巧妙结合,它忠于真实而又超出真实,它虚构出各种形象和情绪,这种情绪比劳伦斯本人所体验到的更为强烈和富于刺激性。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惊险片。影片的导演手法及摄影极为出色,既展现宏伟壮观的战斗场面,又剖析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出身卑微、高深莫测、胆略过人、又受虚荣和情欲支配的冒险狂。本片荣获第3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7项大奖。
《桂河大桥》
堪称史上最出色的战争片之一的《桂河大桥》,大卫·里恩执导的反战电影经典作让那座二战中的桂河大桥闻名。
在曼谷西北122公里的北碧府(Kan-chanaburi),这座横跨桂河的大桥———桂河大桥,折射了二战期间的一段历史:当年日军占领泰境期间,强迫盟军战俘建造铁路连接缅甸及暹罗,这条铁路在牺牲了无数宝贵性命后才得以完成,故有“死亡铁路”之称。桂河大桥就是其中的一段,被称为“死亡铁路”的咽喉。大桥的一边地势较为平缓,但一过河便是险峻的群峰,有的路段甚至就开凿在悬崖绝壁之上。当年,很多劳工都是在修建桂河大桥时,变成孤魂野鬼的
在1945年间,桂河大桥是盟军经常空袭的目标,时至今日,该桥不但幸存且仍在使用中,每年12月的桂河桥周,均有灯光及音响表演配合重演区内有关的事迹,以志纪念。
桥的南段有日本战争纪念碑,在三公里外,接近火车站的地方就是北碧府战士墓地,此为盟军殉难战士的最大墓地,埋葬了近7千名军士的骸骨。
著名导演大卫•里恩1955年拍摄的《桂河大桥》无疑是该类型中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本片根据彼埃尔•布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被称为50年代最雄伟的战争片,并凭借近乎完美的制作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导演、编剧、剪辑、配乐等七项大奖。其中,英军上校尼尔森的扮演者,英国明星亚历克•吉尼斯则因其在该片中的出色表演荣登当年奥斯卡影帝宝座。
日瓦戈医生
描写理想主义者的医生日瓦戈和热情奔放的护士娜拉之间的爱情故事。剧情曲折,壮丽的北国风光和动荡的革命背景亦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奥玛·沙里夫饰汪日瓦戈,他从小被唐雅的父母收养长大后就娶了唐雅为妻。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瓦戈认识了裁缝漂亮的女儿娜拉,两人坠入爱河时却碰上十月革命发生而被逼分离。日瓦戈回到旧地与妻子团聚时,却意外与娜拉重逢,压抑多时的热情遂一发不可收拾。当日瓦戈被红军俘虏押往前线,他为了见娜拉而冒险逃出,但结果还是不免分手的命运。
有人批评《日瓦戈医生》对帕斯捷尔纳克的原著和俄国革命进行了曲解,影片刻意将原本的政治意识浪漫化,将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平面化和图解化,最终仅仅讲述了一段苍白的罗曼史,使本片较像一部以大时代为背景的爱情片。无论如何,当我们看到排成长队的苏联工人在一颗巨大的红星下鱼贯而行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小日瓦戈手捧一束白花看着一袭白衣的美丽母亲被钉入棺材的时候,当影片结尾水库上方出现一道彩虹的时候,我们的确感受到了影片中博大而深沉的对人、对最渺小个体、对生活的关爱和热情。
波兰作家贡布罗维奇说:“我觉得任何一个尊重自己的艺术家都应当是,而且在每一种意义上都必然是名副其实的流亡者”。《日瓦戈医生》讲述了一个流亡的故事,一个关于流亡的理想和流亡的爱情的故事,当广袤的俄罗斯平原的冰雪融化后,它们最终汇成一曲奔涌的壮丽史诗,这是属于大卫·里恩的史诗。
影片改编自俄国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凭借这部作品,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在1958年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为当代抒情诗歌和俄罗斯散文作家的文学传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但作家在自己的祖国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并被迫放弃了这个奖项。
费里尼
费德里科·费里尼 ((1920-1993年),FedericoFellini,意大利)
1920年1月20日生于意大利里米尼小镇。早年1936—1943年为漫画家、演员与当国新闻记者、编辑,喜文擅画。曾为很多电影编剧(如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游击队》)。从影后拍摄多部20实际的伟大电影,如《大路》、《卡比莉亚之夜》、《甜蜜生活》、《八部半》、《罗马风情画》、《阿玛珂德》等。他的电影多次获得各种电影节大奖,并获得5次奥斯卡金奖。
费里尼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塔尔柯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是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费利尼更以他强烈的个人标记——“费利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
1989 《月吟》(The Voice of the Moon)
1987 《访谈录》(Intervista)
1986 《金格和弗莱德》(Ginger and Fred)
1983 《大海航行》(And the Ship Sails On)
1980 《女人城》(City of Women)
1978 《乐队排演》(Orchestra Rehearsal)
1976 《卡萨诺瓦》(Fellini's Casanova)
1973 《阿玛柯德》(Amarcord)
1972 《罗马》(Fellini's Roma)
1970 《小丑》(The Clowns )
1969 《爱情神话》(Fellini Satyricon)
1968 《死亡精灵》(Spirits of the Dead )中的一段
《该死的托比》(Toby Dammit )
1965 《朱丽叶与魔鬼》Juliet of the Spirits
1963 《八又二分之一》(Otto e Mezzo)
1960 《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
1957 《卡比比里亚之夜》Nights of Cabiria
1955 《骗子》Il Bidone
1954 《大路》La Strada
1953 《浪荡儿》I Vitelloni
1951 《白酋长》The White Sheik
1950 《杂技之光》Variety Lights
1950 年处女作:《小丑》(又叫杂技之光)I CLOWNS 1950 年与阿尔贝尔托·拉图阿达合导
1952 白酋长(Lo sceicco bianco/The white sheik )85min1953
浪荡儿(流浪汉)(I vitelloni /I Vitelloini )费里尼旁白 103min
获威尼斯影展银狮奖(金狮奖从缺)。
1953城市里的爱情(L ‘amore in citta/Love in city )费里尼执导第四段32min
1954年《道路》(La strada )115min 获威尼斯影展银狮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1955 骗子(Il bidone /The swindle)104min
1957年《卡比利亚之夜》(她在黑暗中)(Le notti di Cabiria/The nights of Cabiria )110min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960年《甜蜜生活》(La dolce vita)178min获戛纳影展金棕榈奖、费比西奖、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1961 三艳嬉春(Boccaccio ‘70《薄迦丘70》第二段《安东尼博士的诱惑》Le tentazioni de Dottor Antonio/The temptation ofDr.Antonio)60min
1963年《八又二分之一》(otto e meazzo/8 1/2)135min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服装,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莫斯科影展大奖,柏林影展评审团特别奖
1965年《朱丽叶和精灵》(JULIETE OF THE SPIRITS)148min获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1968 勾魂摄魄(Tre passi nel delirio/Spiriits of the dead)第三段《该死的托比》 Toby dammit )37min
1969 导演笔记(Block-notes di un regista/Fellini :A director's notebook)电视记录片 60min
1969年《萨蒂里康》(爱情神话)(Fellini satyricon )138min
1970年《群丑》(Luci del varieta/Variety lights )100min
1971年《罗马风情画》(Fellini Roma)128min费里尼旁白并扮演自己
1974 阿玛珂德(我回忆)(Amarcord)127min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
1976年《卡萨诺瓦》(Fellini ‘s Casanova)170min获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
1979 乐队演出(Prova d ‘chestra/Orchestra rehearsal )彩色72min 费里尼旁白
1980 女人城(La citta delle donne/City of women )145min
1983 扬帆(船行)(E la nave va/And the ship saila on)132min 费里尼扮演自己
1984 Bitter Campari 电视广告 60min
1985 舞国(Ginger e fred/Ginger ang Fred )126min
1986 Alta Societa Rigatoni Barilla 电视广告 60min
1987 访问(Intervista)113min 费里尼扮演自己
1990 月吟(LA voce della luna/Voices of the moon )118min
1992年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大路
弱智姑娘杰尔索米娜被母亲卖给了流浪艺人藏巴诺,开始了卖艺生涯。生性粗暴的藏巴诺缺乏常人的理智与情感,对杰尔索米娜也十分粗暴,两人一路卖艺,厌倦了这种生活的杰尔索米娜一天乘藏巴诺找女人过夜的机会逃走,在路上遇到表演走钢丝的流浪艺人“傻瓜”,这时藏巴诺追至,将杰尔索米娜抓回。杂技团老板看中藏巴诺和“傻瓜”,让他们参加自己的剧团同台演出。表演结束后,“傻瓜”拉起了琴,吸引了杰尔索米娜的注意,她沉浸在琴声中,“傻瓜”却不想惹事,与杰尔索米娜总是保持距离。一日,“傻瓜”想让杰尔索米娜和他合作演出,引来藏巴诺与他斗殴,结果藏巴诺被关进监狱,“傻瓜”也被辞退,杰尔索米娜想和“傻瓜”一起走,“傻瓜”却让她留下等藏巴诺出狱,但走出监狱大门的藏巴诺看到杰尔索米娜后,却没有任何表情。两人继续流浪演出,杰尔索米达对藏巴诺日久生情,一日,她主动藏巴诺可不可以娶她,藏巴诺却毫不理会。在公路上,藏巴诺偶遇“傻瓜”,两人又打在一起,“傻瓜”被打死,杰尔索米娜再也承受不了打击,她不吃不喝,藏巴诺也不想再带着她上路了,杰尔索米娜主动拿下自己平时睡觉的破布,藏巴诺则将她的旧衣服打成包放在她身边,开车离开。多年后,藏巴诺随着马戏团到了一个小镇,偶然听到杰尔索米娜曾唱过的歌,循声而去,发现是个年轻女人在唱,她告诉藏巴诺,杰尔索米娜到了这个小镇后不久就过世了。夜色中,藏巴诺来到无人的海滩,像一头受伤的野兽一般嚎叫、痛哭……
意大利名导演费里尼首部扬威国际影坛的代表作,也是他从新现实主义开始蜕变为新现代主义派的转型作,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全片写情真挚细腻,道尽弱女子的痴情辛酸,演员十分出色。看费里尼晚期电影而觉得他难以亲近的观众,不妨看看他这部早期杰作。 现实主义精品~强烈推荐~!来自意大利的艺术~!
伯格曼
英格玛·伯格曼(1918~2007 )
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路德教徒,Bergman的童年并不自由,充斥了残酷和压抑,父亲对他严厉的态度让他在之后的创作之路上一直渗透淡淡的苦难。
1937年,伯格曼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作家的作品给了他最初的灵感和启示,1944年,年仅26岁的他写出人生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剧本以校园生活为题材,纠缠了专制和压迫,1945年执导第一部影片《危机》。后50年代初,他的作品已经丰盛,《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一系列经典让他迅速跻身世界名导行列。
50~60年代,他的艺术风格日臻成熟并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导演。他导演的影片绝大多数是自己编剧,因此影片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的影片的主题大多是在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的痛苦、死的恐惧、社会与人的矛盾、人与人的隔阂等。将电影艺术带进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丰富的视觉意象、闪回和极端特写等手法,展现心灵深处的憧憧幽影,以及人和上帝或人和死亡的关系。从50年代开始,作品接二连三荣获国际大奖。
伯格曼喜欢在电影中讨论生活于灵魂,他开创了很多艺术表现手法,比如运用复杂的电影语言手段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伯格曼喜欢在电影中讨论生活于灵魂,他开创了很多艺术表现手法,比如运用复杂的电影语言手段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虽然伯格曼的电影总是相关苦难,而在他的电影最后,往往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81年,他拍摄了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这部阵容超级强大,记录了他以往电影所有元素的电影,成为他电影人生的结尾,也为他的艺术传记画上完美句号。
1 萨拉邦德 Saraband (2003)
2 比尔德马卡纳 Bildmakarna (2000)
3 面对小丑 Larmar och gör sig till (1997)
4 Sista skriket (1995)
5 贝卡恩特纳 Backanterna (1993)
6 萨德夫人 Markisinnan de Sade (1992)
7 芬妮与亚历山大纪录片 Dokument Fanny och Alexander (1986)
8 受祝福的人 Två saliga, De (1986)
9 卡琳的面孔 Karins ansikte (1984)
10 排练之后 Efter repetitionen (1984)
11 Hustruskolan (1983)
12 芬妮与亚力山大 Fanny och Alexander (1982)
13 傀儡生命 Aus dem Leben der Marionetten (1980)
14 法罗文献 1979 Fårö-dokument 1979 (1979)
15 秋天奏鸣曲 Höstsonaten (1978)
16 噩兆 The Serpent's Egg (1977)
17 面对面 Ansikte mot ansikte (1976)
18 魔笛 Trollflöjten (1975)
19 Misantropen (1974)
20 婚姻场景 Scener ur ett äktenskap (1973)
21 哭泣与耳语 Viskningar och rop (1972)
22 接触 Beröringen (1971)
23 仪式 Riten (1969)
24 安娜的情欲 Passion, En (1969)
25 法罗文献 Fårödokument 1969 (1969)
26 狼之时刻 Vargtimmen (1968)
27 羞耻 Skammen (1968)
28 刺激 Stimulantia (1967)
29 假面 Persona (1966)
30 唐璜 "Don Juan" (1965)
31 所有的这些女人 För att inte tala om alla dessa kvinnor (1964)
32 Drömspel, Ett (1963)
33 冬日之光 Nattvardsgästerna (1963)
34 沉默 Tystnaden (1963)
35 穿过黑暗的玻璃 Såsom i en spegel (1961)
36 魔鬼的眼睛 Djävulens öga (1960)
37 处女泉 Jungfrukällan (1960)
38 Oväder (1960)
39 Venetianskan (1958)
40 生命的门槛 Nära livet (1958)
41 狂犬病 Rabies (1958)
42 魔术师 Ansiktet (1958) .
43 Bakomfilm smultronstället (1957)
44 Herr Sleeman kommer (1957)
45 野草莓 Smultronstället (1957)
46 第七封印 Sjunde inseglet, Det (1957)
47 夏夜的微笑 Sommarnattens leende (1955)
48 秋日之旅 Kvinnodröm (1955)
49 爱的一课 Lektion i kärlek, En (1954)
50 裸夜 Gycklarnas afton (1953)
51 莫妮卡在夏天 Sommaren med Monika (1953)
52 女人们的期待 Kvinnors väntan (1952)
53 夏日插曲 Sommarlek (1951)
54 喜悦 Till glädje (1950)
55 不能在此发生 Sånt händer inte här (1950)
56 三个陌生的情人 Törst (1949)
57 监狱 Fängelse (1949)
58 爱欲之港 Hamnstad (1948)
59 黑暗中的音乐 Musik i mörker (1948)
60 开往印度的船 Skepp till India land (1947)
61 雨中情 Det regnar på vår kärlek (1946)
62 危机 Kris (1945)
绝对的大师每部作品都能震撼灵魂~!让人深思~!来自北欧的风情~!
野草莓
七十九岁的医生伊萨克.伯雷在献身医学界几十年之久后终于获得人们所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于是开车前往多伦多。随行的还有他的家人。途中,当伊萨克从媳妇口中得知儿子竟恨自己自私的时候,他有所振动,坐在路边草坪上开始忘我地回忆自己的少年时代,同时也想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堂妹莎拉。由幻想清醒过来的伊萨克,望着站立在他面前的与莎拉长得十分相像的少女与两名青年,他们都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伊萨克感悟并埋怨自己为了学问,将爱情等闲视之,时光水逝,美丽的青春和爱情一去不返……
他们抵达伦多城后,尽管颁奖的场面隆重无比,但伊萨克的脚步却十分沉重。当天晚上,他做了一场童年时的梦。那仍然年轻而感情弥笃的父母,那美丽平和的大自然,使得睡梦中的老人脸上浮出一丝笑容。透过回忆、幻觉或梦境,将不断出现而又消失在接近死亡的老人脑海里的孤独,描写得非常冷酷而又彻底。
相关影评:整部《野草莓》是一次灵魂之旅,是一次重生之旅。这次旅程在不同的梦幻不断出现中表现出是“缺陷,贫乏,空虚,不获宽恕。”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觉醒,找回真实自我的过程。伯格曼说:“我一直不知道整部影片,其实我一直在向双亲哀求:看看我。了解我。有可能的话,原谅我吧!”
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的《野草莓》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伯格曼一直是一位痛苦忧伤的导演,充满了知识分子气质和宗教情怀。倔强顽固又自私的医学老教授依萨克在现实的荣耀和梦境幻觉以及对童年回忆的折磨中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伯格曼以一种宗教死亡审判的方式让老教授在生命的末尾惊醒,他抚摩着自己走过的岁月,唏嘘不已,面对现世的荣耀,已然不再有任何的激动。
伯格曼最终以一种救赎的方式让老教授感知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虽然在过去的岁月里,他的顽固和自私伤害了许多人的感情,但在影片的末了,老依萨克似乎渐渐回归了属于人性中最本真的自己。看完《野草莓》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希腊大师安哲洛普洛斯,在《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和《永恒的一天》中,主人公都穿越了历史,感受着时间的重量,大师都是领悟时间的智者,而生命的重量也正是因时间而来。
或许我们度过的每一天仅仅是一张薄纸,轻如鸿毛地飘落你的肩头,可当你在岁月中不经意的一瞥,却看到自己的背上已经驮上了沉沉的案卷,而生命的末尾却只是要从纷繁的案卷中找出我们最初写下的那个字母。
不良少女莫妮卡
在蔬菜店工作的女孩不堪忍受酒鬼父亲和年幼弟弟们的喧嚣,收拾行装去找男孩。男孩父亲自他母亲十几年前去世后就一蹶不振,正在住院。男孩将她安顿到父亲的小艇上。因为男孩睡过头,被工厂辞退。两人决定驾舟出行,四处游荡。着实在海上海边有过一段快乐日子,不过终于弹尽精绝,衣食无着,女孩还在酝酿着新生命。两人决定回去结婚。男孩开始边学习他喜欢的机械边工作养家,女孩生了个女孩,却视她为累赘,觉自己这样年轻貌美不能就此虚度,要跳舞玩耍,又对物质艰苦多有抱怨,真男孩出差,与旧情人有染,用付房租的钱给自己买了新套裙。任有过多少海誓山盟,家庭解体,女孩自由,男孩抱着小女孩在姑妈协助下卖掉旧家具,不知何去何从……
影片富有柔情,但不多愁善感,有伯格曼的典型主题意识:无论什么人,都终将直面惨淡的人生。从男女主角的相恋到分手,观众仿佛上了一堂当头捧喝的爱情课。女主角安德森浑身散发的青春气息,在伯格曼刻意求工的影像调度下,显得性感、迷人。1953年,黑白片。美国人称“伯格曼最自然主义的电影"有几分道理。有些情节类似戈达尔《狂人彼埃罗》,即一对情人逃离现实社会去流浪,不论人物极尽欢愉还是绝望无助,影片始终弥漫着种虚无气氛。比较灰暗,对生活的残酷多有参悟。
无论什么人,都终将直面惨淡的人生
《处女泉》
英格玛·伯格曼执导,讲述十六世纪,瑞典一处偏僻的乡下的一个春天的早晨,富农特利的独生女卡琳,由她们家的养女英格利陪同一起去教堂作礼拜。在路上遇到三个牧羊人,开始他们谈得很开心,后来他们强奸了卡琳,并打死了她,而躲在暗处的英格利吓得说不出话来。当天黄昏,三个牧羊人来到卡琳的家,吃饭时拿出卡琳的血衣外套要卖。英格利也刚好返家,一问之下真相大白,特利怒而杀死三个牧羊人。第二天早上,特利夫妇找到女儿的尸体并发挚要在这里盖一座寺庙,就在他们抱起卡琳时,从卡琳头下的地上冒出一眼泉水来。 特利夫妇以为是上帝的施恩。本片是一部宗教色彩的电影,含着神示的意义。含蓄的体裁,感人的故事,严谨的演出,以及黑白片巧妙的音像效果,使本片成为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
一个简单的关于施暴与报复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轮廓在三流电视剧里出现过无数次,但经伯格曼的打磨,却泛出神的光泽。又是一个关于神的故事。三个贫困的牧羊人在接受可爱至极的富家小姐凯林的食物恩赐后,不满足的将其强暴并杀死,随行的女仆英格林因憎恨凯林而眼睁睁的目睹了全过程,尽管她曾想过要救她。牧羊人意外地逃到凯林的家,被好心的凯林的父亲收留,并给予食宿和关照。结果,父亲从后悔不已的英格林口中得知女儿失踪的真相后,报复地杀死了三个凶手。后来,在凯林的身体下流出了一股清泉。英格林用泉水洗涤着自己的罪恶的灵魂……
简单的故事,丰满的人物形象,却如此生动,这就是伯格曼早期的电影代表作。并没有《野草莓》中那样明显的大段隐喻性的画面和象征性的情节,只是有如蟾蜍、火、泉水这些似乎蕴涵一些东西的事物……显得浅显易懂,一点都不晦涩,但已经能看出伯格曼对电影载道的嗜好,片中充满了神的怀疑,对人的灵魂的关怀。人在他的电影中似乎都是透明的,透明的能看见心在跳,灵魂也在摇摆。
《处女泉》贯穿始终的是伯格曼对人性的关怀,是他对人性的永远的希望。
第七封印
如果一个男人在告别人世之前看一部电影的话,那么最好选择<第七封印>.它向世人明示了人生的最后哲思:一个男人怎样做到虽死犹生.
影片透过理想主义的骑士布罗克以及他的同伴在蔓延瘟疫的欧洲大陆上的漂泊生涯,向观众展示了不同的人在面对死亡时不同的表现方式,同时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对信仰的根源以及上帝的存在性提出了针锋相对的疑问,同时又通过演员约瑟夫一家的生活来肯定信仰本身的力量。影片本身充满了晦涩的隐喻和象征主义的构图,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伯格曼风格的一部影片。
说心里话,个人并不是很喜欢伯格曼的影片。他的影片是杰作不错,是深刻不错,揭示人性是不错;很多片子可以一看再看而再看;只是它不是我的那杯茶。人生的重大问题,比如生死,比如生之意义,其实并非一定需要诉诸于形而上的语言和意向才能用电影表达出来,反而总是诉诸于一些形而上的语言,和意向,比如宗教,比如上帝,比如圣经,反而会影响电影是否最终能够为观众理解。若能无需直白的“拷问”“追寻”,充满哲学思索的语言,不是更见冲淡平和的功力?当然,这是我,作为一个在中国文化熏陶下长大的人而产生的非常个人的审美诉求。
age=12" target="_blank"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28 10:44:08编辑过] |